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刘大椿,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攻科学哲学。原籍江西于都,1944年5月30日生于贵州安顺。1965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学院数学系,到南昌五中任教,后又担任九江师范专科学校数学教师。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攻读硕士学位,1981年毕业并留系工作,1990年获教授职称,1993年开始担任博导。后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编撰或主持编撰了多种关于科学哲学的代表性专著和教材,主要有《科学技术哲学的前沿和进展》、《科学技术哲学引论——科技革命时代的自然辩证法》、《走向自为——社会科学的活动与方法》、《互补方法论》、《科学哲学》等。其中《走》获得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铁路隧道工程技术专家刘大椿,铁路隧道工程技术专家。参加了宝成、青藏、成昆、川黔、湘黔、枝柳、衡广等铁路数十座隧道的新建、改建和病害整治,积累了丰富的施工经验和技术管理经验。是著名大瑶山隧道施工和技术方案的主要制定者,参与领导和组织了衡广复线的建设工作,取得优异成绩。为我国铁路隧道施工技术发展做出富有开拓性的重要贡献。
刘大椿,1926年12月21日出生于湖南岳阳县(今岳阳市)一个中落的小商业者家庭。1933年,便进入县立小学读书,他天资聪颖,学习刻苦,品学兼优。1940年7月至1946年7月,小学毕业后考取并就读于湖南平江岳郡联立初级中学和辰裕国立十一中高中部,由于战乱频繁,学校几经迁址,他和师生一道翻山越岭,风餐露宿,并自己动手种菜、养猪,自给自足。艰苦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条件铸就了他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性格。在校期间,他涉猎广泛,对历史尤其是古典诗词有浓厚兴趣,一生中结交了不少诗友。1946年,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湖南大学工学院土木系,成为我国工程界前辈,著名公路工程专家周凤九的学生,凭着孜孜的追求,坚定的信念和刻苦的钻劲完成大学学业。
1950年9月,刘大椿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从此,便与铁路结下不解之缘,辗转于祖国的江河湖泊,高山峡谷,大漠戈壁,高原平川。1953年12月以前,先后供职于东北铁路工程总队、安东工程处、锦州铁路局工务处和伊春第六工程处,任见习技术员和技术员,相继参加了鸭绿江大桥的抢修,锦州局管内钢梁的鉴定、区域测量和林区铁路支线的修建。1954年初至1957年底,任铁道部隧道工程公司推先科(后更名为新技术科)副科长、工程师,负责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应用,而后主持宝兰线部分隧道的改建。1958至1962年任第六工程局西宁铁路局主任工程师期间,主持了兰青铁路(后改为青藏铁路)关角隧道施工。1962至1964年任东北铁路工程局五处副总工程师。1964年8月任西南铁路工程局(后更名为铁道部第二工程局)七处副总工程师,次年8月任局副总工程师,负责川黔、成昆、湘黔、枝柳等新建铁路的施工和技术管理。1978年8月任铁道部隧道工程局总工程师,主持了大瑶山隧道施工组织、施工方案等重大技术原则的制定。1983年8月任铁道部第五工程局局长,同年晋升为高级工程师。1986年2月出任铁道部衡广铁路复线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参与领导和组织了衡广复线的建设。1990年晋升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刘大椿195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5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在技术革新和“推先”中取得突出成绩,被评为隧道工程公司劳动模范。1959年因首创混凝土拱圈整体拼装施工方法,获铁道部和青海省先进工作者称号。1985年获国家“在复杂地质险峻山区修建成昆铁路新技术”科技进步特等奖。1988年12月衡广复线提前全线开通,铁道部向他颁发了开路先锋奖章。1965年10月和1975年8月,先后以专家身份随中国铁路代表团赴法国和日本进行隧道工程、地下工程、海底隧道技术考察。1979 至1987年担任第一届和第二届中国铁道学会理事、第一届中国隧道学会副理事长,贵州省铁道学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