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公堡———尉村
从孝村往北行驶7公里,来到了鄂公堡———尉村。现尉村城门楼上,还有“鄂公堡”三个石刻大字。
大多数学者认为,尉村为唐初尉迟敬德的封邑,故名鄂公堡。
据汾城中学教师贾德亮、沈进虎及山西师大教授李梦存教授考证,关于“鄂公堡”的命名,还应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公元前280年,晋国发生内乱,晋鄂公逃至鄂邑(今乡宁县),鄂邑地处山区,就把尉村作为一个和山下平川地区沟通的枢纽,因而命名“鄂公堡”。到了唐朝,汾城、尉村一带均为尉迟敬德的封邑,因此汾城、尉村两地均曾用“敬德堡”或“鄂公堡”命名。
尉村现存“土地娘娘”庙一所。至今,娘娘庙内的古戏台还保存完好,戏台两边有一副石刻对联,写的是:
即景生情,水月镜花真妙悟,
逢场作戏,吴歌楚舞尽奇观。
三公村与程公村
游罢“娘娘庙”,向南回返一公里,来到了三公村。相传,这里曾是春秋时期程婴、公孙杵臼、韩厥三公定计营救赵氏孤儿的地方,“三公村”因此得名;村中原建有“三公议事厅”。
程婴死后,就埋葬在芍药村南,为了纪念程婴,后人把芍药村改名为“程公村”。
上世纪九十年代,在郑昌文、柴凤翔、姚宗堂等人的倡议下,汾城镇为程婴墓修筑了围墙,并立石碑纪念,让程婴、公孙杵臼、韩厥的英雄事迹流传后世。
“春秋楼”与古城墙
瞻仰程婴墓后,来到了西中黄,赴城北凭吊了“春秋楼”。春秋楼共3层,底层为青砖石灰结构,上层为木质结构。据当地一位老者介绍,底层原有关羽的塑像,关老爷是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一只手捋着美髯,另一只手正捧着《春秋》阅读,背后有副对联是“夜观春秋文夫子,单刀赴会武圣人”,“春秋楼”因此而得名。
站在春秋楼顶往西望去,清楚地看到了西中黄的明代古城墙,城墙之上,垛口分明,城外还有护城河。为何西中黄一个普通自然村,城墙的格局竟同城市一般呢?原来在明朝时候,西中黄出了个张邝华,曾任陕西省米脂县县令,在他的经营下,筑建了西中黄的青砖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