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城镇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11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潭城镇位于福建省平潭县中部,系县政府所在地,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面积12平方千米,人口4.69万人(2004年末)。辖8个社区、4个行政村,87个街庄、56个村民小组。境内有国家级海岛森林公园。

【代码】350128100:~001辕门居委会 ~002右营居委会 ~003瑞龙居委会 ~004城东居委会 ~005红山居委会 ~006宝湖居委会 ~007中埔居委会 ~008桂山居委会 ~201城北村 ~202城南村 ~203城中村 ~204北门村

【沿革】1958年设平潭公社潭城分社,1961年析置潭城公社,1980年改城关镇,1982年更名潭城镇。1997年,面积12平方千米,人口3.6万,辖城北、城南、城中、北门4个村委会和辕门、观音井、瑞龙、城东、红山、宝湖6个居委会。

潭城镇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平潭县海坛岛中部,东与澳前镇接壤,西至洋潮屿村,南至万宝山,北与县国营林场为邻,面积10.2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15亩,林地面积1402亩。1995年,下辖6个居民委员会,4个村民委员会,8568户(其中农业户2134户),人口4.1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284人)。清雍正九年(1731年)四月县丞署设址于此地后,历代县政府机关均设址于此,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清雍正八年(1730年),其境属候均区。民国15年(1926年)属第一区;民国20年设潭城镇,仍属一区;民国31年8月撤销区署,直属县政府;民国32年10月改设乡镇,潭东乡并入潭城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潭城镇直属县政府,1950年2月属四区;1956年直属县政府;1958年8月,潭城与潭东合并为潭城分社。1961年7月潭东分出,设潭城人民公社。1970年6月潭城人民公社与红心农场合并,改称为红心人民公社,1978年9月复称潭城人民公社。1980年4月分为城关镇和岚城人民公社,1982年9月改称潭城镇人民政府。

民国时期,潭城镇海上运输业较为发达,重点发展商贸业,手工业有所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农业为主,在沙埔地上开展植树造林,开垦耕地,成为县内重要的产粮区。1961年粮食总产量1390吨,占全县总产量的11.7%。1978年总产量达4725吨,占全县总产量的18.8%。1980年以后随着县城东移,大片耕地被占用,经济发展的重点转向乡镇企业和商贸业,先后建立有机电、化工、建材、食品加工和中外合资企业近40家,镇属平潭机电厂生产的深水泵为自行研制的专利产品,畅销全国各地。1990年以后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第三产业迅速崛起,特别是以宾馆旅社、酒家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业,发展尤为迅速,共有100多家。到1995年,全镇农村社会总产值5204万元,工农业总产值2013万元(1990年不变价,下同),其中工业总产值1598万元,商贸、餐饮业总产值1804万元。

镇境内拥有全县最大的集市贸易和商品集散地。辖区内有平潭一中、城关中学、职业中学以及4所小学。建有县文化馆、广播站、电视差转台、气象台、新华书店、影剧院、体育场、医院等文化体育卫生设施。县城东部的龙凤头海滨沙滩和森林公园,已成为平潭县重要的旅游休闲度假区,每年接待大批游客。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