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称金汤长城。位于怀柔区西南。始建于北齐年间,隋、唐以后曾多次修缮。明嘉靖年间将原长城加宽,并增设敌台。自南冶口以西大长峪口起,至西水峪口止,全长12.94千米,设空心敌台40座、实心敌台9座,墙台5座。长城东端城墙随峰而筑,两边垛口墙修筑为18个锯齿形,每层高约2米,当地人称此处为十八蹬。怀柔城区西北筑有城关,即黄花城(古称黄花镇),有“京师北门”之称。长城东邻山海关,西邻居庸关,北邻四海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所以此段修筑十分精细。修有三道关卡,即头道关、二道关、三道关。关以二道关为中心,南边有西起旺泉峪山顶,向东经西水峪、石湖峪、撞道口、本镇口(头道关)、小长峪口,然后过十八蹬直达断边的第一道大长城。头道关外西侧山崖上刻有金汤二字,每字2尺见方。第二道长城西端在桃洼楼与大长城相接,向北经鹞子峪口折而向东,过二道关至镇河台,然后过河向东南至东口楼南山与大长城相合,内设二道关堡,鹞子峪堡与大长城形成了完整的防御体系。另在二道关以北3 500米处(大门口村)设有第三道关卡。长城由黄花城关向西北为撞道口,留有关门券拱门洞,为过往通道。南侧有一石匾,题曰“撞道口”,建于万历五年(1577)。鹞子峪城为沿线城堡中保存最好的一座,门额书“鹞子峪堡”,为万历二十年遗物。长城修复后辟为旅游区,有金汤池、半壁山等景观。2004年黄花城长城修缮工作作为该年度北京“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项目之一,修缮三道关卡中的头道关,其范围西起撞道口,向东至关口,由大坝穿过水库向东至小城屿,总长约4 000米,包括空心敌台敌楼13座,城门(关门)2处,附墙台2处,实心敌台、东西堡城各1处,边墙约3 300米,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同年修缮工程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