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资派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12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简介走资派zǒuzīpài

[capitalist-roader;person in power within the party taking the capitalist road]

“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简称。

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大陆的用语,首次出现于1965年1月毛泽东主持制定的中共中央文件《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即《二十三条》)。

文件说:“这次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在文化大革命中,一部分干部都被安上“走资派”的帽子挨了整。跟刘少奇的路线走,是当时“走资派”的一大特征。

毛泽东在1969年4月28日说:“他(指走资派)是跟着过去刘少奇那种路线走,无非是搞什么物质刺激,利润挂帅,不提倡无产阶级政治,搞什么奖金,等等。”(1975年4月1日人民日报)

既然是“当权派”,必然是能够掌握政权的人。在当时,上至中央,下至地方区县、乡村,绝大多数党政一把手几乎都被定性为“走资派”,甚至非一把手也连带被划为“走资派”。在文革期间,“走资派”是不能够掌权的,统统得靠边站。在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出现这样多的“走资派”,各级的党政事务由谁来安排?这就是个大问题。于是出现了1967年的“一月夺权”“革命风暴”。由谁夺谁的权?当时代表“正确路线”的就只有“造反派”了。于是全国由上而下便出现了各级各类的“夺权运动”。夺权后没有“党委”及政府了,从省、市一级到区、县、乡(当时叫“人民公社”)、村(当时叫“大队”)就由“造发派”及“造反派”组成的“革命委员会”执掌各级“党、政、财、文”大权。

自1966年6月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经历了十年动乱,到1976年“四人帮”倒台,党中央开始拨乱反正,国家的历史才翻开了新的一页。在文革中定性的两个“最大的走资派”才真正恢复了名誉,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目前,一家叫走资派(www.zouzipai.com)的网站应运而生。不过该网站为了规避法律风险,虽然用了走资派的中文拼音,但主要的内容还是研究定众传播的。名字也改为了字派。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