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孔鱼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0-2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双孔鱼(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拉丁文学名 :Gyrinocheilus aymonieri

英文学名:Biforated carp , Double gallopening carp

俗名:爬墙鱼

分类学地位:鲤形目,双孔鱼科,双孔鱼属。

形态特征:一般个体体长为100-150毫米。身体近圆筒形,头侧具有2对鳃孔,在主鳃孔上角具一入水孔,通入鳃腔。鳃耙细小,排列紧密。侧线鳞40-41。背鳍起点在胸、腹鳍起点的正中点;偶鳍与臀鳍均小;尾鳍叉形。体背部灰黑色,腹部白色略扁,背部和体侧各具8-9个黑斑,有时成2行。尾鳍具点状条纹,其余各鳍灰色。 头背扁平,眼间隔宽大。吻部有凹陷,并有瘤状突起。 没有口角须。上下唇连合形成一个碗状的吸盘,其上密布环状排列的乳状突,使整个 口部成为强有力的吸着器。正常鳃孔的上方还具一小鳃孔,故名之。 双孔鱼是云南特有种,仅见于澜沧江下游的勐海、勐腊。

生活习性:喜欢栖伏于山区河溪底质多石的河流中,多栖息于急流处,能在静水中生活,是 一种高度适应于急流环境的鱼类。它的两个鳃孔具有独特的呼吸功能,呼吸时水经上 鳃孔进入口腔,使口更专业化而不影响其吸附功能。用口吸附在石块或其它物体的表面,水流从入水孔进入,进行气体交流,而后由鳃孔排出,以代替口的开合。可凭其强有力的口器吸附在水坝 的护坡上,因此又有“爬墙鱼”之称。 每分钟呼吸230-240次,远较其它鱼类为多。以着生藻类、植物碎屑等为食。6-7月河水猛涨时在溪流中产卵。

价值:双孔鱼属仅在中印半岛有2-3种,在我国仅此一种。因适应急流生活,口高度进化为吸盘,是生物于环境适 应的不可多得的例子, 在鱼类分类学和比较解剖学上具有一定的科研价值,在教学和科研都是珍贵标本,加之沿河渔民多在产卵季节捕捉,故数量锐减,已濒临灭绝。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