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地理位置
炉桥镇位于安徽省中部,定远县西部,江淮分水岭北侧,地理坐标为:东经117°13′、北纬32°33′。东距县城45公里,西距淮南19公里,南距合肥75公里(镇区距长丰县城仅1公里),北距蚌埠45公里。东距京福高速公路永康出口仅15公里,西临高塘湖乘船20公里即可进入淮河。淮南铁路线、S311省道、合徐高速淮南连接线穿境而过,与炉年路、双七路、炉严路、青仁路、青孙路等多条县、乡级公路相联接,随着“村村通”工程建设速度的加快,全镇已全面形成了方便快捷的公路、水路、铁路交通网络。
炉桥镇东部与永康镇接壤,西临高塘湖与长丰县、淮南市交界,北部与凤阳县毗邻,是定远、凤阳、长丰、淮南三县一市的结合部。全镇总面积160 平方公里,自然村庄178个,耕地12万亩,辖9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和24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9.5万人,人口密度589人/平方公里。
(二) 自然环境
炉桥镇自然环境优越,地处江淮分水岭褶皱带,属丘陵地貌。境内地势东高西低,海拔最高点27.5m,最低点21.4m。境内地表水流十分发育,有洛河、沛河、严涧河等4条地表径流。地震裂度为7度。属季风副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无霜期长。全年降水变化大,年平均降水量为1000mm,6—7月份为“梅雨”季节,降水相对集中。年平均气温15.9℃,极端最高气温41.2℃,极端最低气温-16.5℃。日照时数2427小时。
(三) 本地资源
炉桥镇资源丰富。土层为第四系粘土覆盖,土壤类别为粘土、亚粘土,适合发展种植业、林业、养殖业。主要地表径流,常年流速0.3米/秒,地表蓄水面有高塘湖(常年水位为18.5m,警戒水位19.1m)、小I型水库2座,小II型水库7座,地表、地下水资源均较丰富。农林及牧副渔业资源极为丰富,农产品主要有:水稻、油菜、小麦、山芋、花生、烟叶、棉花、各种豆类及“雪里蕻”等各类蔬菜100余种;主要饲养品种有:猪、牛、羊、鸡、鸭、鸽、兔、鹅等;水产资源有:草、青、鲢、鲤、鲫、鳝、鳅、鳗、蟹、虾、蚌、鳖等30余种。尤其是“大米”、“桥尾”、“青虾”、“河蟹”、“小磨麻油”和“雪里蕻”蔬菜等本地特产,因品质上呈,营养丰富,远销福建、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形成了本镇特色品牌。全镇人均耕地1.6亩,年增劳动力数千人,劳动力资源丰富。
(四) 历史沿革
炉桥镇历史悠久。自秦汉前就是冶水之滨人口密集的一大聚落,因冶水所经,故日:“冶溪”。汉末曹操兵进东吴,曾在此地建百余炉铸造兵器,因炉旁有桥,故名“百炉桥”,后简称炉桥,该镇古乃形胜之地,离山障于左,冶水(窑河古名)环于右,重冈屏于前,长淮襟于后。地处要冲,水陆交通,曾为淝水之战古战场和古代商贾巨埠,素有“小南京”之称。前清时有福建、山西、新安、徽州等会馆,众商云集,市井繁荣。风景尢以“重桥月夜”、“淮浦归帆”、“凤领晴岚”、“西郊柳浪”等著称。炉桥镇建制至今约1800年多年历史。1946年炉桥镇解放,为定远县直属镇,1999年经乡镇撤并,原炉桥镇、十里黄乡、八一乡合并为炉桥镇。1999年被确定为省级中心镇,2003年又被确定上为省级重点中心建制镇。2007年4月,经乡镇再次撤并,原炉桥镇、年家岗镇、青洛乡合并新的炉桥镇。
(五) 基础设施现状
全镇以镇区为中心,分别含括年家岗、青洛、严涧、十里黄四个集镇,规划合理,配套齐全。镇区主要街道8条,综合农贸市场6个,专业市场10个。设文化站、广播电视站各1个。有(完中)1所,初中6所,中心小学8所,村小28所,幼儿园10所。县级甲级医院1所,中心卫生院4所。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8家。拥有国家大型粮食储备库1座。有炉桥三等级火车站1个,年家岗四等级火车站1个,两站年货物吞吐量300万吨以上,客运量18万人次。电信、移动、联通网络全面覆盖,程控电话普及率100%,有线电视用户2000户以上。镇内有自来水厂二座,日供水量达6000吨。有110LV 变电所和六级电灌提水站各1个。镇内共设输送电压50kv—1200Kv主供电线路5条,最大输送能力2610kv。淮南至滁州60万伏高架线从本镇中南部穿境而过。
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自2005年,已投资100多万元,建设城郊型新农村示范点1个。目前,该示范点已全面实现道路“硬化”,四榜“绿化”,村庄“美化”。并建设功能齐全的“农民文化科技大院”1个,各种文艺活动丰富多彩,基本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初步目标。
(六) 经济水平
本镇工业基础雄厚,农业生产稳步提升,商贸流通方便快捷,市井繁荣。
工业经济综合指数位于全县第二,工业基础较好,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强劲。全镇现有企业35家,超过1000万元以上规模的企业 4家,涉及农农副产品加工、农机、预制、装运、建筑、养殖等20多个门类。重点企业有:定远县化肥厂、定远县磷肥厂、国家粮食储备大库、凯源粮贸、开洲米业、奋发车业等。目前,本镇已建占地千亩的个体私营经济开发区1个,新建炉桥规模粮油加工工业园区1个。2006年,安徽省“十一五”发展规划“861”行动计划的1号重点工程——煤化—盐化一体化项目工程正式落户境内,该项目一期投资143亿元,占地6000亩。该项目建成后,将年生产焦炭440万吨、生产电石200万吨、采用离子膜法生产烧碱200万吨、生产PVC100万吨。项目已完成前期拆迁工作,集中搬迁安置居民985户,“四通一平”正在加紧建设之中。
农业以小麦、水稻为主产,配以油、豆类经济作物,并依据独特的区位、资源优势,发展养殖和特色蔬菜种植。目前,全镇已建大型家禽、家畜养殖场15个,培育特色蔬菜种植基地900亩,开发水产养殖水面1.5万亩,真正成为周边城市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
全镇商贸繁荣,交易活跃。现有个体商户2300多家,并依托炉桥镇区为中心,辐射10多个乡镇,20多万人口,全年贸易额7.2亿元,商贸收入占全镇国民经济总量的40%以上。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并向上档次服务水平迈进, 炉桥宾馆、桥上桥大酒店、金谷饭店等一批设施齐全、服务完善的餐饮业,异军突起,传统饮食文化得到进一步弘扬,“大救驾”、“鸡丝小刀面”等小吃,成为当地餐饮业特色品牌,响誉一方。
(七) 发展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盐化项目为突破口,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镇战略、城镇化战略、科教兴镇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加强镇域内、镇域外协调,突破行政界限,积极融入淮南经济圈。努力把炉桥建成淮南市融入长三角经济区的重要前沿和桥头堡,建成安徽省重要盐化基地,定远县西部农副产品加工基地,环境整洁,就业充分,适宜人居住的特色小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