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胁吸蜜鹦鹉(学名:Charmosyna placentis)羽色鲜艳,主要以花粉、花蜜与果实为食物,鸟喙比一般鹦鹉的长、更特别的是细长的舌头上有刷状的毛,称为刷状舌,方便该鹦鹉深入花朵中取得食物。身体内部的构造也很特别,它们的体内有一种特别的消化酵素存在,以便分解食物。但由于该吸蜜鹦鹉没有消化谷物饲料的必要,它们的沙囊处理硬食物的能力较其他鹦鹉弱了许多。
中文名称:红胁吸蜜鹦鹉外文名称:Red-flanked Lorikeet别称:蓝脸吸蜜鹦鹉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鸟纲
亚纲:
今鸟亚纲
目:
鹦形目
科:
鹦鹉科
亚科:
吸蜜鹦鹉亚科
属:
Charmosyna
亚种:
5种
拉丁学名:
Charmosyna placentis
命名时间:
Temminck, 1834
目录[隐藏]
外形特征分布范围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布保护等级
外形特征

红胁吸蜜鹦鹉身长15 -17 cm,体重34-48 g ,这种鹦鹉鸟体为绿色,前额和头顶前端为黄绿色;鸟喙和眼睛之间、下巴、翅膀内侧覆羽、胸部两侧均为红色;耳羽蓝紫色,并带有浅蓝色的放射状条纹;尾巴上端臀部为浅蓝紫色;尾羽上方绿色,尖端橙黄色,内侧为黄色;尾羽外侧为红色和黄黑底,翅膀弯曲的地方到内侧飞行羽为黄色。鸟喙珊瑚红色,虹膜橙色。雌鸟脸颊、下巴、腹胁和翅膀内侧覆羽均无红色,前额和头顶为绿色;耳羽为蓝黑色,并参杂著黄色条纹状羽毛。幼鸟和雌鸟的颜色很相似,但是耳羽为蓝色,羽毛尖端为黄色;成鸟的眼睛和鸟喙之间均有红羽,雌鸟前额带有黄绿色。鸟喙为棕黑色。[4]
分布范围

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华莱士区(指传统的华莱士线(从棉兰老岛的东侧海域经望加锡海峡至巴厘岛与龙目岛之间)以东、巴布亚新几内亚以西的区域,包括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努沙登加拉群岛、西南群岛、摩鹿加群岛(马鲁古群岛)、东帝汶等岛屿。)。印尼的瑟瑞(Ceram)、安必劳(Ambelau)、凯和艾鲁群岛;新几内亚南部、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地。[1]
生活习性

栖息环境和习性:红胁吸蜜主要栖息于主要和次要林区、森林边缘地带、部分开垦过的地区和椰子园,至多达1600米;有时也会在狭长的林区、平原地带、沼泽地区和红树林活动。偶尔会前往邻近村装或是花园等处。在繁殖季大多成对或是组成10到20只左右的小群体,喜欢聚集于花朵盛开的树上;偶尔会和其他同属的吸蜜鹦鹉一起集结觅食;生性非常活泼,在群体中时常听见红胁吸蜜鹦鹉彼此喋喋不休的发生争吵,发出的噪音相当引人注意。平常安静的在林间活动,则因为身体的羽色提供了良好的掩蔽,所以不容易被察觉。飞行的时候会伴随尖锐的鸣叫,很容易看见。红胁吸蜜鹦鹉主要以花粉、花蜜、花朵、软性水果、草地植物的小种子等为食。[4]
生长繁殖

在野外一整年都可以繁殖,但是主要的繁殖期在当地的旱季,会在白蚁塔中或是腐烂的树干中筑巢;[4]人工饲养的红胁吸蜜鹦鹉配对非常困难,除非当它们还是幼鸟的时候就使其熟悉并生活在一起,否则成鸟大多会互相攻击。红胁吸蜜鹦鹉一整年都可以繁殖,可以提供20*20*35公分的厚木巢箱。一次会产下2枚卵,孵化期为22到23天,幼鸟羽毛长成约需5到6周。如果饲养得宜,一年可以繁殖3次,亲鸟有拔去幼鸟羽毛的倾向,因此要适时取出手养。
亚种分布

(5种)[2]
1.Charmosyna placentis intensior分布于摩鹿加群岛北部和巴布亚岛西部。
2.Charmosyna placentis ornata分布于巴布亚岛西部和伊里安查亚。
3.Charmosyna placentis pallidior分布于-布干维尔岛的俾斯麦、布干维尔。
4.Charmosyna placentis placentis分布于摩鹿加群岛和阿鲁岛,通过海湾至巴布亚新几内亚南部。
5.Charmosyna placentis subplacens分布于 新几内亚东部。
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