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川北灯戏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09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民间的歌舞小戏,也叫农民戏,在川北农村流传甚广。阆中、南部、仪陇等县是灯戏的窝子,农民也称它是“喜乐神”。在逢年过节灯戏演出时,看戏的人都欢欢喜喜、兴致勃勃,乐而忘返。既娱神,又娱人。

灯戏在清乾隆时就流行于川北昭化、苍溪、阆中、南充。每当农作物成熟时,在田间、院坝里点亮了写有“五谷丰登”、“人寿年丰”等字样的大红灯笼,打起锣鼓,拉起胖筒筒(灯戏弦乐),由三、五个民间灯戏艺人(少者二、三人)就能演起一场热闹的灯戏。农民们看见红灯高挂,打起灯笼火把,从四面八方聚拢来。红灯就成了光明、欢乐喜庆的象征。灯戏由此得名。灯戏又称:“喜乐神”、“欢喜调”、“大铺盖”等。

灯戏风格别致,艺术独特,表演粗犷,服装道具简易,不用复杂的舞台装置,乐器简便;唱腔优美,演出不择地方;演员人少,农民便于接待;剧目一般以喜剧、笑剧、闹剧为主,即使悲剧题材也爱用喜剧手法处理。灯戏唱词可以说是农民的口头文学,见物唱物、见人唱人,具有浓烈的乡土气息。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