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疟疾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11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恶性疟疾在我国现较少见,但高发于非洲热带地区.此种由恶性疟原虫感染所致的传染病,常以畏寒、发热、头痛为首发症状,并发症多,若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发病机理

红细胞内期疟原虫裂殖子胀破红细胞,裂殖子和疟原虫的代谢产物、残余和变性的血红蛋白以及红细胞碎片等一并进入血流;其中相当一部分可被多形核白细胞及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细胞吞食,刺激这些细胞产生内源性热原质,与疟原虫代谢产物共同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

病理改变

贫血:疟疾发作几次后,可出现贫血症状。发作次数越多,病程越长,贫血越重。红细胞内期疟原虫直接破坏红细胞,是疟疾患者发生贫血的原因之一。脾肿大: 主要原因是脾充血与单核吞噬细胞增生。吞噬细胞因含有大量疟色素,脾切面颜色变深。脾肿大可达脐下,其重量由正常人的150g增到500g,甚至1000g以上。

流行病学

疟疾在世界上分布广泛,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寄生虫病之一,是亚非拉广大地区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据统计,现在全球仍有1.2亿疟疾患者,带虫者约近3亿;非洲每年还有百万儿童死于疟疾。人群中除由于遗传基因决定对某些疟原虫具先天免疫力,及高疟区婴儿可从母体获得一定的抵抗力外,对疟原虫普遍易感。在流行区,成人反复感染的机会多,可呈带虫状态,而易感者主要是儿童。孕妇生理功能特殊,免疫力低,易感疟疾。此外,非疟区的无免疫力人群进入疟区,也为易感者,且可引起疟疾暴发流行。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