白脉椒草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10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白脉椒草

科属:胡椒科椒草属

拉丁名:Peperomiaputeolata

别名:白脉椒豆瓣绿、弦月椒草、弦月豆瓣绿

生长习性:白脉椒草喜温暖、湿润的半荫环境,稍耐干旱,不耐寒,忌阴湿。对空气湿度要求不是很高,能在干燥的居室内正常生长。生长适温20~30摄氏度,在此条件下保持盆土湿润而不积水,注意浇水宁少勿多,以免因土壤长期积水而引起根部腐烂。

白脉椒草也称白脉豆瓣绿,因叶面上有美丽的白色脉纹而得名,又因其脉纹呈弦月状,而被称为“弦月椒草”或“弦月豆瓣绿”。是近年新引进的小型观叶植物,其株型不大,玲珑秀美,叶色白、绿相间,对比强烈,给人以清爽宜人的感觉,可作中小型盆栽,陈设于案头、书桌、几架、窗台等处;也可数株高低错落地合栽于一盆,配以奇石,制成小盆景,自然清新,观赏价值更高。

栽培管理

白脉椒草喜温暖、湿润的半阴环境,稍耐干旱,不耐寒,忌阴湿。它对空气湿度要求不是很高,能在干燥的居室内正常生长。白脉椒草生长适温为20℃~30℃,在此条件下保持盆土湿润而不积水即可。白脉椒草不耐水淹,浇水要遵循“宁少勿多”的原则,以免土壤长期积水而引起根部腐烂。如果空气湿度较低,可用与室温相近的水向植株喷洒,可使植株生长繁茂、叶色光亮洁净,提高观赏性。春、夏、秋三季要适当遮光,太强的光线对植株生长不利,有时强烈的直射阳光还会灼伤叶片,但光线过弱,又会使叶片变得暗淡,白色脉纹不明显。在生长期,可每2周至3周施一次腐熟的稀薄液肥或复合肥,肥料中氮肥不能过多,否则会造成叶面上的白色脉纹减退。冬季可将其置于室内阳光充足处,如果最低温度在15℃左右,并有10℃左右的昼夜温差,仍可正常浇水、施肥,使植株继续生长;如果越冬温度达不到这么高,就要停止施肥,控制浇水,使植株进入休眠,可耐5℃的低温。每隔1年~2年在春季换盆一次,盆土可用腐叶土或泥炭土加少量的珍珠岩或粗砂、蛭石混匀后配制,并掺入适量腐熟的马粪做基肥。

栽培中应注意摘除基部枯萎、发黄的叶片,剪除影响株型的枝条,以保持美观;注意摘心,以促使分枝。当植株衰老,观赏价值降低时,应及时繁殖新的植株,对其进行更新。

繁殖培育:

白脉椒草的繁殖常用扦插的方法,枝插、叶插均可。

枝插:

多在4~6月进行,剪取带顶尖的枝条,长7cm~10cm,直接插入培养土中,放在无直射阳光处,保持土壤稍有潮气,不要盖玻璃或塑料薄膜,以免腐烂,半月后生根。

叶插:

扦插可剪取健壮充实的叶片,并带一部分叶柄,晾一天后,直插或斜插于装有粗砂或蛭石的花盆中,深度约为叶柄的1/2~1/3,插后保持湿润,也不要盖玻璃片或塑料薄膜,否则易腐烂,在20摄氏度至25摄氏度的条件下,2~3周后伤口部分可产生细小的不定芽盒根,5~6周后不定芽长出土壤表面,将其挖出,连同老叶一齐上盆,即成为新的植株。

病虫防治

白脉椒草基本没有什么病虫害,但栽培环境闷热、通风不好,会导致介壳虫危害;土壤长期积水,浇水过于冷凉,则会造成根部腐烂。应注意改善栽培环境,进行预防。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