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心理所概况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成立于1951年,其前身是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1929),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心理学研究机构,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2002年,心理所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
心理研究所是一个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并重、具有较强科研实力、以承担国家重大项目为主的科研机构。五十多年来,它一直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开展多方面的心理学研究和工作,在心理健康与发展、组织行为、认知、脑与行为(或生理心理)等学科领域取得了一批国家级重大科研成果,为我国心理学的发展和国家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心理所现设有心理健康重点研究室、认知与实验心理学研究室、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室、社会与经济行为研究中心、行为遗传学研究中心。2002年以来,研究所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的科研工作,取得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全所发表科技论文约1100篇,其中包括重要SCI/SSCI/EI论文约380篇(其中近230篇为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论文集文章,该论文集被SSCI收录),申请专利19件,专利授权10件(发明专利4件,实用新型6件)。另外,心理所还与许多国家建立了广泛的科技合作和交流关系,取得了许多重大的科技成果,提升了研究所的国际竞争力。
心理研究所历史中曾出现了一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心理学者潘菽、曹日昌、丁瓒等。研究所科研队伍实力雄厚,现有职工121人,从事科研活动的人员98人。其中,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人,百人计划入选者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人,研究员21人,副研究员17人,进入创新试点73人。心理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00年批准为心理学(涵盖心理学各分支)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并设有心理学博士后流动站。目前博士生104人,硕士生85人,在站博士后21人。
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基地,心理所还具有优良的科学传统和学术氛围,拥有良好的实验设备和强大的信息技术平台。心理所的图书馆是全国心理学文献中心,资料齐全,藏书约10万余册。研究所还是中国心理学会的挂靠单位,与中国心理学会合办《心理学报》并主办《心理科学进展》发行国内外。
心理所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研究生的日常管理工作须有导师同意,在研究生部备案。心理所对研究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非常重视。心理所每年都要举行“庆祝教师节和迎接新生座谈会”,请全所的教师和学生参加。在会上,请所领导介绍目前的形式和当前的工作任务,老教授介绍我所的发展史,毕业后留所工作的博士和硕士,以及研究生会干部以亲身经历向新同学传授学习经验,告诫他们要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多出成果,如期毕业,导师则教诲学生怎样做学问、怎样做人,鼓励学生勇于开拓、敢于创新,为心理学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这样的会议,使新生了解现在的条件来之不易,应虚心求教、刻苦钻研,不断充实自己,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同时也拉近了导师、学生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了解,也鼓舞了同学们的士气。每学年开学时还会给新入学的学生和刚从研究生院学习回来的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座谈会,学习研究生培养相关文件。
由于良好的声誉和本学科的特殊性质,心理所毕业研究生的分配形势非常好,一般分到各大高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还有就是到各大公司做人力资源方面的工作,出国的也不少。
发展历程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前身是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1928年,在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先生的倡导下,由我国老一辈心理学家唐钺(1891-1987)先生负责筹备,1929年在北平正式成立了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唐钺为首任所长,所址先在东城新开路35号,后迁东诚芳嘉园1号。建所初期,主要研究动物学习和神经解剖。1933年心理研究所南迁上海,由汪敬熙(1893-1968)先生任所长。1934年又迁至南京。1935年心理研究所与清华大学心理系合作,增设了工业心理学研究。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心理研究所一直在迁徙途中,先经湖南南岳至广西阳朔、桂林,再到贵州贵阳,1940年至桂林南雁山村才稍为安定,并恢复研究工作,主要研究胚胎行为发展问题。1944年再迁至重庆北碚。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次年9月迁回上海(岳阳路320号)。1948年后,继续抗战期间所作的胚胎行为发展和两栖类蝌蚪脊髓机制的研究,并恢复战前所做的哺乳类动物行为与神经系统的研究。1949年上海解放,心理所停办,研究所人员并入中央研究院医学研究所 (岳阳路320号)。心理所曾先后出版心理学专刊十期;丛刊第一卷4期(1932-1934年)和第二卷(1936年)。此外,心理所的论文多在中国生理学杂志或在美国生理学及神经学杂志上刊载。心理所的研究工作20多年来虽然遭到战火的影响,却奠定了中国生理心理学和工业心理学的基础,并对解放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建立产生了影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组建了中国科学院。1950年,在郭沫若院长和丁瓒先生的支持下筹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成立了心理研究所筹备处。筹备处主任:陆志韦;副主任:丁瓒、曹日昌、陈立;委员:潘菽、唐钺、孙国华、周先庚、臧玉洤、卢于道、沈乃璋、林传鼎。8月,成立了中国心理学会筹备委员会,挂靠在心理所筹备处。
1951年3月2日,政务院批准成立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任命曹日昌为所长,12月7日心理研究所正式成立,所址设在北京西城东观音寺10号。建所前后,开展了中小学奖励与惩罚的研究,搜集了国内儿童身心发展的常模资料,进行了托儿所调查、儿童身心发展因素的研究以及心理学名词编译工作等。1953年心理所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室”,曹日昌为室主任、丁瓒为副主任。1955年心理所设动物、感知、思维、个性四个研究组,进行知觉心理研究;根据巴甫洛夫学说进行动物行为(条件反射)研究,两种信号系统和神经类型研究。1956年中科院心理研究室扩大,将南京大学心理系并入心理研究室,恢复所名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潘菽任所长,曹日昌、丁瓒任副所长,同时成立了所学术委员会。所址迁至西城端王府夹道7号。1957年心理所开展劳动心理学研究。同年,潘菽所长率团赴民主德国访问柏林洪堡大学心理研究所,并顺访苏联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1958年心理研究所调整了研究方向,将原有的四个研究组改成联系教育、劳动和医疗实际的三个研究组,进行教育心理、劳动心理、航空心理、医学心理方面的应用研究,同时也开展了生理机制的研究和动物心理的研究,从而推动了应用心理学的发展。1961年心理研究所将原有的三个研究组扩大成四个研究室:教育心理研究室、劳动心理和航空心理研究室、医学心理研究室、脑电和脑模拟研究室。1963年心理研究所进行“三定”(定方向、定任务、定人员),加强了基础理论研究,并增加心理过程记忆、思维方面的研究。
1966年后心理研究所经历10年文革动乱的浩劫。1968年科研工作完全停顿,全所人员下放湖北干校。1970年心理研究所被撤销。直到1972年,心理所科研人员从干校回京,西城端王府夹道所址已被其它单位占用,在临时实验室条件下逐步开展了儿童心理发展、视觉、听觉、记忆、人工智能、航空工程心理、病理心理和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研究,还增加了对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1977年6月国务院做出“恢复心理研究所是很必要”的批示。从此,心理研究所正式恢复,潘菽任所长、徐联仓任副所长,科研工作回到正轨。这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是全国唯一的心理学研究机构,起着团结全国心理学界的作用,它担负恢复组建中国心理学会的工作。1976年8月由心理所主持,在北京平谷召开了全国心理学学科规划座谈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在会上拟定了规划草案。《规划》草案除前言外,共分四部分:1.外国心理学概况;2.奋斗目标;3.研究项目;4.实现规划的措施。在研究项目中又分为心理学基本理论、感觉与知觉、思维与记忆、心理发展、生理心理、教育心理、工程心理、医学心理研究等八个方面。在每个方面均按国内外概况、三年计划、八年规划和23年设想安排。这是一个比较详细和全面的心理学学科发展规划。它促进了我国心理科学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各心理学单位争取已转业的同行归队,恢复已停办的教研室,重新开展实验研究。
1976年11月中国心理学会恢复活动。中国心理学会经国务院批准于1979年7月申请加入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1980年5月心理所组团去德国参加第22届国际心理学大会(纪念冯特创建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100周年大会)。大会期间,陈立和荆其诚代表中国心理学会出席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代表大会,会上一致通过接纳中国心理学会加入国际心联,成为其第44个国家会员。这标志着中国心理学迈出国门走向世界。
1980年7月,心理研究所由文革前的四个研究室扩建为六个研究室,包括发展心理研究室、感知觉研究室、生理心理和病理心理研究室、心理学基本理论研究室、工程心理研究室、情报研究室。1983年心理所领导班子换届,徐联仓任所长、荆其诚任副所长。潘菽为名誉所长。1986年研究所确定了六个研究室和十四个研究方向。1987年心理所领导班子换届,匡培梓任所长、刘善循任副所长。同年,心理所在朝阳区北沙滩的新建大楼竣工,建筑面积7330平方米,包括办公室、会议室、实验室、研究生楼。1988年心理所正式迁往新所址。1992年匡培梓任所长,凌文辁任副所长,1993年张侃任副所长。1995年张侃任所长;1997年杨玉芳任所长,隋南、赵国胜任副所长。
2002年心理研究所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这给研究所的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在二、三期创新工程中,研究所不断调整自身的科技布局,凝练学科目标,明确主攻方向,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取得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并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2004年8月,中国心理学会受国际心联的委托在北京主办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这是100余年来首次在发展中国家召开的国际心理学大会。荆其诚先生任大会主席,张侃任大会秘书长。心理所的众多人员参加了大会的筹备及会务工作。大会有78个国家的6000余名代表出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006年心理所领导换届,张侃任所长,傅小兰、张建新、李安林任副所长。心理研究所现设有心理健康重点研究室、认知与实验心理学研究室、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室、社会与经济行为研究中心、行为遗传学研究中心。心理研究所是中国心理学会的挂靠单位,主持学会的日常事务,并与学会合办《心理学报》,主办《心理科学进展》,发行至国内外。
发展战略总目标
到2010年,把心理所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心理与行为科学研究基地和知识创新中心,在重要的心理科学前沿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为“人口与健康”和“社会稳定与发展”国家战略目标服务。
三大定位
心理科学和行为科学规律的探索者
党和政府构建和谐社会重大决策的支持者
国民心理健康素质的增强者
四大作用
心理科学、行为科学理论的探索和应用技术的研发
传播心理科学知识,推进和谐文化建设
社会稳定预警,促进安全生产
国民心理健康及心理和谐指标体系的制定与评估
发展的总体策略
面向社会需求
面向市场需求
注重中国特色
注重知识产权和成果的转化
全面部署,各有重点
注意中期与长期的关系
核心是人与资源
现任所领导所长 张侃
Ph.D. in Psychology (University of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USA,1990),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IUPsyS)执委、国际人因学会(IEA)执委、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科学自由与责任委员会委员、亚太地区委员会委员、中国委员会副主席。
副所长 傅小兰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3年生于湖南省长沙市,理学博士。目前担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国际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人类工效学会理事、认知工效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美国心理学会外籍会员等。曾到美国Michigan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进行合作研究。承担和参与科技部973项目子课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知识创新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研究领域为认知心理学,研究方向为人的认知过程以及人机交互中的心理与行为问题,主要关注人的基本认知加工操作、信息加工的动态机制、知识表征、认知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50余篇。
副所长 张建新
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系,获科学学士学位。1990年获香港中文大学(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哲学硕士学位。1997年,获香港中文大学(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哲学博士学位。
1998年至今,心理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学会国际交流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委员;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国家职业资格-心理咨询师培训与考核全国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任国内心理学杂志《心理学报》编审委员,《心理科学进展》副主编;同时任国际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以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STING》特聘评审委员。
党委副书记、副所长 李安林
中央党校经济管理专业在职研究生毕业。历任中国科学院京区党委办公室主任、综合调研室主任、组织与统战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组织人事处处长。现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副所长。
科研机构及学科领域根据心理学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要,心理所的科研机构现调整为3个实验室和2个研究中心: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室、认知与实验心理学实验室、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社会与经济行为研究中心和行为遗传学研究中心。
主要研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规律及其神经和遗传基础,集中力量开展跨领域、跨学科的基础、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从生物、个体、社会三个层次和个体毕生发展过程,对人类心理和行为进行综合、系统研究,为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目标服务。力争在领域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1)心理健康院重点实验室
围绕心理神经免疫、药物成瘾、情绪与疼痛的中枢编码、神经心理学、应激与精神疾病、共生微生物与行为、身心健康与脑功能保护、人格与心理测量、健康老龄化等问题,综合运用各种心理与行为科学、认知与神经科学以及遗传学、免疫学方法,研究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变化的规律,阐明其内在作用机制,寻找相应的干预调节技术及其作用要点,为保障国民心理健康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实验室现有创新岗位聘任的研究员8人、副研究员8人;5年后调整到创新岗位聘任的研究员16人、副研究员15人。
(2)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室
研究室的宗旨是:坚持本所既定的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方向,系统研究中国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机制、探察我国历史文化条件下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在研究中将基础理论的探讨与中国人口素质的提高与教育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在发展心理学基础研究中跟进国际前沿,在教育心理学应用研究中提出适合于我国国情的创新理论和可行方法。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室作为中科院心理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一块阵地,代表本所广泛开展与国际和国内同行的交流,促进实质性合作研究伙伴关系的建立。预设认知发展与创造力,情绪与社会性发展,儿童的行为问题与心理健康,大脑发育与行为遗传学和应用儿童心理学五个领域。
实验室现有创新岗位聘任的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2人;5年后调整到创新岗位聘任的研究员4人、副研究员7人。
(3)认知与实验心理学研究室
该室主要研究人的认知心理活动,包括知觉、注意、学习、记忆、言语、思维、决策等过程,以及情绪对认知过程的影响,研究方法包括虚拟现实、眼动追踪、脑功能成像、行为观察等,目的是探讨认知活动的心理机制和神经基础,揭示人类心智的奥秘。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计算机视觉、语音工程、情感的识别等人工智能领域,为国家战略工程提供科学依据。长远目标包括探讨开发电子巡航、无人驾驶飞行器等国防创新技术的途径。本研究室的工作既可以服务于大众,如提高司机驾驶的安全性、鉴别与恢复认知障碍,还可以为航天员等特殊人群的选拔培训,飞机座舱、核电站控制室的人-机系统设计提供依据。
实验室现有创新岗位聘任的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2人;5年后调整到创新岗位聘任的研究员10人、副研究员7人。
(4)行为遗传学研究中心
行为遗传中心的长期研究目标是从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角度出发,在行为表现、系统、分子、基因多个层面上,深入系统地探索人类复杂行为的遗传基础及环境因素通过表观遗传修饰对人类复杂行为的调控。从而揭示行为产生、发展的生物学基础。本中心还将对疾病相关的行为学早期诊断与遗传学分析指标体系以及相应的临床预防与干预措施进行系统地研究与开发,以期达到控制不良行为、预防和治疗心理和精神疾病的目的。具体研究内容包括:系统分析人类心理行为进化发展的疾病遗传链,探索人格特征、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及相关行为发展的遗传基础;探索复杂行为与表观遗传修饰的关系;利用转基因动物阐明基本生命行为产生的分子及神经机制。
中心将有固定人员40名,其中研究员10人,副研究员10人,技术支撑及管理人员20人。
(5)社会与经济行为研究中心
社会与经济行为研究中心拥有三大研究方向: (1)经济行为与决策,包括风险决策、社会互动决策、经济行为决策、消费者行为等; (2)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包括品牌管理、领导与团队、组织中的安全文化等;(3)社会心理与复杂系统安全,如社会预警,心理和谐与社会诚信等。本中心的宗旨是:围绕和谐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系统探索基于我国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变革时期人们的社会心理与经济行为的解释和预测模型,发展适合于我国国情的社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和经济心理学的创新理论、方法、技术和工具,为国家公共政策制定、组织变革与发展以及中国名牌战略的实施,提供理论、技术支持和对策建议,为促进国家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中心现有创新岗位聘任的研究员3人、副研究员3人;5年后调整到创新岗位聘任的研究员6人、副研究员7人
研究生教育心理所是全国心理学界第[2]一个被批准为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心理学博士后流动站的科研教学单位。心理所于1981年11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成为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2000年9月22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再次认定心理所为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授予单位。心理所博士后流动站于1995年2月14日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上审批通过。
心理所现有博士点6个,硕士点6个,博士生导师20余人,硕士生导师20余人。自1956年开始招收研究生至今,已有30余届毕业生。从1995年开始,为了适应研究生队伍不断壮大的需要,成立了研究生部,专门负责研究生事务。
地址与联系方式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德胜门外北沙滩大屯路甲4号
邮编 :100101
公共交通:可乘坐419路、630路、913路、425路、328路、630路、851路、751路、运通110等公交车在南沟泥河站下车,或乘727路北沙滩桥东站下车。
地理描述 :德胜门外北沙滩,北京亚奥国际酒店(原劳动大厦)东第一个红绿灯向北400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