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年慈源寺
慈源寺位于河南安阳林州市横水镇、该寺院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为我国非常罕见的一处融儒、道、佛三教于一体的历史文化遗存。
原寺院大致呈方形,坐北向南,分别由中院主建筑群和环绕外围的院落组成。其中院布局为唐宋时期较常见的廊院形式。在中轴线上依次排列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及三教堂等四座主要建筑,东西侧各配有厢房。在中院前部,大雄宝殿的东南及西南位置,各有一座两层楼阁式建筑,估计应是原钟鼓二楼。中院与外院间由连廊分隔,外院由最南端的山门和四周围墙组成,内部还有厢房。在院外,有一条溪流由北向南顺东墙而过。院西北处,有小型塔院与主院相呼应,院内依稀可辨有几座喇嘛塔,塔前有碑,上可辨“祖师塔”三字。
通过对碑身的文字辨析,“慈源之图”碑刻于明弘治己酉年间(1489年)。该图所绘当是距今五百多年前的寺院布局。与今日寺院相比,慈源寺外围院落、钟鼓楼及塔院已经被毁,山门、大雄宝殿、三教堂及各厢房基本在明代原位,个别建筑有所增减和位移。历经五百年,整个寺院的核心部分仍保留着明代的格局特点。
应该引起注意的是,现存位于前院天王殿东侧的文昌阁,在碑图中并没有找到踪影。文昌阁是供奉孔子的殿宇,代表了儒学思想的影响。现文昌阁为重层楼阁式建筑,从其特点分析,时代应稍晚。由此推断,明弘治年间的慈源寺里可能仅有佛道二教,在后来的文化融合
慈源寺现况
为了配合安(阳)林(州)高速公路建设,林州市政府为了保护这座古建筑,同时又不影响高速公路的建设和通行,对寺院进行了一次破纪录的搬迁,寺院新址位于原址西南部400米处。寺院内的大雄宝殿、三教殿、文昌阁3座主要建筑实施整体平移,其余10座建筑将采取解体组合的方式搬迁。这次搬迁将创下平移建筑年代最早、一次性平移建筑数量最多、文物建筑平移距离最长等六项国内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