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阿阇黎
【注音】:ā shé lí
【释义】:1.亦作"阿阇梨"。 2.梵语 ācārya 的译音。意译为"轨范师"。可矫正弟子的行为﹐为其轨则模范﹐是高僧的敬称。
阿阇黎,意即规范,谓其能为人规范,故云阿阇黎。在古代印度,阿阇黎本为婆罗门教中教授弟子有关吠陀祭典规矩、行仪之师,后这一词为佛教沿用。
阿阇黎有五种:一为出家阿阇黎,即比丘剃度之师,跟他出家,他将为之授沙弥十戒;二为授戒阿阇黎,即比丘受戒之师,教导你怎样求戒;三为教授阿阇黎,即比丘教授之师,教授经典读法、意义之师;四为授经阿阇黎,即比丘受经之师,教授经文;五为依止阿阇黎,与比丘共居,指导比丘起居之师,或比丘仅依止从学一宿之师。
唐 颜真卿 《西林寺题名》:“﹝ 西林寺 ﹞有 法真 律师,深究清浄毗尼之学,即律祖师 志恩 之上足,余内弟 正义 之阿闍黎也。”
五代 齐己 《送谭三藏入京》诗:“阿闍梨与佛身同,灌顶难施利济功。”
宋 苏轼 《十八大阿罗汉颂》:“月明星稀,孰在孰亡。煌煌东方,惟有启明。咨尔上座,及阿闍梨。代佛出世,惟大弟子。”
范文澜 《唐代佛教·佛教各宗派》:“﹝密教﹞这些规范,必需经阿闍梨(闍音shē,传法师)传授。”
奚侗 《辛亥岁暮杂诗》:“八国垂涎舍利子,西来健者又阿闍。天风吹满群龙起,夺得魔王佛口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