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简介苏家作乡位于河南省博爱县县城东南10公里处,东距焦作市区15公里,辖区面
苏家作乡在河南省内位置积30.16平方公里。全乡共有14个行政村,16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2万人,3.5万亩耕地,盛产小麦、玉米两大作物,是全市乃至全省的粮食高产乡之一。被誉作“怀川大宅门”的明清民居就位于该乡的寨卜昌村,有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是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1][4]
历史沿革1962年由阳庙公社分出设立苏家作公社,因驻地苏家作村得名。1964年与阳庙公社合并。1977年再次由阳庙公社分出设立苏家作公社,驻地设在司家寨村,1980年迁至司家寨村北新居民点办公。1984年建乡。1997年,面积30.1平方千米,人口2.9万,辖怀村、侯卜昌、刘路、寨卜昌、车家作、司家寨、西官庄、东官庄、吉庄、封庄、南石涧、北石涧、东齐、苏家作14个行政村。[2]
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3]
总人口
31189
男
15886
女
15303
家庭户户数
7293
家庭户总人口(总)
31068
家庭户男
15786
家庭户女
15282
0-14岁(总)
8522
0-14岁男
4692
0-14岁女
3830
15-64岁(总)
20411
15-64岁男
10242
15-64岁女
10169
65岁及以上(总)
2256
65岁及以上男
952
65岁及以上女
1304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28881
地理位置苏家作乡地理位置优越,交通、通讯十分便利,焦晋高速公路和新(乡)焦(作)济(源)高速公路在此交汇。省道郑常公路与市道焦温公路傍乡而过,市道焦张公路贯穿全乡南北。
3000门程控电话和80米高的移动电话发射塔为苏家作乡走向世界、了解海内外信息架起空中金桥。[1]
农业发展苏家作乡是农业大乡,土地肥沃、水利条件良好,农业资源丰富。近年来,该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蔬菜和食用菌种植发展迅速,以养牛为主的畜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截止至2009年,全乡经济作物种植面积8000余亩,食用菌大棚300余座,蔬菜温棚300座;养牛小区12个,共存栏6500余头;养鸡小区10多个,共存栏20余万只;建成沼气池500余座,种—沼—养一体化的生态农业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主流。
在农业结构调整方面,该乡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加快调整步伐,高效农业和畜牧业稳步推进。全乡新增蔬菜面积1500亩,百亩以上连片种植面积1200亩;新增大豆、棉花、花生、红薯等经济作物1000亩;新发展0.3亩以上拱棚150座,食用菌投料达500吨;推广沼气、玉米种子等新技术、新品种5项,封庄、司家寨建成沼气池200座。全乡牛存栏6500头,奶牛存栏305头,猪存栏1.3万头,羊存栏1万只,家禽存栏18万只。畜牧业已成为支柱产业,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渠道[1]
旅游发展苏家作乡还大力发展旅游业,积极开发寨卜昌明清民居。寨卜昌明清民居位于该乡寨卜昌村,以明清时期修建的近千余间民居被称作“怀川大宅门”,古老而独特的民族建筑及民俗博物馆内收藏的明清时期古物,记载着寨卜昌村王氏泰顺家族当时富甲一方的历史,极具旅游开发价值,2000年被省政府命名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成为博爱二日游景点之一。[1]
招商引资低门槛的市场准入和全方位的诚信服务,吸引了大批企业纷纷在此安家落户,全乡的工业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构成了包括化工、机械制造、食品制造、面粉加工、工艺制作为主的工业企业结构布局。
在工业发展和招商引资方面,苏家作乡凭借紧邻焦作市区的优势,确定了“承接市区向西转移项目”的战略。对此,该乡实施了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一号工程”,把招商引资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拓展招商思路、延伸招商视角、创新招商方式,跑在谈项目、盯签约项目、抓新建和在建项目,不断扩大招商引资成果。该乡通过苏家作村加强村内工业小区设施建设,规划全乡“一横两纵”的工业集聚区发展格局,积极承接焦作市向西转移项目。2005年以来,该乡共引进项目50多个,实现招商引资47055万元,工业企业达到33家,不仅帮助500余名群众实现就业,还使全乡财政收入新增200万元。[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