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协兴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1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缪协兴

缪协兴

,男,汉族,1959年8月生,江苏江阴人。

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现任: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

兼任:

工程力学国家级重点学科首席带头人;

国际岩石力学学会(ISRM)成员;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煤炭学会青工委员会委员;

中国力学学会和化学学会流变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江苏省力学学会副理事长;

教育部第六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委员;

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能源与土木建筑水利学部副主任;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编委会主任。

缪协兴教授主要从事现代力学理论及其在采矿工程中的应用研究,在力学与采矿工程相结合的交叉学科领域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开创了采动岩体力学与工程和软岩力学与工程两个新的研究方向。针对采动岩体特殊的力学行为特征,突破了固体力学传统研究的界限 (传统研究限于材料或结构破坏前的力学行为),重点研究采动岩体的变形破坏过程及破坏后的结构运动规律,促进了固体力学基本理论的发展,解决了一些采矿工程中岩体破裂后的结构力学行为、渗透性及动力学问题,初步建立起了岩层控制中的关键层理论,为采矿工程中的重大技术难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些理论依据和技术途径。针对深部采矿工程中软岩流变大变形和遇水膨胀等力学行为,采用有限变形力学理论,系统研究了软岩的基本力学特性,给出了软岩流变大变形本构方程,建立了膨胀岩体的湿度应力场理论,编写了分析软岩流变大变形的有限元计算程序,初步形成了软岩力学的基本框架。他重视理论与采矿工程实践相结合,成功开发出了超长综放工作面高产高效生产技术、深部开采冲击矿压防治技术和综放面大断面沿空留巷技术,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为了解决我国煤矿开采面临的越来越严重的安全与环境问题,他正在积极组织开展关于“中国煤矿绿色开采基本模式与关键技术”这项新的科学研究工作。

缪协兴教授在国内外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 180余篇,被SCI、EI、ISTP检索100余篇;出版专著3部,其中1部获江苏省优秀图书一等奖。主持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创新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企业科技开发项目等;正在主持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创新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等多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其中:“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和“采动覆岩动态力学模型及理论研究”2项成果获教育部科技进步(自然科学)一等奖,“超长综放工作面高产高效成套技术研究”项目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综放大断面沿空留巷技术研究”、“煤矿冲击矿压防治技术研究”等4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被授予煤炭工业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跨世纪学术带头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和“青蓝工程”跨世纪学术带头人,教育部优秀骨干教师。先后获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孙越崎科学教育基金博士后奖,江苏省数理学科青年科学家提名奖,全国十佳博士后奖等荣誉。

主要学术论著

采动覆岩中关键层运动对围岩支承压力分布的影响

采动岩体的关键层理论研究新进展

相邻亚关键层破断对采场来压的影响分析

岩石裂纹演化及其力学特性的研究进展

岩石材料的一种蠕变损伤方程

岩石(煤)的碎胀与压实特性研究

岩层控制中的关键层理论研究

湿度应力场理论的耦合方程

峰后岩石非Darcy渗流的分岔行为研究

超长综放工作面覆岩关键层破断特征及对采场矿压的影响

采动岩体力学──一门新的应用力学研究分支学科

采动岩体的流变与控制技术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