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国桢(1899-1932)
吉国桢(1899~1932) 又名凤洲,字干卿,化名纪浩如、周国荣。陕西华州(今陕
西华县) 人。1920年春考入华县咸林中学,在进步教师魏野畴、王复生、王懋廷的影
响下,接受新思想,会同潘自力、苏士杰等同学发起组织学生自治会,开展读书、讲
演、体育、编演新剧等活动。
1924年夏考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不久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参加创办《新
群》半月刊,宣传马克思主义,揭露帝国主义和直系军阀孙传芳的罪行。1925年“五
卅”反帝爱国运动中,参加游行示威,散发传单。1926年夏被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
习,同年秋经中共旅莫支部批准转为中共党员。
1929年春奉调回国到陕西工作。此前,中共陕西省委和共青团陕西省委遭到严重
破坏,幸存的张国藩等三名省委委员于3月1日在渭南固市召开党团紧急联席会议,决
定成立中共陕西临时省委。 吉参加了这次会议,被选为临时省委委员。在8月23日召
开的临时省委第二次常委会议上,决定吉担任中共陕北特委书记。
吉到达陕北特委所在地榆林后,即召开特委会议,传达中共六大精神,并根据省
委指示和陕北的实际情况,提出继续壮大党团组织,深入开展农民运动、学生运动和
士兵运动的任务。为了提高党团干部的马克思主义水平和工作能力,他主持开办党团
员训练班。随后,又派一批党团员和进步青年相继打入甘肃、宁夏驻军骑兵第四师苏
雨生部和王子元部,协助刘志丹、谢子长开展兵运工作。为争取陕北的地方武装,还
先后派十余名中共党员进入驻守在宜川、延长交界处后九殿山的杨庚武部,建立中共
组织,准备创建陕北农村革命根据地。
1930年初,中共陕北特委迁到绥德。吉以绥德省立第四师范教员身份开展工作,
给学生讲授社会发展史、世界史、中国近代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使学生受到启发和
教育。他不仅经常指导中共绥师特别支部(书记白如冰)的工作,而且在绥德县城创办
了一所平民学校,吸收贫苦青少年参加学习,宣传革命思想。还利用假期组织党团员
和进步学生回乡作调查,发动农民,在陕北各县播撒革命种子。
在吉和特委的领导下,至1930年夏,陕北党团组织遍及十余县,党团员达2000余
人。此外,为开展兵运工作,还在陕甘宁边界驻军苏雨生、王子元部和榆林高志清旅
建立了中共秘密组织,党团员发展到百余名。
1930年7月, 中共陕西临时省委在蓝田县巩村小学召开扩大会议,决定改临时省
委为省委。吉出席了会议,被选为省委常委,分管组织,并兼任重建后的中共西安市
委书记。期间,曾领导西安广仁医院医生护工和省印刷局工厂及报社工人要求“增加
月薪”、“改善生活”的斗争,取得一定胜利。还主持开办中共党员训练班,讲授形
势、任务和工作方法等课;经过短期培训,将他们派往关中各地恢复被打散的中共基
层组织,积极开展农民运动和士兵运动。吉和省委的其他负责同志还先后派了十多名
有经验的中共党员干部打入杨虎城部,建立与扩大中共组织,教育和争取了一批爱国
官兵站到革命方面来,扩大了中共所掌握的武装力量。
1931年2月中旬,吉受命赴上海向中共中央汇报陕西工作。4月,他向中共中央递
交了由他执笔起草的长达四万余字的书面汇报。这时,中共和共青团河南省委再一次
遭到大破坏,主要领导成员相继被捕牺牲。中共中央决定派吉去河南,重建中共领导
机构。5月6日吉到开封,很快组建了新的中共河南省委,并任省委书记。他不顾人地
两生,有时因找不到铺保只能滞留旅馆的险恶环境,全身心地投入恢复和发展因省委
遭受大破坏而蒙受严重损失的各地中共组织。经过他和省委其他领导同志的共同努力,
到同年10月,省委下属已有两个市委、一个特委、三个中心县委、九个县委和十一个
直属特别支部。然而,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统治的中共中央,却认为河
南省委领导很弱,对群众斗争领导不力,决定改组河南省委,仍以吉为书记。改组后
的河南省委,立即着手对刚恢复的各地中共组织进行整顿,并加强对各地中共组织的
巡视。为解决干部缺乏问题,吉主持开办了两期干部流动培训班;为配合鄂豫皖苏区
的反“围剿”斗争,吉和省委加强了对平汉铁路和郑州纱厂、孝义兵工厂等大型厂矿
工人运动的领导,以及对豫南、豫西兵运工作的指导。“九一八”事变后,吉主持召
开省委常委会议,接连发出《河南省委紧急通告》《为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满洲的宣言》,
号召全省劳苦大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国民党出卖中国。过度劳累,起居无定,
终于使吉病倒了,当年冬曾一度偏瘫卧床。
1932年6月, 病愈后的吉国桢,赴上海出席中共中央召开的北方各省代表会议。
为贯彻会议通过的《开展游击运动与创造北方苏区的决议》,吉在会后赶回开封,两
次召开省委常委会议,不顾河南实际情况,把开展游击战争确定为省委工作重点,特
别要求豫北的沁阳、济源和豫中的叶县、临颍等地必须立即开展游击活动,以创造北
方新苏区。各地中共组织根据省委指示“在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进行的毫无胜利希
望的武装暴动和游击活动先后失败”(《中共河南党史》(上卷) 第239页),“党组织
连遭破坏”,“省委机关被迫由开封迁至郑州” (《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二卷
(下)第1973页)。
7月23日, 共青团河南省委书记李寿正叛变,出卖组织,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吉国
桢和省委委员、秘书长杨斯萍等11人先后在郑州被捕。在狱中,国民党河南当局对他
们威胁利诱、 严刑拷打,吉都不为所动,宁死不屈。8月20日清晨,吉在开封郊区英
勇就义。
陕西华县人。又名凤洲,化名周国荣(被捕后用)。1924年考入上海大学。同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曾在《共进》杂志发表《警告吾陕名流》。1926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回国。任陕西省委委员,陕北特委书记,陕西省委常委兼西安市委书记。1931年调任河南省委书记。后被捕在开封就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