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常情况下人体血糖水平在80~120 mg/dL范围之内波动,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①当血糖浓度达到160~180 mg/dL时,便可从尿中排出。这个范围称为肾排糖阈值。
②当血糖低于70mg/dL时,或由于过度兴奋、激动时,均可刺激延脑第四脑室“糖中枢”的反射性兴奋,这种兴奋传至肝脏,使部分糖原分解成葡萄糖。另外,刺激交感神经有同样的效果。当血糖浓度恢复正常水平时,神经冲动发出的信号减弱,于是糖原分解减慢。
神经和激素对血糖浓度有调节作用。大脑下部的下丘脑接受神经信号,分泌皮质释放因子,通过血液运到靶腺体肾上腺皮质,使糖原异生加强,血糖增多。糖原的分解与合成是调节血糖的主要因素。它受激素的调节。影响糖代谢的激素有以下几种:
1.胰岛素是由胰脏β细胞分泌的,可降低血糖。若胰岛素供应不足,则抑制糖原合成及葡萄糖氧化使血糖升高。其原因是胰岛素可促进糖原合成酶的活性,诱导葡萄糖激酶合成和加强磷酸果糖激酶的作用,使葡萄糖分解。因此,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时,缺乏己糖激酶。不能使葡萄糖磷酸化使葡萄糖穿过细胞膜逸出,造成高血糖及糖尿病。
2.肾上腺素和胰岛α细胞分泌的高血糖素通过cAMP可激活肝中糖原磷酸化酶使糖原分解,还有诱导肝中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激酶及果糖二磷酸酶的合成促进糖异生作用,使氨基酸转化成葡萄糖,从而使血糖上升。
3.垂体前叶分泌的生长激素促使血糖升高,因为它具有抗胰岛素及抑制糖原分解和葡萄糖进入细胞氧化的作用。脑下垂体前叶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阻碍肌糖原氧化,促进肝糖原合成,其主要原因是使胰岛素作用减弱,促进有关糖的异生作用的酶的合成,阻止糖的氧化分解。
4.甲状腺素可促进糖的异生作用及糖原分解,并能促进小肠对葡萄糖的吸收从而使血糖升高。上述激素均为水溶性的物质不能穿过靶细胞膜,因此作为第一信使与膜表面受体结合导致细胞内信使分子cAMP形成,cAMP作为第二信使使细胞内一系列酶激活,最终导致糖原分解与合成速度的变化。通过神经和激素的调节使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维持动态平衡,控制了血糖的恒定。
血糖平衡的调节
[1]人体内有多种激素能够调节血糖的含量,但以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为主。
1、胰岛素是胰岛B细胞分泌的—种蛋白类激素,由51个氨基酸组成。血中葡萄糖或氨基酸浓度高时,可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2、胰高血糖素是胰岛A细胞合成和分泌的由29个氨基酸组成的肽类激素,分子量为35OO。血糖降低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高糖食物后其分泌则减少。
3、肾上腺素是肾上腺髓质分泌的—种激素,属于氨基酸衍生物类激素。能促进肝糖元分解为葡萄糖,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含量升高。
当血糖含量降低时,下丘脑某—区域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方面通过作用于胰岛A细胞,使其分泌胰高血糖素;另—方面也作用于肾上腺髓质,刺激肾上腺素的分泌,直接作用于肝脏加速糖元分解和其它非糖物质转变为血糖;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使血糖浓度升高。
当血糖含量升高时,下丘脑另—区域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可以迅速使胰岛B细胞的运动增强并分泌胰岛素。胰岛素是唯—能够降低血糖含量的激素,它—方面能促进肝脏、肌肉等处合成相应糖元,促进葡萄糖转变为非糖物质。另—方面又能够抑制肝糖元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总的结果是既增加了血糖的去路,又减少了血糖的来源,从而使血糖含量降低。
可见,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过程中共同起拮抗作用,而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起协同作用。
激素除了直接感受血糖含量的变化而发挥调节作用外,还可以接受神经系统的控制,间接发挥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