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南大学教授教授,理学博士,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1992年和1998年,先后在中国湖南大学和日本国千叶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和工学博士学位。现任湖南大学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兼)。2002年生物分析化学与纳米技术国际学术会议(ISBBN 2002)大会秘书长。
主要研究方向为化学计量学、化学生物传感技术、环境与生命科学中的新分析技术。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先后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面上项目3项以及其他包括国家“75”攻关项目在内的科研项目6项,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目前,主持承担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和博士点基金项目等。在日本留学期间曾荣获日本科学协会笹川(Sasakawa)科学研究奖励助成金等。曾应邀在IUPAC 2001年国际分析科学大会作特邀报告。曾应日本国际教育协会邀请赴日作高级访问及合作研究。在液膜pH化学传感器、稳健统计学新应用、三维(立方阵)数据分析及二阶张量校正分析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和创新性的系列成果。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较高评价。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的化学计量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获2002年度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0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外交部部长助理吴海龙,男,1955年2月生,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学毕业。
1974年-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外国语学院学生;
1978年—1981年,外交部国际司科员;
1981年—1986牛,常驻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代表处随员、三秘;
1986年—1988年,外交部国际司三秘、二秘;
1988年—1992年,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二秘、一秘;
1992年—1996年,外交部国际司一秘、副处长;
1996年—1999年,驻以色列国大使馆参赞;
1999年—2001年,外交部国际司副司长,中国APEC高官;
2001年-2004年,外交部驻香港特别行政区特派员公署副特派员;
2004年-2006年,常驻联合国维也纳办事处和其他国际组织代表、特命全权大使兼常驻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代表、常驻国际原子能机构代表;
2006年-2009年,外交部国际司司长;
2009年-,外交部部长助理。
已婚,有一女。
3、安徽师范大学副教授男,1970年1月生,安徽枞阳人。博士,副教授,动物学专业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动物学会和动物生态学会会员。作为主要成员参加973子课题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各1项; 主持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与濒危野生动植物国家基因中心开放基金各1项、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2项、安徽师范大学博士启动基金以及专项基金和青年基金各1项。已经发表或即将刊出的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的6篇。
主要学习和工作经历:
1991.9---1995.7 安徽师范大学生物系学习并获学士学位
1995.9---1998.7 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习并获动物学硕士学位
2003.3---2006.3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习并获动物学博士学位
2007.4--- 浙江大学在职博士后
1998.7---至今 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任教
主要研究方向:
1. 行为生态学:从宏观上探讨濒危野生动物的行为规律及其进化适应意义,研究动物圈养条件下行为规律的变化及其对物种存活和未来放归计划的影响。
2. 分子生态学:从微观上探讨濒危野生动物遗传多样性水平、种群间的基因流、种群地理结构以及栖息地片断化对种群间基因流的影响等。综合宏观生态和分子生态学的研究结果,旨在阐明物种存活现状、濒危机制以及适应性进化潜力。
讲授课程:
动物学、行为生态学、分子生态学及保护遗传学
目前主持或参与的基金项目:
1.作为主要骨干参与973子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各1项;
2.主持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濒危野生动植物国家基因中心开放基金以及安徽师范大学博士启动基金各1项。
近期发表的论文目录:
Wu HL, Wan QH, Fang SG. 2007. Nuclear DNA microsatellite analysis of genetic variation and population subdvision in black muntjac. Muntiacus crinifrons. Biochemical Genetics, 45:775–788.
Wu HL, Wan QH and Fang SG. 2006.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Gene Flow among Wild Populations of the Black Muntjac (Muntiacus crinifrons) Based on Mitochondrial DNA Control Region Sequences. Zoological Science, 23: 333-340.
Wu HL and Fang SG 2005. MtDNA Genetic Diversity of Black Muntjac (Muntiacus crinifrons): A Endangered Species Endemic to China. Biochemical Genetics,43: (7-8): 233-239.
Wu HL, Meng K, Zhu GP. 2008.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icrosatellite markers in black muntjac (Muntiacus crinifrons). 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 doi: 10.1111/j.1471-8286.2007.02003.x.
Wu HL, Ni XW, Zhang LY, Xia JS, Zhong ZY, Zhu GP, Wan QH. 2008. Eighteen novel polymorphic microsatellite loci developed from the Pe`re David’s deer (Elaphurus davidianus). Coservation Genetics, DOI 10.1007/s10592-008-9523-3.
Wu HL, Wan QH, Fang SG. Usefulness of across-species microsatellite loci in black muntjac. Animal Biology,(in reviewing).
吴海龙,万秋红,方盛国等. 2007. 麋鹿血液cDNA 文库的构建. 兽类学报,27 (4): 380 -384.
吴海龙,胡好远,郝家胜,丁延胜,毛得善. 2005 温度对水螅种群增长和个体大小的影响. 生物学杂志, 22(1): 45-47.
吴海龙,吴治安. 2004 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生态学研究进展. 四川动物, 23(3): 267-273.
吴海龙,江昊,吴治安 2003 合肥野生动物园黑麂的繁殖. 动物学杂志, 38(2): 40-44.
吴海龙,吴孝兵,龚广彬. 2003 宁国市万家乡梅花鹿资源现状. 动物学杂志, 38(5): 54-57.
吴海龙,江昊,吴治安. 2002 圈养条件下黑麂行为初步观察. 四川动物, 21(1): 15-18.
吴海龙,吴孝兵. 2002 凹耳蛙的生境选择及其食性分析. 两栖爬行动物学研究, 9: 123-126.
4、西安交大学生吴海龙,1987年,现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大学期间创作诗歌无数,人号之曰”诗人“,未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