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乍浦镇
基本概况乍浦镇(Zhapu Zhen)杭州湾北岸重要商埠和海防重镇。倚山面海,位于中国浙江省平湖市东南,南临杭州湾。旧有乍浦流经,故名。元置乍浦务和市舶司,开港对外贸易。第一次鸦片战争乍浦之战即发生于此。海滨有古迹南湾炮台。有轧钢、农机、仪表、塑料等厂。镇东陈山建有上海石化总厂原油码头。
为历代军事要冲。自南宋以来即为商港,元曾设市舶司,开港对外贸易。著名的明嘉靖“梁庄平倭”战役和清道光鸦片战争中“观山湾抗英”战役,均为保卫乍浦镇而进行。乍浦港是沟通外海和内河航运的重要港口,孙中山曾计划于此开辟东方大港。现与邻近沿海港口有货运往来。沪杭公路和嘉(兴)乍(浦)公路在此交接,交通方便。镇东南九龙山麓海涂,沙质坚净,已辟为海滨浴场,并建成九龙山风景区。沿海高公山顶在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晨还可观赏“日月合璧”奇景。
乍浦是一座千年古镇,历史悠久,自古就有“江浙门户”“海口重镇”之称,在清代就是浙北地区对外经济文化交往的重要门户。后历经战争,乍浦古城数次被毁。如今,经过五年多来的大开发、大建设,乍浦滨海新城16平方公里的城市道路框架初步形成,乍浦镇区面积扩大了近2倍,现常住人口5万。占地258亩的汤山公园建成并对外开放,“显山、露海、见绿”的港城形象初步展现。随着滨海开发的全面推进,乍浦滨海新城作为嘉兴市城市“一主、五副、一新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成为杭州湾北岸一座新兴的宜居滨海港口新城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行政区划全镇行政区域总面积54.4平方公里,辖长安桥、八字、马家荡、王家、黄山、先锋、染店桥、建利、王店桥、雅山、亭子桥等11个行政村,长安桥、四牌楼、南湾、南大街、西巷、山湾、嘉电新村等7个居民委员会和港龙、天妃、长丰、雅山等4个筹建居委会,至2006年底全镇常住人口54461人。
历史沿革乍浦镇别称“乍川”,因古时嘉兴郡东注之水,其下流皆会于此而入海,故得名乍浦。早在原始社会晚期已有先民在乍浦一带生息。春秋战国时期乍浦属

越,公元前494年越为吴所败,一度为吴所占,公元前493年越灭吴,乍浦复为越地。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置会稽郡,设海盐县,乍浦一带属海盐县。唐贞元五年(789)乍浦设下场榷盐官。会昌四年(844)设乍浦镇遏使。宋绍兴年间(1131~1162),设监镇税兼烟火公事官。元代属海盐县齐景乡。明宣德五年(1430),析海盐县东北境置平湖县,乍浦纳入平湖县辖。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设海防同知署,雍正六年(1728)建满洲水师副都统署,先后设海防、理事同知。民国间乍浦镇属乍浦区辖,1930年建乍南、乍浦两镇,1935年两镇合并,1936年又分建为乍南、乍北两镇,沦陷时又合并。1949年5月,乍浦解放,初属乍浦区辖。1950年5月为县直属镇。1958年4月与大桥乡、黄山乡合并建立乍浦乡,10月建乍浦人民公社。1959年8月从乍浦人民公社划出复为县直属镇。1960年4月又划归乍浦人民公社。1962年12月又划出复为县直属镇。1992年6月撤瓦山乡、黄山乡并入乍浦镇至今。
改革开放大事记1984年5月,在南湾炮台西侧建成平湖革命烈士纪念碑,1996年进行整修重建。
1986年,交通部批准,乍浦港列入国家“七五”计划地方补助项目;同年4月乍浦港工程指挥部建立,12月12日举行乍浦港一期工程开工典礼,于1991年6月竣工运行,建有万吨级和千吨级公用杂货码头各一个,内河港池百吨级泊位12个;二期工程从1997年10月开工,围海1800亩的围海大堤1998年12月建成;7月,九龙山海滨浴场建成,被誉为“南方北戴河”。
1991年12月林业部批准九龙山为省级森林公园,1998年3月林业部批准九龙山升格为国家级森林公园,面积为437公顷。
1992年12月22日,国家“八五”重点工程嘉兴火力发电厂一期工程开工建设。
1995年12月13日,两台30万千瓦国产引进型燃煤机组投产运行;二期工程的土地征用等前期工作已经准备就绪。
1993年2月,省人民政府批准在乍浦设立省级经济开发区。
1996年6月,嘉兴市委、市人民政府作出联合开发乍浦的决定,实行港区合一,开发区面积扩大为16.1平方公里;5月开展乡镇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试点,1994年1月至1998年转制工作基本完成。
1994年12月,乍浦新农贸市场建成使用,拥有80个摊位、46个小商品门面。
1995年12月,政府机关办公大楼建成。1997年1月,投资1070万元的10000吨级优质地壳水自来水厂建成投产。
1998年10月,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省级九龙山旅游度假开发区,迎宾大道等首期7只项目全面开工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