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拓故居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10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1、邓拓故居 福州

邓拓故居位于福州市鼓楼区道山路第一山4号,又称“第一山房”。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状元黄朴即生长在此。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少詹事叶观国购为别墅。清嘉庆元年(1796年)归邑人林材(号楚麓)所有。现有房屋为坐北朝南,宽11米、深9米的三间排双层木构建筑,楼下中为厅堂,左右厢房,邓拓便出生左厢房。房屋以山为屏,三面围墙,庭院内条石铺地,摆设石桌,门头房旁为花圃,依山砌有花台,栽种花木。楼斜侧岩石上有林材镌刻的隶书“第一山房”四个古字。1991年市人民政府挂牌保护,后又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2、邓拓在北京的故居——遂安伯胡同遂安伯胡同属东城区建国门地区,现已并入金宝街。胡同原来的走向是:东起朝阳门南小街,西止西石槽胡同,长约580米,胡同北侧有支巷通东石槽胡同,南侧有两条支巷通红星胡同。

邓拓在北京故居原址

明代,即称“遂安伯胡同”。《顺天府志》载:“遂安伯胡同,或作岁柏胡同。《明史·功臣世表》:遂安伯陈志,永乐元年五月丁亥封,世袭,国亡乃绝,此或其故居也。”“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为“五敢胡同”,后恢复原称。所谓“五敢”,乃是“文化大革命”中曾流行一时的名词,指“敢说、敢干、敢斗争、敢造反、敢批判修正主义”。

虽然,遂安伯胡同在2000年就并入了金宝街,但至今仍有踪迹可寻。金宝街北侧两条凹进去的小巷内仍有“遂安伯33号、35号、37号、39号、53号”等门牌和院落,“遂安伯小学”也依然存在。

昔日的遂安伯5号也曾改为遂安伯胡同11号,其位置应为现在“金宝街61号(鑫海锦江大酒店)”占地的一部分。

邓拓之女邓小虹撰文回忆遂安伯5号:“1957年夏天,我们全家从东城区米市大街煤渣胡同2号搬到了南小街遂安伯胡同5号,到1966年‘文革’迁出时,在那里住了整整九年。”“遂安伯5号和6号本是一座完整的幽雅古典的北京老宅子,相传明朝永乐元年封燕山护卫陈志为遂安伯,这里大概是他的宅邸。宅邸的中路是坐北朝南的四进院结构,第一、二进院是6号,住的是同仁堂第十三代传人、天津乐仁堂老板乐佑申。我们家住的院子是三进院。最后一进院住的是著名漫画家华君武一家人。后院的西厢房打通成一间大屋与我家相连,那里是父亲的书房。我家院里花木繁茂,有团松、丁香、葡萄,院角一棵老柳树树干粗得要三个孩子手拉手才能合抱,一架藤萝遮盖了半个院子……父亲很喜欢这架藤萝,因此为自己的书房取了‘紫藤斋’的雅号,当他劳累疲倦时,常常在这藤萝架下面休息片刻。院内高大的北房是父亲的客厅兼办公室。室内陈设如同他本人一样,朴素整洁,流露出文人清静儒雅的气质。迎面的墙上悬挂着一个横幅镜框,写着‘一砚山房’四个大字,以示他对自己收藏有一方宋代苏东坡的古砚的喜悦之情。”

邓拓入住遂安伯5号之时,也是他仕途失意之日。《人民日报》被斥责为“书生办报”、“死人办报”,邓拓也由《人民日报》总编辑改为社长,不久又调任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当时流行的说法是“书记不带数,说话不算数”,因为当时设第一书记、第二书记,乃至第若干书记。

邓拓在遂安伯5号居住期间也曾以“于遂安”的笔名发表文章,但形势终不允许这位才子“随寓而安”,那是一个提倡“五敢”的年代,那是一个文化遭难的年代。于是,邓拓先生成为了“文化大革命”那场浩劫的第一位殉难者。

邓拓(1912-1966),新闻家、政论家、杂文家,原名子健、殷洲,笔名马南邨、于遂安、向阳生等,福建闽侯(今福州市)人。著有《燕山夜话》,并与吴晗、廖沫沙合写杂文《三家村札记》,主要著作收入《邓拓文集》。

邓拓出身于书香门第,在福建省立第一高级中学读书时就组织“野草社”,出版自编自印的刊物《野草》;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9月,进入五台山抗日根据地,先后任晋察冀中央局宣传部副部长、《晋察冀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新华社晋察冀分社社长、晋察冀文联主席、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组组长等职。

《晋察冀日报》的前身是《抗敌报》,邓拓任社长,最初是油印,继而发展成石印、铅印,印数也由开始的几百份发展到几万份。对此,时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的聂荣臻给予高度评价,他说:“我喜欢辛勤办报的邓拓和那些年轻有为的办报人员。他们在反‘扫荡’期间,经常是一面打游击,一面工作。整个报社精干得很,就那么几头骡子,驮着轻便的印刷器材,编辑记者们背着轻便电台。邓拓带领大家,一手拿枪,一手拿笔,与敌周旋。”

对邓拓的干劲和才华欣赏的岂止是聂荣臻,毛泽东第一次见到邓拓也极为高兴。中共党史文献专家认为,由邓拓主持编辑的1944年出版的五卷本《毛泽东选集》是第一个系统的版本。在此之前,邓拓于1942年就组织出版了《毛泽东言论选集》,收入《抗日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国统一战线成立后的革命形势与任务》、《论持久战》、《论新阶段》、《新民主主义论》等毛泽东的五篇文章。有人认为:“严格说来,这才是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1948年4月,毛泽东来到了河北省阜平县的城南庄,距《晋察冀日报》社驻地不远。一天,邓拓应召参加一个紧急会议,在会上见到了毛泽东。这是邓拓第一次见到毛泽东。“邓拓与毛主席紧紧握手,毛泽东极为高兴,并与邓拓进行了交谈。”1949年秋,邓拓出任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总编辑。毛泽东在1954年《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中就对《人民日报》表示了强烈的不满,他在信中写道:“事情是两个‘小人物’做起来的,而‘大人物’往往不注意,并往往加以拦阻,他们同资产阶级作家在唯心论方面讲统一战线,甘心做资产阶级的俘虏”;终于在反右派斗争风暴到来之前邓拓改任社长;之后,又被调离《人民日报》社,到北京市委任书记处书记,兼《前线》杂志总编辑。

邓拓调离《人民日报》社时,作诗《留别人民日报同志》:

笔走龙蛇二十年,分明非梦亦非烟。

文章满纸书生累,风雨同舟战友贤。

屈指当知功与过,关心最是后争先。

平生赢得豪情在,举国高潮望接天。

20世纪60年代初,邓拓应邀在《北京晚报》开辟专栏,名曰:《燕山夜话》;又与吴晗、廖沫沙以“吴南星”的笔名轮流为《前线》杂志的《三家村札记》栏目撰稿,一批深受读者喜爱的杂文应运而生,《燕山夜话》与《三家村札记》成为京城文化知名品牌。

在一声长吁短叹都有可能被视为“心怀不满”的年代,邓拓的杂文被别有用心地剪裁、拼接、分析、罗织之后,便成为一支支“射向社会主义的毒箭”。于是,《燕山夜话》成了“燕山黑话”,《三家村札记》成了“三家村反党集团”。在上上下下的批判和声讨中,邓拓永远地沉默了。

是也,非也,君已无言;功乎,罪乎,史必有论。

1979年3月2日,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共北京市委作出《关于“三家村”冤案的平反决定》。邓拓被迫害致死十三年后平反昭雪。面对邓拓先生,经过那场浩劫的人们该怎样地进行反思?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