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井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11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阿井介绍阿井 e jǐnɡ ,.井名,井水清冽甘美﹐用以煮胶﹐称为阿胶——历史因上生产正宗阿胶而得名阿胶井,故称“阿井”。

阳谷阿井

传说此井为泉,系济水潜流所注,旧泉有九孔,泉窟中住着九条青色蛟龙,故也称 “阿龙井”。

阿井,似乎与阿胶有不解之缘。以往人们往往认为,是因为用了阿井的水制胶才有了阿胶,其实,应该是因为该井属于东阿县管辖而又用该井水制备阿胶,因而才得“阿井”之名。从本草记载中亦可以证明这一点。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即明载此事。谓:“大城西侧皋上有大井,其巨若轮,深六七丈,岁常煮胶,以贡天府。本草所谓阿胶也,故世俗有阿井之名。”足以证明阿井之名,是因阿胶而来。

今之阿井在山东省阳谷县东北阿城镇。

阿井神采

阳谷古阿井(重建)

在阳谷县城东20公里处阿城镇,古运河西岸,东阿故城遗址中央,一口古朴的水井,这就是阿井。

走近古阿井,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井正北的六角碑亭。造型古朴, 雕琢精细。亭内有龟驮碑,高约5尺,宽2尺余,碑上篆刻“古阿井”三个大字。碑亭是灰色的石亭,由六根多棱石柱支起石顶,石顶为仿木亭结构,六角对称。整个碑亭结构严谨、造型古朴、典雅精美。亭正面额题“济世寿人”四字,两旁石柱镌刻楹联“圣代即今多雨露,仙乡留此好泉源”。井亭后面左右石柱镌刻楹联“力可回澜重建泉源来井底,心存济世长流膏泽在人间”。亭内有一石碑,高约5尺,宽2尺余,上镌“古阿井”三字,篆刻完美,古朴自然。亭旁旧有接官厅和龙神祠。此井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神奇的传说和井的神奇给井注入了许多神秘色彩,历代文人墨客纷纷作诗吟赋大加赞美。明代吴铠作《阿井胶泉》诗对阿井赞叹曰:“灵源疑出蛟龙窟,淑气原从天地贻。九土所钟惟上品,千年制胶岂凡材。炼砂煮石经济事,丹井药炉亦可哀。”清代赵培徵在《咏阿胶井》中写道:“阿井传来不记年,清流澈底一寒泉。溶溶玉液三宵露,点点丹砂九空渊。淑气问钟疑凤髓,灵源妙化想龙涎。仙胶炼就称良剂,寿世回生几万千。”

据旧志记载,三国魏太和三年(公元229年)陈王曹植受封于东阿后,就曾奉旨重修阿井,并创建了六角亭。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鄂国公尉迟恭曾为钦使重修阿井。明天顺七年(1463)年建亭井上,明万历及清康熙年间均有重修。现存的六角石亭为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重建。相传唐朝大将尉迟恭(即尉迟敬德)曾以钦差大臣至此,重修阿井。电视剧《藏龙井》就是以古阿井为背景,根据传说编写的,曾在中央电视二台播出过。历代多有写阿井的题咏,唐元稹在一首五古《赛神》中写道:

阿胶在末派,罔象游上源。灵药所巡尽,黑波朝夕喷。神龙厌流浊,先伐鼍与鼋,鼋鼍在龙穴,妖气常郁温。

这是见到的最早写阿胶井的诗。其他人的诗篇中也有“蛟龙窟”、“龙诞”“龙湫”一类记述关于龙的传说的诗句。

现代著名画家刘海粟等也曾慕名来古阿井观瞻,并留下墨迹。 现代文人谢肇淛曾在东昌府(治今聊城)和张秋工部分司两任地方官,他作有一首七古《阿井》,具体生动地描写了阿井和阿胶的熬制,对官司的催取盘剥流露出不满,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引录如下,以供欣赏:

济水付流三百里,逐出珠泉不盈咫。银床玉甃开苍苔,设沥争分青石髓。人言此水重且甘,疏风止血仍祛痰。黑驴皮革山拓火,灵胶不径走邮函。

屠儿刲剥如山积,官司催取朝飞缴。驿骑红尘白日奔,夭占疲癃竟何益。我素珍重勤封闭,免造业钱充馈遗。任他自息仍自消,还却灵源与天地。

据文献记载, 阿井于光绪年间做最后一次整修,于清末淤塞,民国年初彻底干涸。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狼溪河逐渐成为制备阿胶的水源。阿井也因此被冷淡,以后长久失修,一直无人问津。阿井消失了

直到解放后,在阳谷县境内又重修阿井,但原来的古阿井已经不存在。此“古阿井”并非彼“古阿井”,虽重修之物,亦可见古阿井之神采。

阿井传说1神农阿井传说

史载:“阿井是中国四大宝井之一,相传为上古神农氏发掘”。

神农

神农氏,又称烈山氏、厉山氏,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

话说一日,他在深山采药,忽然望见一处清澈见底的清泉涌动,掬而饮之,顿觉甜润可口,神清力增,忙招人来这里掘井,因为周围长着阿魏草,相沿呼为阿井。

2虎刨得泉传说

刨得泉虎

相传,在很早以前,西山上有一只猛虎,用两爪刨地得到一泉,喝了之后,变化成人,后人把这个泉修成了井,并用井水熬胶。据史料记载,古阿井北有一石亭,亭中有一石碑,碑文上写道:唐朝秦王李世民曾委任尉迟恭为钦使,重修此井。最后一次重修是在清光绪五年。以后长久失修,无人照管,石亭早已淤塞难辨

阿井,似乎与阿胶结下了不解之缘。以往人们往往认为,古阿井的井水经地下岩层砂砾过滤净化,溶入矿物质,井水色绿而质重,清冽甘美,富含钙、镁、钾、钠、锶等十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是因为用了阿井的水制胶才有了阿胶。

3官封阿井

官封阿井,宋代《图经本草》关于阿胶水源的记载中便有‘其井官禁”的描写。明代亦如此,因为官禁,直接造成了阿胶业重心的转移。阿胶从业者不得不寻找新的代替水源,并最终逐渐聚集到水源更充分的狼溪河边的东阿县城(现在的平阴县东阿镇),至明代由于多次黄河改道所造成淤塞。阿井水已不复存在。阿胶用水最终被狼溪河水所取代。

4扁鹊阿井传说

扁鹊扁鹊自小就爱医术,学医劲头可大啦,一听哪有名医,立刻就找到人家门下,缠磨着要跟人家学,就这么着扁鹊医术一点一点地提高了,成了家乡小有名气的年轻医生。扁鹊听说鲁国阿邑一带有个叫长桑君的神医,本事特大。扁鹊一路打听了东阿。

一到狮耳山,扁鹊就觉得眼前一亮,这儿群山连绵,山青水秀,药材遍地,一看就是块宝地,向当地人一打听,嘿,无论老人小孩,提到长桑君,谁也能说出一大串神医的故事,可这神医到底住在哪,人们都说不上来,那个说是在西山见过,这个说常见长桑君在狮耳山南山采药,到底在哪?谁也说不准。扁鹊傻眼了,大老远跑来,人都见不着,还拜哪门子师?

扁鹊越想越不甘心,不行!怎么也得找到长桑君,我就在这山上转,准能碰上他!扁鹊打定了主意,每天起早贪黑在山里转悠,这偌大一个狮耳山,峰连着峰,谷接着谷,处处是密林深谷,你说找人,那还真是大海捞针!扁鹊在狮耳山找了整整一年,鞋子磨坏了十几,药材采了几大篓,可楞是没见着长桑君的人影。扁鹊真有点灰心了,这天,天特别冷,冰冷冷的风里还夹着雪珠子,扁鹊在山上实在是冻的够呛。就跑到一处山缝想避避寒风,扁鹊又冷又累,不知不觉就昏睡过去了,朦胧中他感到有人在轻轻呼唤,睁眼一瞧,见一位老者,须发皆白,皮肤却光润如玉没有一丝皱纹,穿着一袭葛袍,腰里别着一把药铲,肩上背着一个药篓,这不是传说中的神医长桑君吗?扁鹊使劲揉揉眼,睁眼再看,老人正冲着他笑!这不是梦,是真的找到神医了!扁鹊喜得翻身就拜“师父,弟子找您老人家找得好苦啊!”扁鹊双膝一跪诚恳地说:“弟子一心学医,赤诚之心,天地可鉴,请师傅收下弟子!”长桑君手指拈着长须,心里暗自称许。其实扁鹊一到狮耳山,长桑君就知道了,这一年来,长桑君隐在暗处,时时注意着扁鹊的一举一动,他见扁鹊学医之心坚定,心里十分感动,但是他生怕自己一身高明医术,落到只求功名利禄的小人手中,所以对收徒的事是慎之又慎。

扁鹊

长桑君沉吟了一会儿,“你想拜我为师这也倒不难,但是你必须依我三个条件!”扁鹊听拜师有门儿,心里可高兴啦,他激动的说:“师傅您就吩咐弟子吧!”长桑君深深看了一眼扁鹊,慢条斯理地说:“这第一个条件?我要你查清东阿这一带共有多少种疑难杂症,要你一种也不漏地查清,若是漏了一种,就不收你为徒!”

那时候的人可不象现在这样在山脚下聚集而居,他们全都散居在山里靠打猎为生,要弄清这一带有多少种疑难杂症,少不得又要在山里来回奔波了。扁鹊踏遍了狮耳山狼溪河和缓和沿岸的山山水水,也练就了一双飞毛腿,和当地人一样走山路如覆平地,健步如飞了。他访遍了山上每一处有人烟的地方总共查出了在东阿有九九八十一种疑难杂症。眼见着有这么多自己治不了的难症,扁鹊学医的决心更大了。

他返回到碰见长桑君的那道山岭,远远就瞅见长桑君衣袂飘飘一派仙风道骨在那儿站着。扁鹊跪拜之后,递上自己搜寻罗列的疑能杂症,长桑君细细看过,满意地说:“你这第一桩事完成的很好,第二桩我要你去给我采五灵脂。” 五灵脂是名贵的药材,它是寒号鸟粪便的结晶体,寒号鸟都住在悬崖峭壁的缝隙里,要采五灵脂那危险可大啦!就算是本地人,也很少有人敢去采。

扁鹊找来一大堆树藤子、荆条,搓呀、搓呀,两手都磨出了血泡才搓 出一条长绳,他把绳的一端系在崖畔的古树下,一端绑在自己的腰上,两手攀着悬崖凸起的石块,小心翼翼地往下探,正是冬天,刺骨北风怒吼着,刮在身上、脸上,真比刀子割还疼,扁鹊的手冻得木木的抠着石缝,指甲都渗出血来,他咬着牙,紧紧地趴在崖壁上,慢慢地挪着,身上的汗干了又出,出了又干,衣裳冻得梆梆响,好不容易才算采着了五灵脂。爬上崖头扁鹊一下就昏了过去!长桑君忽然出现在他身旁,从药葫芦里倒出一颗清香四溢的药丸喂给了扁鹊,扁鹊立时觉着清香填满了五脏肺腑,力气全给回来了。扁鹊手里捧着五灵脂,给长桑君叩了一个头,“谢师傅赐药,弟子采回五灵脂了,请问师傅第三个条件是什么?” 长桑君接过五灵脂,开怀大笑,“好、好,你随我来!”长桑君领着扁鹊在山里左转右转,东拐西拐,扁鹊迷路了,他很奇怪,这座山他爬得太熟了,长桑君领的路他怎么就没走过呢?正纳闷呢,长桑君领着他拐进一个山峪,扁鹊只觉得眼前一亮,明明是严冬,山上处处都是积雪枯草,这里却春意盎然,绿树成荫,百花争艳,百鸟啾啁,溪水潺潺,真似仙境一般呀!长桑君拍拍发楞的扁鹊,顺着山峪中的小路来到山顶,山顶斜斜地成一面峭壁,峭壁有一处洞口,白云不断地从里面涌出,十分奇特,一条小路从崖顶断断续续直通洞口,路十分窄,只容一个人贴着崖壁才能通过,长桑君指指洞口,“我毕生所学都在洞中,你进去取吧!”扁鹊心中大喜,他恭恭敬敬地冲长桑君磕了仨头,行拜师大礼,这次长桑君微笑着接受了扁鹊的大礼。

行完礼,扁鹊回身打算进洞,扁鹊激淋淋打了个寒颤,只见一条大蛇盘在了洞口,水桶粗的身子盘起来竟像个小山包。洞口被它遮的严严实实,那蛇身上一层细密的白鳞泛着人的光,蛇头高昂,蛇眼碧森森地发着寒光,它大张着的嘴里獠牙尖利,猩红的舌信咝咝作响,样子狰狞可怖,似乎一口就能吞下个人。扁鹊觉得头皮发麻,头发根子都炸开了,他扭头去看长桑君,刚才还明明站在身边的人现在却身影不见,扁鹊定定神,明白了这是长桑君对他的第三个考验。梦寐以求的医术就在眼前,一条蛇就把自己吓走了,还能说学医之心一片赤诚吗?有点难处就打退堂鼓,这样的人能有多大出息!扁鹊一咬牙,只差这最后一关了,哪怕让蛇给吞了也得试试呀!扁鹊随手拣了根树枝,乍着胆子,朝那蛇走去,一阵腥风扑面,那气味让人恶心得不行,扁鹊只觉得头晕脑胀,他屏着呼吸,眯着眼,顶着腥风往前走,那蛇直直地朝扁鹊扑来,扁鹊举起树枝狠狠地打了过去,扁鹊使足劲却打了个空,一阵白烟腾空升起,哪有什么蛇呀!洞口不就好端端地在眼前吗?原来刚才只是幻觉呀!只听见空中传来哈哈大笑声,扁鹊抬头一看,见长桑君站在一朵白云上,手拈长须,慈祥地注视着自己,扁鹊赶紧跪在地上,长桑君的声音远远传来,“老夫一身医术总算所托有人,你要刻苦研习医术,济救苍生,千万不要背弃济世救人的宏愿呀!”长桑君身形渐渐隐去后,扁鹊从地上站起来进入洞中。

扁鹊顺着窄窄的洞道走了一会儿,眼前忽然豁亮开朗,来到了一个大洞厅,厅的左上方岩壁上有个天然窗口,阳光直射下来照在洞内的一处水潭上反射出耀眼的金光。扁鹊紧走几步,那潭水是由上方钟乳石滴水形成,水面光滑如镜,最为奇异地是那水竟如金汁一样,质地澄黄,洞内石炕、石桌一应俱全,洞厅中央一方石台上整整齐齐地放着一部帛书!扁鹊拿起来一看竟是传说中的上古奇书“黄帝内经”扁鹊心头一阵狂喜,他掀开就看,可书页上竟没有字迹,这下扁鹊可傻眼了,辛辛苦苦找得竟然是无字天书!他揣摩着其中奥秘,猛的发现石台上还刻着一行字“圣水开天眼,医书济世人”。圣水?天眼?扁鹊一拍脑袋瓜,明白了其中奥秘,他奔到那潭金水池边上,用池水擦了下眼睛,真清凉呀!再拿起书一瞧,果然看见字了!

扁鹊在洞中呆了七七四十九天,渴了喝口池水,饿了啃几口洞中储藏的黄精、松果,他把医书从头到尾背了个滚瓜烂熟,四十九天一过,那天书的字消失了,金色池水也散去了原来金子般地颜色,恢复成透明质地。扁鹊开了天眼,那本事可大了,传说他能看见人的五脏六腑,你的病根在哪,他一眼就能给你瞅准了。

因为扁鹊的本事是从黄帝内经中学来的,人们就以黄帝身边的神医扁鹊之名来称呼他,扁鹊当初修炼的池水被西王母看上了,派丫鬟去偷神水,不小心水全让丫鬟给打翻了,那池水落在了东阿的鱼山之侧,化成了一眼井,这眼井也怪,旱天不枯,涝天也不溢,就那么一潭水,清清亮亮,特别甘甜,钱币落水而不沉…………

这就是名扬天下的东阿阿井。

5 绿蛇阿井传说

到过东阿的人们都知道,和东阿阿胶关联最深的就是阿井,狼溪河和狮耳山,阿井和狼溪河怎么来的呢?传说,东阿是一个城,当时并没有狼溪河,也没有阿井。是后来有一个叫唐菊的姑娘,使用魔法点水成河的。

一天,从外地来了一个魔术艺人,在东阿城里摆场卖艺,他玩得神出鬼没、花样百出,人人喝彩,观众给了不少铜钱。在场的一名叫张生的书生见到这样的法术就迷住不走了,一心要认魔术师为师,请求面谈。那艺人推辞不收,说是混生活的人不敢收徒弟,并说自己是从茅山学艺回来的,书生要想学艺,还是应到茅山去。

张生告辞魔术师及父母,直奔茅山,拜茅山老道为师,学艺三年。在回家的路上,他走到一个小村庄,感到口干舌燥,想找口水喝,正巧来了一个打水的女子,挑水而来。张生用了一点法术,那打水的钩担就断成了两节。姑娘见是一个青年作怪,非常生气,并用力把两节钩担用力一对,又成了一根,挑起水来便走。张生一看,只觉不妙,便生一计,前行一步说:“请小姐行个方便,给点水喝吧。”女子说:“水可以给你喝,不过,你太无礼了!”张生心中明白,不该折断她的钩担,只得认错。女子见他心诚,也就消了气,并说:“你是个外出行路人,只好原谅你,你别喝凉水了,到我家喝点开水吧。”张生赶忙致谢,随她来到家。

张生在喝水时与女子同叙家常,才知道女子叫唐菊,父母双亡,没有兄弟姊妹,只有她一人生活,舅舅家在本村。舅父也无儿无女,依靠外甥女早晚侍奉,但魔艺高,性情烈。男女二人通过交谈相互产生了爱慕之心,并私定终身。唐菊认为此事重大,要与他惟一的亲人——舅舅商量,舅父认为外甥女办事武断。唐菊回家对张生说:“明天你要去拜见舅父,他的脾气粗暴,要见机行事,处处谨慎,饭还是不吃的好。走时给你一把伞,如果遇到危险事,可打开伞去干。”张生牢记在心,第二天一早便起身前往。舅父早在家门前等候。进家后,舅父说:“想给你烧水上茶,但烧柴不够,你把槐树上的乌鸦窝弄下来好烧水。”张生出来一看,树上的乌鸦窝很高,实在不好弄。

于是,他便把带来的伞升起来,用一个木杆用力挑动,忽听“哗啦”一声,从空中落下来些东西,正好扎在伞上。张生一看,伞上扎的都是一根根宝剑,大吃一惊,没敢声响。张生回屋不久便想告辞。舅父再三挽留张生用餐,张生不肯。舅父说:“你不吃饭也罢,这里有半锅面条,你喝点挂面,就算吃饭了吧。”张生不好推辞,便把挂面喝了。张生吃后,觉得腹部疼痛,就急忙回家了。他见了唐菊说:“我在舅舅家喝了半盆挂面,觉得肚子痛。”唐女一听,大吃一惊,说:“不好!”急忙找到一根绳子,系在了张生的脚脖子上,用力把张生拉到梁上。张生头朝下空着,不知是啥用意。唐菊又把香油倒进盆里,按上灯捻,用火点着,用香油气味熏张生的鼻子。不多时,只见张生嘴里钻出来九条青蛇,掉进油盆。唐菊用锅盖把盆一盖,放到一边,把张生从梁上卸下来:“你担惊受苦了。”唐菊说“此九蛇乃东海龙王之子,为首叫阿龙,是我舅舅用来惩罚你的……”张生说:“多谢唐姐救命之恩,此处不能久留。”唐女泪流满面:“你走我也走,咱们一起走吧!”

唐菊把油盆随手扔到门外,油盆落地后,遇土而遁,竟然形成了一眼泉,喷出绿汪汪的泉水,这泉井也怪,旱天不枯,涝天也不溢,就那么一潭水,清清亮亮,特别甘甜,钱币落水而不沉,老百姓把阿龙泉了砌起来,称为“阿龙井”,由于叫着不顺口,慢慢的就把“龙”字省掉了,直接叫“阿井”,延续到今天…………

阿井水质历代名人考阿井

北魏时期的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对东阿井的描述是,“其巨如轮,深六七丈”。关于水质,北宋时期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到,“清而重,性趋下”。对阿井水系与阿胶的关系,历代医家殚精竭虑,试图寻找到最有说服力的答案。最通俗的解释当然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落实到中药领域,就是药材的地道问题。所以古代本草谈药材必谈产地,以示正宗。比如说浙贝母、云木香、广藿香、怀山药等。但是以“药材地道”以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来做回答,不过是以答案回答答案,神秘主义色彩太过浓厚。

试图作出回答的,包括李时珍,在明《本草纲目》李时珍说“阿井,在今山东·兖州府·阳谷县东北六十里,即古之东阿县也。有官舍禁之。郦道元水经注云‘东阿有井大如轮,深六七丈,岁常煮胶以贡天府’者,即此也。其井乃济水之所注,取井水煮胶,用搅浊水则清。故人服之,下膈疏痰止吐。盖济水清而重,其性趋下,故治淤浊及逆上之痰也”。他认为,东阿之水“乃济水所注,用搅浊水则清。故人服之,下膈疏痰止吐”。因为“盖济水清而重,其性趋下,故治淤浊及逆上之痰也”。

但是李时珍只回答了部分问题,却没有回答为什么用东阿之水熬制的阿胶有极强的滋补作用?并可以因为“久服”而“轻身益气”?直到清代嘉定年间,一个福建长乐人决心解开这个谜底。这个人就是陈修园。

1793年,也就是乾隆五十八年,四十岁的陈修园赴京会试,此后留寓北京宦海沉浮十几年,闲暇时研究中医,亦官亦医,著书九十一卷,计150万言,端的是一代宗师。其间陈修园曾沿运河南下来到东阿县,研究阿胶。陈修园道称:“此清济之处,伏行地中,历千里而发于此井中,其水较其旁诸水重十之一二不等,人之血脉宜伏而不宜见,宜沉而不宜浮,以之制胶,正为血脉宜也。”

陈修园的结论是,东阿之水是“济水之伏流,伏见不常,泉虽流而不上泛,犹如伏脉中之静而沉者,过此则其水皆上泛为川,且与他水乱而不纯矣。故阿水较其旁重之一二不等”。东阿之水的这种品质,在陈修园看来,与“人之血脉,宜伏而不宜见,宜沉而不宜浮,以之制胶,正与血脉相宜也。”关于阿胶的另一个原材料驴皮,陈修园很学术地写到,“所以妙者,驴属马类,属火而动风,肝为风脏而藏血,取水火相济之意也。”如此制作出来的阿胶,则可以“借驴皮动风之药,引入肝经;又取阿水沉静之性,静以制动,风火熄而阴血生。”

阿胶的原材料一个是东阿之水,一个是驴皮。显然,东阿之水“清而重,性趋下,较旁之水重十之一二不等”,是天下至阴之水,与“纯黑无病健驴”相加,是阴中之阴,炼制的阿胶“味厚”,“味厚”属阴,完全符合中国传统“秋冬养阴”的养生理念。

阿井记栽今阿井阿井的历史非常悠久,有关阿井的记载,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其后,郦道元的《水经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典籍均有记述。最早记载于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真胶产于古齐国之阿地,又以阿井水煮之最佳”,“取井水煮胶,谓之阿胶”。

据《岱南阁集》云:“阿井辟自上古”;

《世本》云:“伯夷作井”;

《淮南子》云:“伯益作井”。据此推算有四千年的历史。

清代著名考古学家孙星衍感其年代久远,叹曰:“海内古迹,莫先于此”。名贵药品阿胶,最早记载于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真胶产于古齐国之阿地,又以阿井水煮之最佳”,“取井水煮胶,谓之阿胶”。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载:“大城西侧皋上有大井,其巨若轮,深六七丈,岁常煮胶,以贡天府。本草所谓阿胶也,故世俗有阿井之名。”并考证“其水乃济水伏注。”

《太平御览》云:“黄帝作井”,具有悠久的历史。此井被称为古阿井 ,是中药阿胶的发源地。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东阿亦济水所经,取井水熬胶,谓之阿胶”。

《本草图经》中载“以东阿县城北井水作煮者为真,其井官禁……阿胶,今郓州皆能作之,以阿县城北井水作煮为真。”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阿井,在今山东·兖州府·阳谷县东北六十里,即古之东阿县也。有官舍禁之。郦道元水经注云‘东阿有井大如轮,深六七丈,岁常煮胶以贡天府’者,即此也。其井乃济水之所注,取井水煮胶,用搅浊水则清。故人服之,下膈疏痰止吐。盖济水清而重,其性趋下,故治淤浊及逆上之痰也”。

陈修园道称:“此清济之处,伏行地中,历千里而发于此井中,其水较其旁诸水重十之一二不等,人之血脉宜伏而不宜见,宜沉而不宜浮,以之制胶,正为血脉宜也。”

明代吴铠作《阿井胶泉》诗对阿井赞叹曰:“灵源疑出蛟龙窟,淑气原从天地贻。九土所钟惟上品,千年制胶岂凡材。炼砂煮石经济事,丹井药炉亦可哀。”

明·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东阿井在山东兖州阳谷县,东北六十里,即古之东阿县也。”

清·曹炳章《增订伪药条辨》云:“阿胶出山东东阿……考阿井在东阿县城西……然此水实为济水之源。其色绿,其性趋下。东阿城内又为狼溪河,其水为漯水之源,乃洪范九泉之水所汇归。其性甘温。故合此二水为最善。”

《巾箱说》载:“制阿胶之法,选纯黑驴皮,饮以东阿城内狼溪河之水,至冬宰杀取皮浸狼溪河一月……煎成。”

清·王应奎《柳南随笔》曰:“按:东阿城中有狼溪河,欲煎胶者,须用乌驴皮浸狼溪河内百日,刮净毛垢,汲阿井水熬之,火用桑柴,三昼夜始成。”

陈修园在《神农本草经读》中说的更明白:“此清济之水,伏行地中,历千里而发于此,其水较其旁诸水,重十之一二不等,人之血脉宜伏而不宜见,宜沉而不宜浮,以之制胶正于血脉相宜也”。

清代赵培徵在《咏阿胶井》中写道:“阿井传来不记年,清流澈底一寒泉。溶溶玉液三宵露,点点丹砂九空渊。淑气问钟疑凤髓,灵源妙化想龙涎。仙胶炼就称良剂,寿世回生几万千。”

《 中国药学大辞典》则记载:“(张隐奄)按古法,先取狼溪河水,以浸黑驴皮,后取阿井水以煎胶。考狼溪河发源于洪范泉,其性阳;阿井发源于济水,其性阴,取其阴阳相配之意。”

《药性辞典》说:“阿胶祛风补虚、和血养阴推为要药,然重在阿井之水也。”

旧《东阿县志》中张志秋载:“阿井在古阿城中,其水不盈数尺,色绿而重。”

《禹贡传》曰:“济水所经清冽而甘,汲出日久不变,煮黑驴皮为阿胶,可疗风疏痰。”《寰宇记》云:东阿旧有大井,若车轮,深七、八丈,汲以煮胶,每岁入贡即也(旧《东阿县志》卷之四七项)。

《黄河考》记载阿井淤没年月不详。黄河多次改道,现在的黄河是古济水和大清河的故道。

据《荆州记》称此井“神农既育”

据《岱南阁集》云:“阿井辟自上古”;《太平御览》云:“黄帝作井”;《世本》云:“伯夷作井”;《淮南子》云:“伯益作井”。据此推算有四千年的历史。清代著名考古学家孙星衍感其年代久远,叹曰:“海内古迹,莫先于此”。

古阿井今何在古阿井地址在哪?

关于阿井的归属,由于行政区划的原因,目前的归属和历史上有所不同。

对照春秋时期地图,在北卫和鲁的交界处,古东阿县城叫柯,在今阳谷县阿城镇(西北3公里 “东阿古城遗址”残垣尚存),柯西北有阿泽,柯东边有谷,即今之平阴县东阿镇。春秋时期,平阴在今平阴县城与今长清县城中间,阳谷在今东平湖东,谷南边。这里古济水与黄河并行东流入海,河曲形成大陵,古代曰柯。到战国时期,柯称阿,或阿邑,西北阿泽消失。今阳谷西北有阳狐,谷仍称谷,东平湖东阳谷已无,平阴仍在原处。秦灭六国之后,改阿邑为东阿,乃立东阿县(因有西阿,古名依城,又名西阿城,在今山西葛城),属东郡,见东阿旧县志:东阿名县始于秦。据《续山东考古录》载:“自汉迄唐,东阿未徙治”。由以上资料说明:

①古阿井仔古东阿县城;

②古东阿县城由战国至秦(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约250年间称阿或阿邑;

③阿地创造加工阿胶的方法应在战国至秦之间,此时称阿或阿邑,因而到西汉、东汉时对阿胶性味、功能、主治已有详细的研究而入了本经;

秦时在东阿东边有谷城县,同属东郡,县城在今平阴县东阿镇。

刘宋时期东阿一度并入谷城,北魏时又分立,北齐时将谷城并入东阿

唐天宝元年又将谷城县恢复,6年后,又废并入东阿,谷城此次撤销再没恢复。

宋朝时期,因黄河、运河经常泛滥成灾,阿城临近二河,首当其冲。为避水患,曾于宋开宝二年(公元969年)迁县城于南谷镇,即今平阴旧县镇。8年后(公元997年)又迁利仁镇,即今平阴县吉城。由于金兵入侵,河防废驰,于公元1133年又迁新桥镇,即今东阿县旧城村。

隋开皇十六年即公元596年于古东阿西复置阳谷县至今。公元1289年开凿会通河,为了便于河道管理,阿城镇连同张秋镇大部由东阿划入阳谷。

明朝1375年,为避水患,又迁原谷城县城旧址,重新修建(谷城镇由此改为东阿镇)。直至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建立了抗日县政府。1947年黄河西政治安定,县政府又迁铜城,即今东阿县城所在地。

建国后,以黄河为界,重新确定辖区,东阿镇(原谷城镇)属平阴县。由此可见,从宋朝(公元969年)以前1千多年的时间里,阿胶的发明加工中心古代在今阳谷县的阿城镇、后来迁移到平阴东阿镇,今天在东阿铜城镇之间。这三镇也可谓古东阿,今东阿,和现在东阿。阿井在解放前一直归老东阿县管辖。解放后归属于阳谷县。

所以——古阿井就在岳家庄西北约1.5公里。东阿古城遗址中西北部。春秋时期,阿井周围是阿泽,一个大湖,战国时大湖(阿泽)消失。据阳谷旧县志记载,公元229年,三国时,曹植曾奉旨重修阿井,并创建了六角亭,这是阿井建亭的最早记载,也说明已为官家专用,即官禁。

北魏《水经注》:“河水又东北,与邓里渠合水上承大河,于东阿县西,东经东阿县故城北,古卫邑也,应仲瑗曰,有西故称东,魏封曹植为王国,大城北门内,西侧皋上有大井,其巨若轮,深六七丈,岁尝煮胶,以贡天府,本草所谓阿胶也”,说明阿井是在古之阿泽之中(魏时沼泽)。阿井与阿胶相关,与古阿地相连,也当在战国至秦之间始称名于阿井。

阿是古城邑,有人生活就当有井,开始熬胶,定是河里泡皮,井水熬制(解放前还是这样),并非得某一特定井,当阿胶声名远播,外地人称为阿地之阿胶。阿胶加工普遍之时,才能比较出,阿井周围岳家庄一带阿胶质量较优,故显出与阿井的关系,外地人才称阿地熬胶之井为阿井。这时此井主要用来熬胶。

阿井用来熬制阿胶至少在三国(公元229年)以前,也有可能建的很早,先是吃水井,后兼用来熬胶,再之后专用熬胶。《荆州记》:“随郡北界有九井,相传神农既育、九井自穿,则神农时有井明矣”。中国先民,先是吃河水,后在河边、水溏边挖土井。用石头建井应在有铁器之后,当在春秋、战国时代,这和推测熬胶开始于战国至秦是相符的。

因此,古阿井在古东阿县城,即今阳谷阿城镇

古阿井今何在?

古阿井的地理位置一直就在阳谷县的阿城镇,阳谷县的阿城镇历史上曾为老东阿县县城,当时,老东阿县城因黄河多次泛滥改道,多次迁城,并于明·洪武八年迁城到东阿镇。俗话说,迁城不迁井,事实上也无法迁井。但是,由于许多本草对阿井记载及传说,给阿井增添了许多神奇的色彩。

《东阿县志》称:“昔有猛虎居西山,爪刨地得泉,饮之久,化为人。”后将此泉为井。因有神化传说,老东阿人用此井水制胶。据传,东阿迁城后,老东阿县人为了用此井水熬胶,不惜用东阿城西八里、黄河东岸的“姜沟山”换取阳谷县阿城镇的阿井,此山归阳谷县管辖,改名“阳谷山”;而此井虽在阳谷县境内,却因用之制备阿胶,又归东阿县管辖,取名阿井。所以,历史上有阿井不在东阿县、阳谷山不在阳谷县的事实。

老东阿县用山换井后,由于黄河多次泛滥改道,致使阿井多次淤塞。据载,

宋《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中阿井上已有四角亭,典型唐朝风格,4根方立柱,有基座,井口与座上面平,南向有阶。史料记载唐朝尉迟恭曾为钦差大臣重修阿井,亭中有石碑。1463年(明天顺七年)阳谷知县王昌裔重修阿井、井亭,并建官厅数间。

1702年(清康熙41年)阳谷知县苏明杰重修阿井亭,1796年(清嘉庆元年)阳谷、东阿知县共同修井,留下了《重修古阿井和阿井碑记》。

1879年(清光绪5年)清阳谷知县赵树南重修阿井亭,并题写了楹联、横批。对联为:“圣代即今多雨露,仙乡留此好泉源。”亭背阴联为:“力可迥澜重建源泉来井底,必存济世长留膏泽在人间。”横批“济人寿世”,亭内有石碑,篆书“古阿井”。明《本草蒙荃》中阿井亭顶及四角无风铃,也是4根方柱基座似石砌,南向有台阶,井口有园桶形保护。可见历代统治者都对阿井保护极为重视。

阿井于光绪年间做最后一次整修,于清末淤塞,民国年初彻底干涸。加之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东阿镇狼溪河水逐渐成为制备阿胶的水源。阿井也因此被冷淡,以后长久失修,一直无人问津。直到解放后,在阳谷县境内又重修阿井,但原来的古阿井已经不存在。

今阿井何在?从阿井水到狼溪河水

历史上,许多本草都有对阿井的记载,唐代以前的本草记载:阿胶出东阿,并未言及制胶用水;

宋代时期的本草则记载用阿井水;明、清以后的本草则强调用狼溪河水和阿井水,取其阴阳相配之意。然谓取阿井煎胶,早已名存实亡,仅系对传统的追溯和装潢门面的象征或点缀罢了,到目前为止,历史上的传统制胶用水也只有东阿地区地下水了。

狼溪河取水处遗址

明·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东阿井在山东兖州阳谷县,东北六十里,即古之东阿县也。”曹炳章《增订伪药条辨》:“阿井在阳谷县城西,东阿城内又为狼溪河。”

《中国药学大辞典》记载:“(张隐奄)按古法,先取狼溪河水,以浸黑驴皮,后取阿井水以煎胶。考狼溪河发源于洪范泉,其性阳;阿井发源于济水,其性阴,取其阴阳相配之意。(曹炳章)阿井在东阿城西六十里(即古之东阿县也),此水实为济水之源,其色绿,其性趋势下。在东阿城内又为狼溪河,其水为漯水之源,乃洪范九泉之水所汇归,其性甘温。古合此二水为最善。”

旧《东阿县志》中张志秋载:“阿井在古阿城中,其水不盈数尺,色绿而重。”《禹贡传》曰:“济水所经清冽而甘,汲出日久不变,煮黑驴皮为阿胶,可疗风疏痰。”《寰宇记》云:东阿旧有大井,若车轮,深七、八丈,汲以煮胶,每岁入贡即也(旧《东阿县志》卷之四七项)。阿井淤没年月不详。黄河多次改道,现在的黄河是古济水和大清河的故道《黄河考》。

千百年来,由于历代本草对阿井的神化,甚至传云,阿胶必以阿井水煎煮方为真已是千古惯例,向为东阿业胶者必恪守。

清代以来,官府督造贡胶之举渐为民间业胶者的商品生产所取代。阿井虽有人督守,但以金钱贿监井者,亦可取水。然阿井水距东阿城30余千米,中隔大清河,又加水源渐涸,而业胶取水者日多,得之甚难。尽管如此,每至熬胶之际,取水者或车载、或驴马驮、或人挑,在东阿城至阿井的大路上来往不绝。为取阿井水,人们不知挥洒了多少辛勤的汗水。阿井水甚不易取,狼溪河水却源源无尽。有脚夫取阿井水不慎倾于道而易狼溪河水,用以煮胶未见异者;有兼顾其义,以狼溪河水兑入阿井水煮胶,成胶亦美者;有惮其烦劳,经取狼溪河水煮胶,亦符好胶者。正如前述,东阿阿胶闻名于世,不唯在阿井之水,重要的是胶工门熟练的制胶技艺。时日既久,纵千古惯例,面对现实亦难固守。更加前代贡胶也不以阿井水煎煮者。于是,取狼溪河水日多,取阿井水日少。即医药家也不得不默认折衷,谓:阿井水性阴趋下,狼溪河水性阳甘温,取阴阳相配之意,合此二水为最善。

狼溪河古取水处至晚清,阿井水日见干涸,渐变咸苦,有时甚至无水可取,而外地煮胶业起,浙江临平及由东阿移往济南制胶者,均取当地水煮胶。狼溪河水已成为东阿城煮胶的主要水源。即使取来些阿井水,也只是在胶近煎熬成。去除浮沫杂质时兑入锅中。所谓取阿井水熬胶之说,至此名存实亡,仅成为装潢门面的象征或点缀罢了。

阿井在东阿城西,此水实为济水之源,其色绿,其性趋势下。在东阿城内又为狼溪河,其水为漯水之源,乃洪范九泉之水所汇归,其性甘温。古合此二水为最善。”清代以来,官府督造贡胶之举渐为民间业胶者的商品生产所取代。阿井虽有人督守,但以金钱贿监井者,亦可取水。然阿井水距东阿城30余千米,中隔大清河,又加水源渐涸,而业胶取水者日多,得之甚难。尽管如此,每至熬胶之际,取水者或车载、或驴马驮、或人挑,在东阿城至阿井的大路上来往不绝。为取阿井水,人们不知挥洒了多少辛勤的汗水。阿井水甚不易取,狼溪河水却源源无尽。有脚夫取阿井水不慎倾于道而易狼溪河水,用以煮胶未见异者;有兼顾其义,以狼溪河水兑入阿井水煮胶,成胶亦美者;有惮其烦劳,经取狼溪河水煮胶,亦符好胶者。正如前述,东阿阿胶闻名于世,不唯在阿井之水,重要的是胶工门熟练的制胶技艺。时日既久,纵千古惯例,面对现实亦难固守。更加前代贡胶也不以阿井水煎煮者。于是,取狼溪河水日多,取阿井水日少。即医药家也不得不默认折衷,谓:阿井水性阴趋下,狼溪河水性阳甘温,取阴阳相配之意,合此二水为最善。

至晚清,阿井水日见干涸,渐变咸苦,有时甚至无水可取,狼溪河水则被污染,地下水则慢慢变成为东阿城煮胶的主要水源。即使取来些阿井水,也只是在胶近煎熬成。去除浮沫杂质时兑入锅中。所谓取阿井水熬胶之说,至此名存实亡,仅成为装潢门面的象征或点缀罢了。

从狼溪河水到泛东阿水

千百年来,由于历代本草对阿井的神化,甚至传云,阿胶必以阿井水煎煮方为真已是千古惯例,向为东阿业胶者必恪守。据报道,古阿井水中钙、钾、镁、钠等矿物质含量极为丰富,故色绿质重,每担古阿井水比普通河水或井水重1.5千克左右。

都是晚清时期泛东阿(阳谷阿城,平阴东阿镇,东阿铜城)的井水都基本枯竭了!!!

——从何取水呢?狼溪河!

到生产阿胶用什么水呢?

荣耀归于东阿地下水

东阿地下水形成模拟模型

经现代科学分析认为,若古阿井水仍然可以熬胶,假如狼溪河水的水质和阿井水一样(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那么这些水也含有较多的重金属离子(水的总硬度较高)。若在制胶过程中使用该水质,必须经过软化处理,否则制备阿胶的灰分、重金属等超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阿胶项下的标准。经处理以后的水质也就无什么微量元素存在了。

东阿地下水示意模型现已有人对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制胶水以苦咸为妙的说法提出疑议。而古时本草为什么将阿井说得那么神秘呢?

据几十年的实践经验以及老阿胶作坊的一些资料记载,古阿井水在阿胶制作史上曾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只是在提沫工序而不是整个制胶过程,整个制胶过程要用硬度低的狼溪河水。古阿井水只是在提沫工序发挥独特作用。在提沫过程中,含有重金属离子的水加入胶汁中,胶汁中的杂质与金属离子结合成比重较小的络合物漂浮被除去,达到精炼的目的,此即所谓的“阿井水为引”。

可见,古代医药学家强调须用古阿井水熬胶有一定的道理。

东阿之水源自泰山与太行山两股地下潜流,经层层地下岩石、砂层滤过,溶入大量矿物质及微量元素钙、钾、镁、锶等(但不含对人体有害的铅、砷等),水质较重。水质重所带来的好处,是易于去杂提纯。优质阿胶是由驴皮的真皮层中胶原蛋白水解浓缩而成,表皮层和皮下层中含有的角质成分人体难以吸收,是形成阿胶杂质的主要物质,需要剔除。熬胶化皮之时,将此质重东阿之水反复注入,小分子的胶原蛋白便与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相聚而沉,那些于人体无用的大分子角质成分及其他杂质则上浮水面而可悉数除去。这样制成的阿胶,分子量小而纯度高,易被人体吸收,药效发散亦快,能迅速通达五脏六腑而滋养筋脉

1994年1月24日,山东地质局第一水文地质队试图用自然科学语言给出答案。他们的化验结果表明,东阿地下水是一种锶型天然矿泉水,矿物质含量高,营养元素多,特别是微量元素极为丰富,比重高,为1.0038,其中锶的含量达到0.5-0.8毫克/升,东阿地下水每50千克比一般水重1.5至2千克,矿物质含量则高于一般水质几倍乃至几十倍.

自然科学认为:东阿县地下水“性趋下,清而重”所以熬制过程中,杂质上浮,制作出的成品东阿阿胶质地纯粹,水中的大量矿物质可助药性发散,疗效迅速。原来东阿地下水发源于泰山与太行山两山山脉的交汇之处,大雨落地后,沿着泰山、太行山的石缝不屈不挠地渗透,居然汇聚成一股巨大的伏流而成了地下河。说这水不屈不挠恐怕还不足以表达其艰辛,地质学家们说,这股水居然要两亿年才能形成。

东阿的优质地下水由发源于太行山,与长江、淮河、黄河并称四渎的古济水潜流和泰山山脉的泉水溶入地下汇集而成。千百年来的实践证明,正是东阿特殊的地下水孕育出了贵为中药上品的阿胶,因此真阿胶出自东阿,阿胶离不开东阿,只有真正来自东阿的地下水熬制的阿胶才为“真胶”。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23年上半年GDP全球前十五强
 百态   2023-10-24
美众议院议长启动对拜登的弹劾调查
 百态   2023-09-13
上海、济南、武汉等多地出现不明坠落物
 探索   2023-09-06
印度或要将国名改为“巴拉特”
 百态   2023-09-06
男子为女友送行,买票不登机被捕
 百态   2023-08-20
手机地震预警功能怎么开?
 干货   2023-08-06
女子4年卖2套房花700多万做美容:不但没变美脸,面部还出现变形
 百态   2023-08-04
住户一楼被水淹 还冲来8头猪
 百态   2023-07-31
女子体内爬出大量瓜子状活虫
 百态   2023-07-25
地球连续35年收到神秘规律性信号,网友:不要回答!
 探索   2023-07-21
全球镓价格本周大涨27%
 探索   2023-07-09
钱都流向了那些不缺钱的人,苦都留给了能吃苦的人
 探索   2023-07-02
倩女手游刀客魅者强控制(强混乱强眩晕强睡眠)和对应控制抗性的关系
 百态   2020-08-20
美国5月9日最新疫情:美国确诊人数突破131万
 百态   2020-05-09
荷兰政府宣布将集体辞职
 干货   2020-04-30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逍遥观:鹏程万里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神机营:射石饮羽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昆仑山:拔刀相助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天工阁:鬼斧神工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丝路古道:单枪匹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与虎谋皮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李代桃僵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指鹿为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小鸟依人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千金买邻
 干货   2019-11-12
 
推荐阅读
 
 
 
>>返回首頁<<
 
靜靜地坐在廢墟上,四周的荒凉一望無際,忽然覺得,淒涼也很美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