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岛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09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菊花岛日落.

地理位置菊花岛乡,位于兴城十五里海中,处北纬40°28’18”至40°31’28”,东经120°46’08”至120°49’36”。东北距钓鱼台小坞码头12.5公里,西北距曹庄五城子7.5公里。

行政区划菊花岛乡辖2个村,9个自然屯。南村:吴屯、怀屯、南海沿、雷屯、岭西、山南;北村:城子里屯、河沟屯、北山屯。乡政府驻地北山屯。

历史沿革传说春秋战国时,岛上已有民族繁衍生息。唐称桃花浦,辽、金称桃花岛。民国十一年改称菊花岛。唐时属营州柳城县地。辽代统和八年(990年)迁兴州移民至此岛筑城,称桃花岛,置兴城县,隶属严州。金初袭辽制。皇统三年(1143年)废严州,兴城县隶属兴中府,仍称桃花岛。元初沿旧制,至和七年(1270年)废县治,改称觉华岛。明属宁远卫辖地。清初称觉华岛,民间又混称菊花岛。民国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伪满洲国大同元年(1932年)立菊花岛屯公所,隶属兴城街。1956年1月设菊花岛独立乡、归县直辖。1976年4月独立菊花岛公社。1983年5月成立菊花岛乡。

自然环境菊花岛乡由菊花岛、磨盘山岛、张山子岛、杨山子岛四个岛屿及一双人礁组成。

菊花岛,长葫芦形,两头宽阔,中间窄细,斜卧海中。面积13.5平方公里,是辽东湾中最大的岛屿。东北至西南走向,长六公里,南北宽一至四公里之间。中间有一细谷,南北长一公里,东西宽半公里,将岛分成东西两半部,东大西小。

岛上东半部山势险峻,多为悬崖峭壁,最高峰大架山,海拔198.2米。辽代圆融大师建大龙宫寺后,就称它为觉华岛。明天顺四年(1460年)在此建大悲阁。现除唐王洞和大悲阁外,还有八角井、菩提树、点将台、净水盆、九顶石、渤海观音等名胜古迹。龙头上有明代中年游击祖大寿屯兵时,所筑“营城子遗址”。岛上西半部为丘陵山区,最高峰海拔191.8米。以它为主形成西半部。岭西屯北海沿有石山礁屹立。山南屯海沿山石嶙峋,明暗礁林立,现已开辟成旅游风景区。

全乡面积15平方公里。环岛公路48华里,海岸线长20.59公里。最高潮位2.3米,最低-0.8米。

菊花岛因受海洋性气候影响,具有海洋性气候特征。其区域属亚湿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夏天温暖潮湿,气温早晚凉,中午较热。冬末春初比较寒冷,空气干燥,冷空气势力较强。冬天常刮东北风,风力最大可达7—8级。因此海岛较大陆气温相差15天左右。平均气温9.9°,年平均降水量548毫米,年平均风速7.1米/秒。

全乡共有林地7300亩,树木品种有刺槐、松树、桑树、榆树、菩提树等,主要以刺槐为主,松树次之。到6月槐花盛开季节,满岛飘香,沁人心脾。岛上鸟类品种丰富,为鸟类的天堂。

人口岛内常住人口3000人,2008年自然增长率为-6‰。岛上空气新鲜,环境静谧,适宜人居,岛上80岁老人46人,占人口的1.5%。

社会发展菊花岛乡现有耕地149.5公顷,主要作物为玉米、高粱、大豆、花生。菊花岛四面环海,是从事渔业生产的天然基地。全乡有滩涂面积15000亩,生产杂色蛤。岛四周海域生产螃蟹、蚶子、海蜇、爬虾、八爪鱼、鲁子鱼、白眼、青皮鱼、青条鱼、鳊鱼、梭鱼、对虾等海产品。菊花岛的海鲜是游客最向往的美食。

旅游业是该乡新兴的行业,它逐渐成为我乡的又一支柱产业,逐渐取代渔业成为第一支柱产业。旅游业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兴起是在九十年代以后,交通工具的改善、基础设施的开工建设及宣传力度的加大,使到岛旅游的人数逐年增加,同时也促进了岛上各业的发展。船、车、路、景点建设也加快了步伐。建成了陆岛交通码头,拥有客运船只10艘,并纳入行业管理。2003年,成立了宏基客运公司,现有车辆36台。2002年环岛黑色路面铺设完成。开发建设了磨盘山休闲度假岛、怪石滩景区。2006年被省旅游局评为AAA景区。安装有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通信信号发射塔,使岛内程控电话与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90%。岛上高等级宾馆3家,普通饭店旅店40余家。随着全国旅游行业的日益发展,菊花岛旅游也随之升温,到岛人数已突破17万人。2000年,菊花岛乡编制了社会发展十年规划。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兴城市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战略布局的建立,使菊花岛的地位骤然升级,菊花岛迎来了加速发展的新机遇。社会各界热切关注,大龙宫寺、大悲阁、等古迹重建工作持续展开。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菊花岛乡的支柱产业也由农业、渔业为主向旅游与渔业协调发展转变。海珍品、海干等小商品市场逐渐形成,饭店、旅店、烧烤店逐渐形成规模。全岛的经济重心完全转换到旅游上来,80%的行业直接或间接为旅游提供服务。家庭旅馆日益兴起,现也成为菊花岛旅游业的一个新亮点。现有家庭旅馆46家,由政府统一管理,规范经营。2005年我乡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76.6万元,其中农业生产总值237.9万元;渔业总产值达到2610.3万元;第三产业产值4881.9万元,其中旅游业达到1000万元,财政收入达到108万元,税收收入10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600元。

菊花岛乡九年一贯学校,师生400多人。共培育出博士后、博士、硕士8人。2004年底,建成一座高标准的敬老院,可容纳18位老人入住。全岛固定电话600多部,普及率达到70%。卫星有线电视安装率达到80%。2006年开通宽带服务。电力充足,有海底电缆和大陆相连。

在未来大发展中,菊花岛乡将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发展菊花岛各项事业。乡党委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重点放在发展渔业和旅游业,进一步提高菊花岛乡的综合实力,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早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旅游强乡的目标。欢迎四海英才、八方商贾云集菊花岛,为菊花岛地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以加快菊花岛乡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业的步伐!

景区景点现有两个景区:大龙宫寺景区、怪石滩景区。著名的景点有:大龙宫寺、海云寺、大悲阁、石佛寺、八角井、唐王洞、菩提树、圣水盆、点将台、九顶石、四海龙王庙、渤海观音、石林、囤粮城等。

金代诗人王寂于公元1175年游览觉华岛时,即兴作了《觉华岛》。《留题觉华岛龙宫寺》等诗。诗中有“云奔雾涌白浪卷,一叶掀备洪涛中”;“平生点检江山好,我自龙宫觉华岛”;“四顾鲸波翼宝岩,玻璃环押青螺髻”;“夜凉海月耿不寐,几欲举手扪天星”等名句。清代诗人和瑛也用“碧海真如画,蓬壶隔水崖,波澜成雉堞,精凿隐人家。时放桃花棹,堪寻菊谷花,何当乘跻往,绝顶隐流霞”的五言诗来赞美菊花岛。1884年,盖县文人傅焕尧的《觉华岛游记》更详细的记载了菊花岛的景观。菊花岛迷人的自然风光便可见一斑。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