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招宝山位于镇海城东北部,古称侯涛山,又名鳌柱山。侯涛即由“波涛汹涌,惊浪拍天”得名;鳌柱皆因山巅原建有“插天鳌柱塔”;招宝则是“南舶所经,百珍交集”,寓有“招财进宝”之意。
招宝山南北长0.6公里,东西宽0.32公里,占地22.6公顷,最高点海拔80.2米,是宁波市著名风景区之一。它由15个风景点和纪念地组成,即:威远城、安远炮台、吴公纪功碑亭、巾子山、第一山碑、半山亭、揽江台、棋子坪、明清碑碣、宝陀禅寺、观音阁、宝泉池,摩崖石刻、紫竹林、登云坊。
招宝山风景区有三条上山通道,这三条通道景色各异:“中峰古道”为旧有的磐陀石阶路,现经修整后仍为上山主道,路面宽阔,沿途第一山碑、半山亭、揽江台、棋子坪、明清碑碣、威远城等古迹目不暇接;“南陵云路”循南山腰,环山濒江,地面由鹅卵石拼以长条石嵌镶成图案,路平坡缓,系新辟游山通道。登“南陵云路”除宝泉池、摩崖石、紫竹林、登云坊、吴公纪功碑等景点外,隔江对峙的金鸡山和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远景也会使你一饱眼福;“西山幽径”环西北山腰而筑,东倚山西临壑,山路百折千回,弯曲逶迤,沿路有翠色铁栏,绿树成荫,翠竹相映,清风如拂,行在其中,悠乐无穷。缓缓行至“观音阁”,使人心如止水,渐入佳境。
位于山顶的威远城是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为抵御倭寇扰攘,都督卢镗与海道副使谭纶率军民用条石筑建的城堡,周长600余米,高7.4米,设雉堞73个,门前置精雕石狮一对,雄关气势,十分壮观。它在近代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城内曾建有报功祠,祭祀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等神像。
威远炮台在甬江口北岸,招宝山东南麓,始建于光绪十年。炮台呈圆形,占地269平方米,高6米,直径16.5米,壁厚2米。其壁用糯米蒸熟,伴以黄土捣搅后叠砌而成,这种泥壁极其坚韧,“以柔克刚,能避炸弹”。它与南岸金鸡山下的“平远”炮台隔江相对,过往船只都在其射程之内,恰似二个忠实的哨兵,威武地扼守着浙东门户。
吴公纪功碑亭于1936年建于镇海东北部梓荫山麓,亭高4米,亭中植石碑,记载光绪年间驻镇守备吴杰生平事迹。为便于游人瞻仰,镇海区人民政府于1986年在招宝山威远城下又建仿造的吴公纪功碑亭。相传清光绪十一年正月十五日(1885年3月1日),法军远东舰队司令孤拔率舰入侵镇海口,开炮轰击招宝山炮台,当时守军提督对法舰的挑衅持观望态度,吴杰毅然下令开炮抗击,使法舰仓惶逃窜。两天后,孤拔又率舰四艘向镇海口进攻,吴杰当即亲自操炮还击,击沉法舰,立下战功,被人们尊称为“吴大佬”。1936年,人们为纪念这位捍卫民族尊严,保卫祖国海疆的民族英雄,捐款集资建造“吴公纪功碑亭”,并镌“威望震欧洲,丰碑留梓荫”的楹联。
位于招宝山巅的宝陀禅寺建筑面积360平方米,殿高9.4米,长宽各19米,朱椽筒瓦,飞檐雕甍,蔚为壮观,善男信女庙山进香,四方游客云集“招宝”。宝陀禅寺为闻名遐迩之古刹,明清文人墨客多有题咏。
招宝山作为“海天雄镇”镇海的名胜古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不仅以其宝陀寺、昆卢观音招徕游人,数百年香火旺盛,而且景色美不胜收,尤其是登上顶峰,沧茫大海水天一色,东海诸岛若隐若现,往下俯视,高楼建筑星罗棋布,发电厂、炼油厂尽收眼底,江海之间,百舸争流,铁路公路,纵横交错,好一派壮丽奇观。但更为重要的是招宝山雄踞祖国东南海滨,明清以来留下的许许多多抗击外侮的可歌可泣的光辉史迹和丰富而又珍贵的海防遗迹。这是镇海人民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抵御外来侵略的历史见证,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优秀文化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保护开发利用海防遗迹,对于推进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及各级领导和著名人士相继为海防遗迹题词。1995年至1996年期间,团中央、浙江省委省府、省国防教育委员会、省妇联相继作出决定,命名镇海口海防遗迹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招宝山景点
宝陀寺
宝陀寺

位于招宝山巅威远城内,该寺原建于东海梅岑山(即今之普陀山),唐大中年间(847--859)筑,供奉观世音菩萨,宋元丰三年(1080年),赐额“宝陀”,明朝嘉靖年间,倭寇作乱,海寇出没将该寺据为巢穴。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浙江总督胡宗宪命所部去海岛征剿时把该寺迁来镇海,并由胡宗宪和都督卢膛镇、知府张丁知县宋继祖等捐出部分资金,加上僧侣十方募化所得,于招宝山顶建起了“宝陀禅寺”。接着,镇海的僧尼和佛教信徒,又按观音道场和普陀山格局,陆续在招宝山上建起了紫竹林、上天竺、中天竺、潮音洞等20余处寺、庵和茅蓬。当时海上倭寇出没,实行“海禁”,又因宝陀寺观音菩萨原是从普陀山迁来,于是各方香客都来招宝山朝拜,故当时香火极盛,后来,倭寇平定,普陀山寺院复兴,各方香客又多去普陀山朝拜,然而宝院寺的香火并未间断,尤其是每年夏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观音诞生、出家、成道之日,善男信女上宝陀寺礼佛者仍络绎于道。
镇海古海塘
古海塘始建于唐昭宗乾宁四年(公元897年),当时为土塘,南宋淳熙于嘉定年间改筑石塘。东起巾子山,陆续延伸至东管乡,全长4800米,宽14米,高5米左右,全部是用石板和条石筑成,工艺非常精湛,被称为“浙东小长城”。其主要特点是,城墙筑在海塘上,这在全国是没有的。并且海塘是用错缝相叠的双层石板建筑而成,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后人用一句话来概括:城塘合一,天下第一。
螯柱插天
鳌柱塔重建于1998年,占地面积361平方米,为仿宋建筑。塔身净高57.6米,七层八角,青铜塔刹顶。是镇海的制高点。历史上的鳌柱塔是为宗教用途所建,其目的用于镇压东海上经常兴风作浪的“鳌”。
现螯柱塔经装修,重新对外开放。底层采用高科技声、光、电技术,展示“独占鳌头”状元文化;三至四层展示“三十三尊塑像”观音文化”;五至六层展示“镇海名人书迹”院士文化。
海防历史纪念馆
海防历史纪念馆于1997年建成开馆,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由江泽民同志题写馆名。基本陈列以镇海军民抗击倭寇、抗英、抗法、抗日等史迹为主要内容,其中以1885年中法战争镇海之役为重点。现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浙江省国防教育基地、浙江省妇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近年来,当地政府在扎扎实实抓好海防遗址的保护、开发、修复的同时,建成了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在全国各地征集到海防历史文物150余件,各类图片110余件。步入历史纪念馆大门,迎面见到的是一具呐喊头像,由青色巨石镶成大刀雕塑高达22.9米,豁然醒目,表达了中国人民抗拒外来侵略,不屈不挠的精神。在抗倭厅里,戚继光等明代将领的塑像栩栩如生,与展厅里陈列的泥鳗船构成了一幅招宝山北麓后海塘外军民抗倭的壮丽画面,戚继光一声令下,数千泥鳗船疾驰,倭寇陷入困境。抗英厅,向人们展示了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林则徐等民族英雄抗英的事迹。抗日厅里,展示了人们在战前安定生活、战时逃难、颠沛流离和军民的英勇抗日的过程。如今,镇海海防遗址和历史纪念馆已被列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列为全国100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其珍贵的文物,逼真的历史再现,比历史教科书更加直观,更加容易印入人们的心中。
棋子枰
出揽江平台拾级而上为棋子枰,相传有仙人于此弈棋,山壁石碑镌行书"棋子枰"三字,1795年(清乾隆六十年)立。原有亭,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改建魁星阁,日久湮圮。1982年整山,发掘石碑,即于旧阁原址新建弈棋亭,木结构双檐六戗,朱椽黛瓦,高6米,直径3.15米,亭内有石桌棋台,置鼓凳。
招宝山景区交通指南:
招宝山景区地址:浙江省宁波市甬江出海口
招宝山景区自驾车路线:
从市区出发转入镇海区按公路指示牌走县道即到景区
招宝山景区乘车路线:
宁波公交南站541,宁波第三医院341路
招宝山景区门票价格:
招宝山景区门票:50元/旅游互联免费预订40元
儿童票:25元/旅游互联免费预订2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