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潭战役是孙传芳与北伐军之间进行的一场著名战役,也是北伐战争中最激烈、最具决定
性的一场战役,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龙潭战役奠定了国民政府的基业,也决定了显赫一时
的五省联帅孙传芳从此一蹶不振,变成光杆司令的转折点。不少国民党元老对此役印象犹
深,于右任老先生曾写一联:东南一战无余敌,党国千年重此辞。谭延恺亦有联相赠此役
前敌总指挥,小诸葛白崇禧:指挥能事回天地,学语小儿知姓名。
龙潭在南京东北约30公里的沪宁铁路上,北临长江,龙潭是一个小车站,在龙潭镇上。东
、南、西都是大山,分别为大石山、汤山和虎头山,是石灰岩山脉,高约百余米。中国水
泥公司在镇上,沪宁线横穿龙潭,龙潭长江对面就是六合县的划子口和大河口。
1927年8月25日夜,孙军从兔耳矶和南京至镇江间,向笆斗山、乌龙山、栖霞山、龙潭等多
处进行渡江。笆斗山等地为佯渡,为吸引北伐军注意,掩护在龙潭和乌龙山抢渡的主力。
在南京指挥的是李宗仁,他当即电话命令:胡宗铎率19军,立即赶往大胜关一带阻截孙军
;7军副军长夏威,率总预备队8个团,迅速往乌龙山后方集结。他已判断到孙军主攻方向
可能在那里,事后证明了,他这一手确是高明之举。
26日凌晨,孙军抢渡乌龙山成功,乌龙山守军猝不及防,7座炮台丢了4个,22师阵地完全
落入孙军之手,孙军主力陆续过江,北伐军根本无力抵抗。与此同时,从大河口和划子口
抢渡的孙军也特别顺利,突击队`轻而易举的占领了龙潭车站,掩护后续部队陆续登案,并
向北伐军阵地发起潮水般攻势,防守龙潭车站和栖霞山的第一军溃不成军,纷纷撤退,孙
军乘胜追击,已逼近南京东城。
李宗仁并没有慌乱,他撤下已不能战的第一军,命桂系王牌7军和第19军向栖霞山和龙潭进
行反击。而此时,小诸葛白崇禧正在上海赶回南京的途中,到无锡时,由于前方铁路已遭
孙军破坏,故白在无锡车站就近指挥驻扎沪杭线的一军之2师、3师、以及14军火速增援龙
潭,与李宗仁形成夹击之势。
防守栖霞山、龙潭登第22师涂思忠部的三个团都遭到孙军猛烈进攻,伤亡惨重,只有李默
庵的65团,还算建制完整,一直在苦苦支撑局面。孙军则经过一场恶战,拿下了龙潭车站
,孙下令死守龙潭,相机进攻南京,孙军士气旺盛,斗志昂扬。
28日,白崇禧到镇江督师,遇到58独立团自前线撤退,白当即命令该团团长桂永清、必须
死守下蜀山阵地,不得后撤一步,并告之“若放弃,军法从事”,桂慨然领命。当晚白给
南京发电:“敌向龙潭攻击甚急,请以7军速向龙潭方面之敌跟踪追击,与东面之1军夹击
当面之敌。”然而,就在当夜,刚被北伐军收复的龙潭再次被孙军攻克,自龙潭退出的卫
立煌师和徐庭瑶师退回南京。此时,据守龙潭、大石山、汤山和虎头山等地的孙军主力已
达5万人之多。29日白天,孙传芳亲自到达龙潭,设指挥部于中国水泥公司大楼,孙军士气
大振,并以主力进迫南京。
30日凌晨,刘峙正要部署2师全面进攻,孙的反击就开始了,炮火连天,刘亲赴第一线督战
,眼看阵地不保,关键时刻,桂永清部赶到,打退了孙军的进攻,保住了阵地。与此同时
,龙潭以西,7军和19军攻打栖霞山和乌龙山也不很顺利,7军在李明瑞师长的指挥下,在
付出了很大的伤亡的情况下,勉强攻克了栖霞山阵地,用李宗仁的话说,李明瑞立下头功
。
栖霞山攻克以后,东西两面的北伐军已经打通了,并从东、西、南三面包围了孙军,孙军
主力被压制在乌龙山、青龙山、虎头山和龙潭一带,孙激励部下要背水一战,孙军在刘士
林、上官云相、陆殿臣等人的指挥下,全力反击,已经连续战斗6天6夜,杀得天昏地暗,
31日凌晨,白崇禧占领了水泥厂,和何应钦会师,此时,孙又突然发动了最后,也是最猛
烈的一次反击,炮火几乎摧毁了整个水泥公司。但北伐军毕竟已经控制了大局,7军和1军
联手出击,重新控制了龙潭车站和龙潭镇,孙军被压迫在龙潭以北不满7、8里的江边,已
无回旋余地,孙率少数将领坐小火轮撤到江北,剩余士兵大多选择投降,龙潭之役,基本
宣告结束。
是役,6万余孙军,战死和淹死约4万余,被俘2万余,孙的主力几乎消耗殆尽,孙再无力南
侵。北伐军在此次战役中,伤亡也不计其数,仅仅黄埔5期学生,阵亡达500人之多,战况
激烈程度,由此可见。这是一场恶战,血战,此战后,北伐军在东南一带,再无真正对手
,而以北洋第二师为核心的孙传芳军事系统,基本已经宣告瓦解,孙也由此走向没落,渐
渐告别了政治舞台,而民国的基业,也由此战以后,真正巩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