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 定义一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GNP)除以该国国民人口的总数所得出的商。即指分摊到每个国民份上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平均值。在经济学上,一般用来衡量或表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 计算方法国民生产总值是西方国家使用的概念,它不仅包括物质生产部门生产的商品和劳务的价值,也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金融、保险、社会服务和文化娱乐事业等等)和居民服务行业(理发、浴室等)提供的非生产性服务的“价值”,连资产阶级国家机关人员和家庭仆役领到的再分配收入也包括在内。计算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通用方法是“支出法”,即按社会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来计算,它包括四部分:
(1)售予消费者作为最后消费的商品和劳务;
马克思对这种理论作了批判
(2)作为将来生产用的固定资本的投资储备;
(3)售予政府的商品和劳务;
(4)售予外国人或输出商品和劳务的纯额。国民生产总值计算方法是以资产阶级的庸俗经济学中生产三要素的理论以及凡是经过市场的服务都是生产收入的理论为基础的。按照这种理论,劳动取得的工资、资本取得的利润和土地得到的地租都是生产收入。这种理论和计算方法完全掩盖了利润、利息、地租的剥削性质,把剥削阶级的收入看作是永恒的和合理的。马克思对这种理论早已作了透彻的批判。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资本主义国家反映生产水平和收入水平的最综合指标,在国际经济核算和国际经济水平对比中广泛应用,因为它把生产和人口两个因素都包括在内。例如联合国确定可以接受国际援助的最不发达国家的标准是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确定的,联合国会员国缴纳会费的高低也是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决定的。世界银行给各国贷款往往也参考接受贷款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来决定。
资本主义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社会主义国家人均国民收入的差别在于:后者不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务或服务的收入和固定资本折旧、间接税,而前者则包括。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 比例关系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经济结构变动及工业化程度的比例关系
主导产业
根据库兹涅茨的研究可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结构变动率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50-130美元时是产值结构变动率最高的第一时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220-360美元时是产值结构变动率很高的第二时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360-860美元时是产值结构变动率较高的时期。中国改革以来,按世界银行图表集法计算,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大概在300美元左右。因此可知中国这一时期的产业结构处于高变动率阶段。
产业结构的转变过程,根据钱纳里等人的理论,可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1)初级产品生产阶段,(2)工业化阶段,(3)发达经济阶段。工业化阶段是结构转变幅度最大的时期,这一时期,需求结构及生产结构、外贸结构发生显着的变化,中国在改革开始时工业化程度已经相当高,但是人均收入水平却是相当低的。这是由于改革前中国优先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政策倾向过于偏激所导致的工业化过程的片面演进和产业结构关系的严重失衡。一般而言,工业化的起步是要以一定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为前提的,工业化程度超过人均收入水平的状况必然会影响到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变动。
目前,中国经济结构依然存在不合理的状况,这一状况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但这种不合理状况不是由于过去重工业的倾斜政策而造成的,而是因为当前消费需求结构的升级导致现行经济结构不再适应当今的经济发展。目前从中国消费领域的整体来看,酝酿着一次新的消费升级“住行消费升级”(在此之前,已有几次消费结构升级)。其间消费投入大,积蓄时间长。这使得消费需求不足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存在。
2、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引起结构变动的原因
收入的增长必然引起消费水平的增长,而消费水平的增长又会引起经济结构的变化。这一变化用恩格尔定律可以明显表现出来。恩格尔定律可以表述为居民食品消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份额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下降的一种趋势。也可以表述为居民食品消费占居民总消费的份额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总消费的增长而下降的一种趋势,以中国1987-1997年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及其消费结构为例可知,1987-1997年,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0.53下降至0.46,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则没有多大的变化,仅从0.56降至0.55,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有较大的变化,而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却没有多大的变化。可知消费水平的上升必然引起需求结构的升级,但需求结构又是如何引起整个经济的变动呢?根据经济学原理可知,需求结构的变动会引起资源向消费需求多的产业部门转移,从而实现经济结构的变化。
3、结构的变化反过来又会带来收入水平及消费水平的增长
经济的增长主要是靠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和经济结构变化所带来的增长,结构合理,就可以提高全社会总要素的生产率,进而实现更高的经济增长率,这样就必然能够带来消费水平的提高。
世行数据
1990年代初,世界银行派代表团对中国统计体系进行考察之后,发表了一篇考察报告:《转换中的中国统计体系》。报告认为,中国统计体系虽然进行了深入的改革,但其在基本概念、调查范围、调查方法等方面仍存在着很大缺陷:基本概念仍深深扎根于传统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调查范围仍主要限于物质生产领域,调查方法仍以传统的全面行政报表为主;中国价格体制虽然进行了许多重大改革,但仍保留着传统价格体制的许多本质特征,许多产品的价格仍然处于政府控制之中。这些情况导致中国官方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数据的低估和速度的高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