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大川镇位于四川西部边陲的雅安市芦山县大川镇地处青衣江上游,坐落于西岭雪山腹地,东与邛崃隔河相望,南与本县太平镇接壤,北同大邑县、崇州市、汶川县相连,西与宝兴县毗邻,幅员701.13平方公里,辖4个村民委员会,32个村民小组,6559人,其中农业人口6025人,耕地4717亩。现有党支部8个,党员610名。镇境内山峦叠翠,布金藏宝,资源富集,是最具山区特色的小城镇,被外界有人成为筑好的“凤凰巢”。
一、城镇建设及经济状况
大川镇1994年被列为四川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又是雅安市第二轮科技示范镇。镇内基础设施完善,电力充裕,交通通讯便捷,现已完成了旧城改造,新街西岭大道以及配套的下水道工程、新装的街灯都已完成,富川街和自来水工程即将启动上马。均镇居民住户不断增加,极大地繁荣了集镇。除自力发展电力2万余卡瓦外,还架通了与邛崃市、成都市的3.5万、10万kv高压联网线路。现有单列初级中学一所,中心小学2所,幼儿园2所,中心卫生院1所。等级公路芦(山)邛(崃)路是连接大川镇与外界周边城市的重要道路,经大(川)油(榨)路到邛崃58km,到成都132km;经中(林)大(川)路到芦山城70km,到雅安103km。
2003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023万元,财政总收入155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75元,招商引资8200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00万元,经济综合实力名列全县之首。
二、农副产品大川镇
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亚热带湿润气候,常年气候适宜,雨量充沛,水草丰茂,全年平均气温11℃,最高气温30℃,最低气温-3℃,主导风向为东北风,海拔在1080——5364m之间,土壤气候使其蕴藏着巨大的退耕还林还草能力,是发展绿色农业和畜牧食品经济的理想之地。截至目前,全镇发展药材30000亩,其中退耕还林2000亩,发展厚朴24953.8亩,魔芋种植近3000亩,管护绿茶1171.5亩,白茶244.5亩,苦丁茶30亩,发展肉牛500头,肉羊300只,红梅56万株,年产鲜果200万斤。同时还有丰富的纯天然、无污染的银杏、天麻、蕨菜、薇菜、龙宝尖、竹笋、绿耳韭、皮革、贝母等集营养药用于一体的山中珍品。
三、招商引资
1.旅游资源。大川镇四季分明,夏季凉爽,气候温和宜人,境内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堪称无山不美,无峰不奇,无石不怪,无奇不有,开发潜力巨大,主要景点有雪山冰川、高山深子、高山草地、万亩鹃花林海、天然动植物园、飞仙阁天然巨佛、七里长峡、大小溶洞、石笋峰、冒石子……等自然景观,无一不显示出大川镇旅游资源的魅力。发展中的大川以丰富的旅游资源的绝对优势,将成为今后人们休闲度假的轻松驿站。它东与邛崃天台山,南与芦山汉代文化和龙门溶洞一览,西是宝兴县蜂桶寨自然保护区,北靠大邑花水湾温泉和西岭雪山,组成一条环形旅游线。可供摄影、绘画、写生、休闲、度假、探险、观光以及水上游船,是饱眼福,展风采,超凡脱俗的人间佳地。
2.水力资源。大川镇水能资源储量可达14万kw,现已开发利用近3万元。目前,成都市电业局麾下的众能公司正在对该镇总黑二级的水力资源进行???开发,总装机10.8万kw,截至目前已动工的3级电站装机达7.2万kw。
3.矿产资源。镇境内据地质部门考证,大小山川不满宝藏,且品种多,品位高,质量好。
(1)蛇纹石矿。储量为685万吨;
(2)铝土矿,储量为9670万吨属西南地区第二铝土矿床;
(3)硅铁矿,储量丰富;
(4)菱铁矿,全长23公里,极具开发前景;
(5)石灰石矿,储量逾10亿吨。此外,金矿、银矿、铁矿、铅铁矿、硅矿灯在解放前均作过土法开采冶炼。
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大川镇大川镇处于北亚热带,距十堰中心城区14公里,国土面积70平方千米,辖10个村委会:段家、唐家、浪溪、卡子、大川、黄家、阳坡、营子、小川、锅厂。209国道横贯全境,自古为通神农架、房县、竹山、竹溪的必经之道。大川镇森林覆盖率为95%,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平均气温18℃。春季繁华似锦、夏季气候凉爽、秋季果满枝头、冬季素裹银妆,享有“天然氧吧”和“车城后花园”之美誉。
大川镇按照茅箭区委、区政府“三大功能区”之生态旅游区的发展战略,大川镇干部群众自力更生,励精图治,共发展农家乐25家,其中外来业主8家,自办农家乐17家。当你进入大川时,你就感觉像进入了森林公园,公路两侧山林苍翠茂密,树枝随风摇曳,鸟声啁啾,路下百二河清澈见底,溪水潺潺,鱼蟹嬉戏,空气清新如洗,夹杂着野草、野花的清香,沁人心脾,气候凉爽,如凉滑的丝绸般轻抚全身,让人暑意顿消。置身这样风景如画的天然氧吧和天然空调下,足令你脱俗归真,乐而忘返。农家乐大多是黑瓦白墙,卫生厕所,水泥地坪,房前屋后花果飘香;旧式桌椅床灶,古色古香;眼前农家田陌,耕作纵横有理,生机勃勃;农家菜肴,山野土特,将抗绿色,津津上口。卸都市之劳顿,脱一天之疲乏,农家小院,休闲逸趣,恍若世外田园,加之远山千年古树,千亩蔬菜,历史掌故,人文景观,吃住游购,别有风味。
开放的大川,旅游产业龙头舞动,种植、养殖、林特三产配套,基础快速改善,向着和谐社会生态之路阔步前进,张开怀抱迎接八方来客。
大川500千伏变电站是国家电网重点工程,市政府2007年十件实事之一,茅箭区重点建设项目。工程占地74.5亩,总投资2.5亿元。500千伏变电站的建设,对于开发利用十堰市小水电资源,增加财政收入具有重要意义。每年可为市财政增加2亿多元收入。
500千伏变电站自2007年4月底开始动迁建设,6月中旬开始“三通一平”,9月底进行站内建设,土建工程即将完工,电气安置工程已经启动,2008年10月即可投入运行。群众安置小区从2007年7月底开始“三通一平”,10月中旬组织安置农户进行了宅基地分配,2008年3月下旬农户开始陆续建房,27户安置建房户已有20户开始建房,其中主体工程已完工8户,其它待建户年内可完成房屋建设。
一、精心组织,加强领导
2007年,大川镇在区500千伏输电工程协调指挥部的领导下,牢固树立“服务项目建设就是中心工作”的意识,克服变电站“三边”工程(边施工、边设计、边办手续)的实际,举大川镇之力全力服务项目建设。一是成立了大川镇500千伏变电站建设协调服务指挥部,指挥长由书记、镇长挂帅,副指挥长由一名副镇长担任,镇村抽调6名干部全程服务,重心前移,将办公室设在距施工场地不足20米的地方,促进变电站的各项建设及时推进。二是认真做好群众的宣传动员。镇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工作,抽调精兵强将,对500千伏变电站站址村民的分布及结构进行了认真调查摸底,积极开展对村民重点工程的宣传教育,深入农户耐心地做个别群众的思想工作,由于措施得力,前期工作进展顺利。2007年4月18日,指挥召开拆迁群众动员大会,进一步向村民宣传了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的意义,介绍了工作程序和工作进展情况,并对村民普遍关心的拆迁问题给予初步解答。
二、抓好实物调查清算,确保公正有序
在做好群众动员的基础上,镇政府抽调精干人员与区有关部门人员组成房屋调查组、土地调查组、林业调查组、基础设施调查组和综合协调组深入涉迁农户,本着“公开、公正、公平”和“一个标准、一视同仁”的原则,认真做好实物的核查,实行“现场察看测算、实物摄像存档、各方签字确认”的操作程序,使实物调查工作公正有据。在实物调查完成后,组成清算专班到各涉迁农户进行实物补偿清算,与农户签订协议,并及时以存折的方式将补偿资金足额发放到农户手中。
三、狠抓拆迁,全面推进工程建设
一是抓好房屋的拆迁。组织拆迁农户积极寻找临时安置处所、搬运物品,安排专人负责拆迁现场安全监管,督促农户及拆除房屋。区老龄办原主任张吉生同志带头拆除自家房屋,为做好拆迁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二是抓好地面附着物的清除。安排村委会组织专班对红线内的树木进行了集中砍伐,对嘉庆石桥、石牌坊等文物进行了迁移,红线内的坟墓由村委会与农户签订协议,集中统一动迁,节省了时间,确保了工程进度。三是及时关注拆迁群众的生产、生活。对没有联系到临时租赁房屋的农户,镇政府帮助农户租赁其他农户和单位房屋,使其居有住所。春节前筹措6000多元对拆迁户组织了慰问。
四、狠抓安置小区建设,做好群众安置工作
镇政府结合新农村建设,将安置小区选定在距500千伏变电站100米处的朝阳地段,占地15亩,区指挥部投资88万元,作为安置小区土地补偿和小区“三通一平”建设费用,拓业村镇建筑公司以招标的方式竞标,进行“三通一平”施工,聘请联兴监理公司对工程进行监理,确保工程基础质量。与此同时镇政府组织拆迁安置群众和相关村委会干部到陕西平利县长安镇参观考察新农村建设,将安置小区房屋确定为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筑,得到了村民的认可。2008年3月下旬,农户开始进行房屋建设,镇政府从镇村抽调三名干部全程服务安置小区农户建房,严把房屋基础、外观、质量和安全,使安置小区建设推进较快。
五、做好矛盾调处,营造良好的拆迁安置环境
一是做好农户之间矛盾的调解。如房县人李某于2005年底购买了大川村一组村民王某的三间土木结构房屋,因房屋尚未过户,王某要求与李某平分房屋拆迁所得,李某不答应,两家因此发生纠纷。为了确保顺利拆迁,镇政府组织两家多次协商,最终达成协议。
二是做好施工单位与农户矛盾的调解。如大川村几户村民因拉土方的问题与施工单位发生纠纷,镇政府主动介入,协调施工单位与车主协商,最后达成一致,确保了“三通一平”工程的顺利进行。
三是积极做好上访人员的工作。做到有访必接、有访必结。共接访20余次,调解纠纷10余次,尽量把问题解决在现场、村内、镇内。
作为自古以来通房县、竹山、竹溪和神农架必经之地的大川,是离十堰中心城区最近的乡镇,是十堰南北之交的门户和咽喉,是十堰南北信息、物资和人流的关隘。这是一块被历史忘却而又被现实所唤醒的热土。大川镇党委、政府立足区委、政府提出的百亿工业园、百亿商贸圈和百万游客生态旅游区的三大功能区之要求,在大局下谋划、在全局下行动,聚气凝神,不断在有限的空间和条件下挖掘开发大川乡村旅游的无限魅力,着力打造全市的休闲旅游龙头乡镇和全省乡村旅游示范乡镇,取得了显著成效。2008年年初,大川镇荣获全市农村工作十大先进乡镇称号;4月大川镇又荣获由市委宣传部、市旅游局、市广播局组织开展的全市“魅力乡村”旅游风情大展之“旅游明星乡镇”的称号,殊荣来之不易,且看大川镇休闲旅游的乡村魅力。
一、农家乐休闲旅游成为接待游客的主场所
加上二堰百二河的农家乐,从十房路口至五条岭西南坡的农家乐大大小小有五六十家,每年接待游客人次最低在八十万人。但大川镇更注重把农家乐培育在农户,培育在田边、地头、果园边,有鸡鸣狗叫猪哼,有黑瓦、白墙、花果飘香的整洁和雅致,切实体现乡村田园原始自然风貌,同时,不断拓展农家乐的饮食、娱乐、文化品位和档次,让游客回归到陶渊明的归去来兮的田园情结中去。让游客在品位山水田园自然风光中乐,在欣赏农耕文化中乐,在游山玩水文体健身体验中乐,让农村劳动力原地效益最大化,农民迅速增收。当长假变成短假,当现代人的生活时间2/3被休闲所占据,大川农家乐的休闲热潮将长盛不衰,农家乐的丰富内涵也将被逐步挖掘和提升。
二、大川农耕文化认养园再拓蹊径招揽市民
大川菜地位于大川部队军民连心桥旁,60亩的认养园着实有些嫌小了,但它的意义却意味深长。农户一分地一年便可得450元,一亩便可实现4500的价值,同样的耕种坐地翻本,嘴都咧开了。市民寻根问土,中老年者亲近土地、感恩母亲,有回老家把锄的感念;青少年者接受传统教育、维系农耕血脉,有农业实践的冲动。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感农家恩成为旅游消费时尚。镇、村倾心倾力,不断争取资金和项目实施农具展览馆建设、整治河道、搭建拱棚、落实特色瓜果,推广名优品种,进一步招引领种菜地之荣誉村民,一个集农业实践、科技教育、观光休闲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正欣欣向荣、呼之欲出。领种负责人菜园郭队长电话13593776077,请赶快报名。
三、浪溪高山无公害蔬菜基地激情体验
以浪溪村为中心的平均海拔在800米左右的近千亩高山蔬菜历时二十有年。从一季园到常年园,始终在反反复复中顽强生长和壮大,品种已从过去的苞菜、土豆,调整到现在的白玉春萝卜、延秋西红柿、高山冷豆、反季节莴笋、香菜等十余个精细品种,这些品种已经获得了国家农业部无公害认证。菜价在不断攀升,加之浪溪蔬菜专业合作社在调种、营销等方面推波助澜,镇、村整河治地、兴修作业道、亮化房屋、清洁农田,一个小而精的高山蔬菜园区业已形成。翻山越岭,吃城区最高海拔的高山蔬菜,品高山田园风光,不亦乐乎。
四、千年古树群、古盐道、过风楼因古老而吸引眼球
在五条岭顶部向西大木镇方向短短的十二公里的村级公路旁,隔三岔五集中了山柳、银杏、栎树、黄楝、母猪衫等十余个品种的珍稀千年古树十余棵,最大的胸径四、五人合抱,最长树龄近二千年,在十堰地区实为罕见,围绕这些古树和这条古道,民间有樊梨花小解、李自成兵败等一系列传说。卡子村过风楼处,旁临绝壁深涧,下有入川古盐道七十多级,中有皇图华固的钦令勒石,上有民国二年重修的过风楼,依涧而居,地势险要,当年旁有客栈,是南来北往客商栓马饮住休息之地,繁华一时。如今浪溪河千年古树群一线按照2A级景区要求,设立游客服务中心,修设停车场,整设步游道,修葺过风楼、娘娘庙、刻石竖碑立标,已显示出一个相对完整的2A级景区的风貌,加之村书记刘观春的观春农家乐的吃住玩安排的十分熨贴,成为自驾游、远山游、探险游的良好去处,成为大川一个新辟旅游目的地。
一、加强领导,确保高质量完成武术节各项工作
加强领导,细化目标。第三届世界传统武术节是十堰有史以来首次承办的国际性盛会。为了向世界展示十堰魅力,向全国传递大川热情,大川镇党委、政府明确分工,细化责任,强化领导,成立以党委书记、镇长张俊江为组长,党委副书记人大主席团主席毛长岳、党委副书记、副镇长李波同志、党委委员、副镇长贺国顶同志、党委委员党政办主任刘敕、党委委员派出所所长张星河、副镇长程锐为副组长,镇相关干部和村书记、主任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根据工作任务、要求和责任,制定细化各项工作方案。并对每项工作排出任务表、时间表、责任表,做到明确分工有人管、细化目标有人抓,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确保武术节各项工作不出纰漏且高质量推进到位。
二、优化环境,打造十堰旅游明星乡镇新形象
茅箭形象,从我做起。为向中外朋友展示大川古朴、自然、优美的形象,按照会议要求,大川镇党委、政府切实加强领导,突出重点,带动全盘,多管齐下推进各项工作。一是亮化生活环境。镇党委、政府为充分发挥“三包员”和“路长”的监管作用,以“一建三改”为契机,成立专班,组织专人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使各村各户“门前三包”工作落实到位。二是美化集镇环境。对集镇周围集中清理整治,对各村乱堆、乱搭、乱建现象进行清理整顿。并安排专人负责巡回检查,严禁乱贴乱画、乱堆乱放等现象发生,确保集镇美化、亮化和绿化。三是优化服务环境。向农家乐发放环境整建要点,并按照要求限期整改到位,否则责令停业整顿。
三、全民参与,树立人人都是东道主新观念
动态宣传,展示形象。为迎接第三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大川镇多措并举营造迎庆氛围,从而展示和谐新大川的良好形象。一是在镇机关开展文明礼仪活动,并组织人员对本地村民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劝导不文明行为,倡导文明健康风气。二是通过大川镇政府网站和各村小广播播放武术节宣传片,广泛宣传武术节的重大意义及相关活动内容,并组织人员对村民进行街头咨询,使武术节意义、目标、任务和要求家喻户晓。三是利用镇政府网站、简报向新闻媒体投稿等方式,及时、全面、深入地宣传报道活动开展情况,放大活动效益,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四是武术节开幕式前一周,在大川公路沿线悬挂庆祝横幅。各农家乐张灯结彩,更新灯笼,并以彩旗和对联迎接武术节。
四、组织专班,保证安全维稳工作做细做实做到位
确保安全,争创一流。大川镇从四方面着手,切实抓好武术节期间安保、信访和维稳工作,保证武术节的顺利进行。一是成立治安巡逻队,24小时巡逻检查,若有可疑对象及时向当地首长报告。并在辖区各单位安装监控器,实施全天候监控。二是加大对乡村道路、农用车载客、食品安全以及流动人口的检查和管理,切实清除不安全隐患,排除治安不稳定因素。三是进一步强化领导接访机制,着力化解社会矛盾,妥善处理信访案件,坚决把矛盾化解在村、镇,防止越级上访和围堵事件发生。四是围绕防火、防汛、防地质灾害、防交通事故的“四防”要求,全面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按责任划分督促隐患整改落实到位。
大川镇位于十堰城区南郊,距市中心12公里,二级公路十房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百二河逶迤而行,是城区重要小源地,平均海拔660米,平均气温16℃,森林覆盖率90%,古树参天、山清水秀、农家居舍,田园桑陌,是城区居民休闲旅游的理想场所,镇党委、政府按照生态旅游区建设的总体目标,充分发挥地处城郊的区位优势、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发展以“农家乐”为主的城郊休闲旅游产业,以旅游业统揽农业农村工作全局,以游带农、以游促农,为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就业压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农村面貌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力地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一、发展城郊休闲游,充分发挥农村的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
在以农家乐为主的旅游业建设发展中,始终以环境保护为前提,以体现农家特色为核心,以展示农村风貌为载体,以培植农业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为目的,立足一个“农”字,充分发挥距市中心近的区位优势、良好生态环境优势和配套旅游业的产业优势,将大川镇的旅游业定位为城郊休闲游、高山蔬菜观光游和千年古树群生态游三个主打品牌。为发展壮大旅游产业,对农家乐实行先发展、后规范、上规模、上档次,并建立帮扶责任制,帮助指导发展农家乐的业主和农户建设和营造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和接待水平,创造经营特色、加大促销力度。为支持休闲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还将招待客餐放在农家乐,先后协调工商部门为农家乐户按成本统一办理了工商营业执照,减免了工商管理费;协调税务部门为农家乐户统一代购代办税务发票,并从镇干部中专门抽出一人负责代购代办工作;协调环保部门指导排污和垃圾处理,帮助减免环境影响评估费用,协调信用社为农户提供小额贷款;协调电力部门进行电网改造,改善用电压力,指导安全用电;协调公安、消防对农家乐防火、防盗进行培训;在农家乐建设过程中,优先规划设计,镇直各部门的服务实行零收费,还采取每年办节促销的方式,进一步打造大川休闲旅游品牌。2005年大川镇农家乐共发展到22家,其中外来业主8家,农户自办14家,全年共实现旅游综合收860多万元,接待游客58万多人,实现利税74万元。农民人均增收达100多元。
二、发展城郊休闲游,带动农村产业结构全面调整和提升
在农村产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始终以城郊休闲旅游业为龙头,带动其他产业的调整和提升,切实把旅游业作为农业来建设,把农业作为旅游业来培植,大力发展蔬菜、林果和畜禽养殖业。一是大力发展高山无公害蔬菜,按照连片开发适度集中的原则,调优蔬菜种植结构、提升科技含量,发展反季节蔬菜,大川镇共调整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1200多亩,占大川镇耕地面积1600亩的75%,年可提供鲜菜3200吨,保证了农家乐户的蔬菜供应。二是大力发展畜禽养殖业,在继续抓好传统养殖和畜禽疫病防疫的基础上,巩固发展土杂鸡养殖,采取以奖代投的方式,鼓励大户养殖。大川镇养殖土杂鸡4.5万只、生猪2500头、山羊1500只。三是大力发展林果产业,搞好农户庭院经济及环境绿化,先后培植猕猴桃基地亩,布朗李基地亩,大枣基地亩,茶叶基地亩,板栗基地亩,现在大川镇的产业结构布局中已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蔬菜、畜禽养殖、林特产业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
三、发展城郊休闲游,实现农村要剩余劳力原地效益最大化
在突出发展城郊休闲旅游过程中,始终把农户作为业主来培植,把农民的作为业主来看待,充分发挥农家乐强大的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从业、就地转移的优势,发挥产业聚集效益,不仅使发展农家乐的农户实行了重新就业,也使农村其他剩余劳动力重新找到了就业门路。大川镇农家乐共吸纳从业人员220多人,其中农村剩余劳力转移就业204人,每人年均收入7000多元,发展旅游业同时也为贫困家庭的学生解决了部分生活困难问题,如大川学校的一些贫困家庭的学生利用节假日、周末到农家乐进行社会实践、打短工,不仅丰富了社会知识、也通过打工收入解决了生活费的问题,仅此一项,每年可为家庭节省开支2000元。
四、发展城郊休闲游,实现乡村环境面貌根本性改变
始终把新农村作为旅游区来建设,切实做到基础设施建设与旅游产业配套。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推进通村达组到户道路建设,实施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建设,推进以“一建带三改”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家园建设,带动农户改厨、改栏、改厕,硬化场地、地坪、粉刷墙壁,美化、靓化、净化人居环境。二是加大环境卫生整建力度。突出抓好农户室内外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建立定时清扫保洁制度,垃圾实行定时清运,污水实行多级沉淀处理,抓好食品卫生管理,督促农家乐户添置消毒柜和生熟食品分装专柜及防蝇、防蚊设施。三是加大绿化、美化、亮化工作力度。支持农户发展庭院经济,栽植果树、花草、瓜果,培育花木盆景;组织农户和农家乐业主发展葡萄架、特色瓜果架,解决了停车遮荫和环境美化问题。四是按照生态旅游区的要求,对业主进行的房屋外观改造、新建、改扩建问题以及业主设置广告等,要求与大川山水景观、农家特色相结合,严格审批,杜绝了乱搭乱建和乱设广告问题。五是从生态保护角度,对农户烧柴实行限量采伐,对原有柴火灶进行节柴改造,发展节柴灶,桔杆气化炉、煤灶、柴油料、液化气灶等,建设沼气等替代能源,保护生态植被,实现乡村面貌大改观;推进了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