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经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10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病证名。见《竹林寺女科秘方考》。指月经不循正常途径出,有经血上逆而从口鼻出,有经血从大小便出者。可参见逆经、差经、产后交肠病条。

【定义】有的青春女性,月经不是从阴道流出,却从肛门流出,医学上把这种月经称为“错经”。这种情况使患者大为吃惊,以为患了什么病,不知如何是好。

【原因】(1) 子宫发育不良、内膜少、位置不正或畸形等病变,都是造成错经的原因。这是因为,子宫病变导致了卵巢功能障碍,而卵巢功能是受下丘脑及脑垂体统帅的,如果卵巢功能障碍,势必引起行经错乱。

(2) 祖国医学有出走于大肠,经血错行或“经前便血”、“瞎经”之说。并认为错经的原因主要有:

1.阴血不足,加上劳心过度,如多愁善感,忧思过度、情志不遂、焦虑烦躁等导致阴津亏虚;

2.素嗜辛辣炙之物,致热积于内,损伤阴络;

3.脾虚不能统血,肝虚不能藏血,肾虚摄纳无权,胞宫之血错长。看来,错经与情绪、饮食及脾、肝、肾的疾病有关。

【预防】中医主为关键在于补虚清热。青春发育期的女性,应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及含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牛奶、蛋、鱼、瘦肉、大豆及类制品和蔬菜水果等。预防错经应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还要多饮水,多排尿,保持大便通畅。因为错经与情绪有关,所以要保持精神愉快、心情舒畅,特别是月经来潮前,更要保持良好的情绪,控制自己的感情。患有错经者,要及时请妇科医生诊治。

【治疗】胃肠郁热证的治疗宜采用清肠泻热、凉血止血的原则,可选用槐花散方加减。方中针对胃肠郁热的主因,以槐花为主药清热凉血,合黄连清胃肠之热,二药相伍共奏正本清源之功。再以丹皮、侧柏炭凉血止血,炒荆芥疏风清热,三药相合可加强止血之力。如果便血量多,咽干口渴者,再加白茅根,既能凉血止血,又能清热生津。

阴虚血热证治疗则用滋阴清热、凉血止血之法,可选用大补阴丸方加减。方中的生地、白芍、沙参滋阴益肾兼能柔肝;丹皮、知母、槐花、地榆清血中伏热并能止血。荆芥清热散肠风,乌梅敛阴生津液,二药炒炭后并可加强止血作用。

脾失统摄证治疗宜采用健脾益气、温阳止血之法,可选用黄土汤加减。方中的灶心土也叫伏龙肝,功能温阳健脾,配合黄芪、白术具有补中益气、增强脾胃功能的作用。脾胃强健,自能统摄血行。阿胶、地黄补血养血,并能止血,从而改善因失血而引起的血虚。同时佐用黄芩,以防止灶心土、黄芪的辛燥太过,损伤阴液。至于炙甘草,与白术、黄芪配合可健脾气,与阿胶、地黄相伍可补阴血。全方刚柔并济,配伍周到,是一首治疗脾不统血而便血的专方。

如果出血量多者,还可以加炒升麻以升举中气。

以上方药一般宜在经前5天始服,以为迎而夺之,至经期第2天停药。经净后可继服丸药一周。如胃肠郁热证服地榆槐角丸,每服6克,每日2次;阴虚血热证服知柏地黄丸,服法同前;脾不统血证服人参归脾丸,法同前。

中医建议经行便血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少吃辛辣刺激食品,忌烟忌酒,同时避免过度疲劳和紧张。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