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矛头蝮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09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

中文俗名:原矛头蝮、老鼠蛇(福建德化)、龟壳花(闽南及台湾)、恶乌子(四川西南)、笋壳斑(四川西南、福建建阳 )、野猫种(浙江)、蕲蛇盖(浙江)、龟壳花蛇。

英文俗名:Pointed-scaled pit viper。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Cantor, 1839)

模式产地:印度阿萨姆。

生境:生活于丘陵及山区, 栖于竹林、灌丛、溪边、茶山、耕地, 常到住宅周围如草丛、垃圾堆、柴草石缝间活动。川西牧区的剧毒蛇,吃鸟和小型兽类。卵胎生。

海拔:82~2200。

国内分布:浙江, 安徽, 福建, 台湾, 江西,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重庆, 贵州, 云南, 陕西, 甘肃。

国外分布:印度(阿萨姆), 孟加拉国, 缅甸。

濒危因素:作为医药成分被捕猎。药用:中医传统理论认为原矛头蝮身体有止痛的功效。

形态特征:头长呈三角形,头长约为其宽的1.5倍。颈细 头背布有很多细鳞片 吻较窄,两鼻间鳞较小,隔有数片更小的鳞片。左右两眼上鳞之间一横排上有小鳞14--16片。鼻鳞与颊窝鳞前缘之间有1--数片小鳞。体长1米左右 体背颜色棕褐,在背部中线两侧有并列的暗褐色斑纹,左右相连成链状,腹部灰褐色,有多数斑点。有夜行性。

濒危因素:作为医药成分被捕猎。

药用:中医传统理论认为原矛头蝮身体有止痛的功效。

保护等级:“三有”名录。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