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词解释古人在使用文字时,不用表示这个词义的本字,而借用一个与它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做通假。因为通假是以古音的相同或相近为前提的,所以又叫“古音通假”。在通假中,替用的字叫做通假字,被替用的字叫做本字,又叫做“正字”。如:沛公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中用通假字“蚤”来代替本字“早”。
同音字的通假“假借为六书造字法之一。朱骏声说:‘天地间有形而后有声,有形声而后有意与事,四者(形、声、意、事),文字之体也,意之所通,而转注起焉。声之所比,而假借生焉,二者(指转注和假借),文字之用也。……不知假借者,不可与读古书,不明古音者,不足以识假借,鹧《说文通训定声》一书所为记也。’(《说文通训定声·自叙》)所谓‘不知假借者,不可与读古书’,充分地说明了假借于解读古书的重要意义。假借,为字之音同音近,义亦通。《说文·叙》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据王念孙《读书杂志》所言:‘本无其字’,本字应为‘卒’字,即仓卒无其字,借同音的字用之。即所谓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令长’原为‘令良’,为避刘秀(光武帝)叔父‘良’讳,改‘良’为长。令读零音,平声,良也平声,是双声。对于假借,王引之又说:‘诂训之指,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之解,则诘 为病矣。’(《“经义述闻·序》)古文字同音通假本身,有其发展规律,主要有三:第一,同出于一源,同音同义而形体有些改变,它们借用,是当时社会生活变化的反映,如‘失’借用为‘屎’,‘昏’借用为‘婚’(详后)。第二,假借主要是同音,所谓同音不是毫无内容抽象性的相同,而是有时间地点条件,即‘约定
俗成’。而且同音假借一般具有时代性,例如‘彼’‘匪’同音通假,周代可用;‘池’‘饰’通假,宋代可用,假借不能随时到处乱用。第三,借简化字代替繁体字,或意义相近,且又常用的,可以通假。如‘个’“个”借用为字,‘丰’借用为“豊”字,……‘缴纳’借用为‘交纳’,‘师傅’借用为‘师父’等,此类简化借用,并非毫无根据,肆意所为。第一、第二两个规律,适合于古代的通假,后一规律,适用于现代。现推行简化字,故繁体字已少用了。解读古书,前两个规律,必须掌握。古人为什么多用假借字?一因古字较少,非假借不可。三代古器铭文,“眉寿”已假借用“麋寿”。麋同眉音,可以通用。(例见上图)”(引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62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