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民党中将司令员王凌云(1899~?)1899年生于古都洛阳南35公里的蟒庄村。

他的母亲本是伊川寨街(今白元)人士,因为家中生计所迫,不得不拾荒到了蟒庄,后得到王凌云的父亲的收留,后又嫁于王凌云的父亲。1943年,他任第二军长兼滇西警备司令,进入缅甸抗战,1946年8月,他兼云南警备副司令,1947年11月,他调任军事委员会中将参谋。3天后,他任胶东兵团中将副司令。12月下旬,他任十三绥靖区司令兼行政长官,驻守南阳,勒令百姓修建飞机场,成立情报机构和联合法庭,残杀共产党人。南阳解放后,他率部南逃襄樊,为宋希镰火并,出逃四川,聚众活动在大巴山一带,1950年1月,他被解放军俘虏。1959年特赦后,他分配到河南政协工作。文革初期,他离家出走,下落不明。
2、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王凌云(1913~1970)历史学家。字子游,湖北公安人。1931年江陵湖北省立第八中学初中毕业,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武昌湖北省立高级中学。1934年高中毕业,考入金陵大学中国文学系。时黄侃(季刚)先生正在该校执教,得以聆听教诲,深得黄的赞赏,遂为黄门弟子。当时著名学者章太炎在苏州讲学,黄侃先生荐其前往听讲,他遂以太老师尊太炎先生。因金陵大学收费昂贵,一年后他即转入国立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受业于吴梅先生,同时加入“潜社”。1939年毕业后赴重庆南开中学任国文教员,同时研究魏晋名理之学,后因故而终止。不久,又入四川乐山复性书院深造,师从马一浮先生。1941年任贵阳医学院国文讲师、副教授。之后,在贵阳大夏大学、贵州大学、重庆复旦大学执教。
1942年所著《左传言礼制本于周官经考》发表,该文对《左传》中的礼制部分作了全面系统的考证,受到史学界的重视。1943年发表《左传周礼相通考》一文。1944年,他经友人推荐,入重庆国立礼乐馆礼制组任编审,系统地钻研了中国历代典礼制度,撰写了《丧服释例》。1948年9月,礼乐馆撤销后,即转入南京国史馆任协修,撰写国史《礼乐志》和《辛亥武昌首义先烈传》。他抱着极大的兴趣,研究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广泛搜集资料,撰写了《刘静庵传》、《朱元成传》、《中国礼制史》等。1948年11月,国史馆由南京迁往广州,他随之先后在私立武昌中华大学、国立湖北师范学院、私立武昌华中大学任教授。建国后,兼任湖北省文物整理保管委员会委员。
1952年10月起任华中师范学院(今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与钱基博等同事。1957年任中文系教授,结合教学,选注出版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两汉魏晋南北朝部分》,发表了《墨子荀子简介》、《儒家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就孔子孟子举例加以说明》、《目录学丛书之部》、《谢灵运山水诗》等文章。60年代初,应中华书局之约,撰写《史通注》约30万字,因故未能出版。有100多万字的手稿和油印稿存世,包括《中国古典文学讲稿》、《古文选读》、《先秦文学讲话》、《论王粲及其诗歌》、《武昌起义纪事》、《读史札记》等。“文革”爆发后,被迫害致死。
3、莱钢医院副主任医师王凌云,1989 年毕业于临沂医专,现任莱钢医院妇产科副主任,从事妇产科临床工作 17 年,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熟练掌握妇产科各种疾病的诊断、治疗及手术操作。专于妇科肿瘤的治疗,对妇科三大肿瘤、功血、子宫内膜异位症、妇科炎症以及不孕症等疾病均有独到的治疗经验。为保持女性内分泌轴的完整,保护女性健康,近几年致力于子宫肌瘤手术方式的研究,开展了子宫楔型切除成形术,获集团公司科技成果优秀奖。书写专业论文数篇,发表于省部级以上杂志上。
4、胶州市实验中学教师

男,1963年12月生人,中共党员, 胶州市人大代表,中学高级教师 ,1999年参加了省骨干教师培训,承担高中语文教学任务。多次任高三年级班主任工作,高考成绩显著,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认可,获得了学校和社会的广泛赞誉。2005年9月评为青岛市学科带头人,1999年9月评为青岛市青年教师优秀专业人才,1998年9月评为胶州市优秀教师,1992年9月和2005年9月评为胶州市教学能手,1991年9月2005年9月评为胶州市优秀班主任,2004年9月评为胶州市作文竞赛模范辅导教师奖,2004年9月评为全国创新作文一等指导奖。《感受与思考》的教学案例、《如何指导学生感受与思考生活》的教学论文获得了全国一等奖,多篇论文获省教育科研成果奖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