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木王镇
乡镇概况位于镇安县西南部,东接余师乡、达仁镇,南邻安康市,西南与宁陕县新建乡毗邻,西与宁陕县手攀岩接壤,北与杨泗乡相连;最高点鹰嘴石海拔2601.6米,最低处小皂角沟口海拔675.6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41人。面积234.7平方千米。2003年12月底,全镇总人口8446人,辖朝阳、坪胜、长坪、栗扎坪、晋安、月坪6个村、42个组。镇政府驻木王坪,东经108°42′、北纬33°19′,海拔980米,距县城91千米。
自然资源境内最低海拔660米,最高海拔2610米,年平均降雨量1100毫米,日平均气温10.2摄氏度,属凉亚热带温润性气候。森林覆盖率达73%,有林地达24万亩,属商洛市重点林业乡镇之一,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十分突出。有羚牛、麝香、大鲵等珍稀动物20余种,有锦鸡等稀有珍禽10余种,有罕见的高山乔木杜鹃,素有植物“活化石”之称的水杉、红豆杉等珍贵植物30余种。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滑石、云母、石榴石、大理石等非金属矿具有巨大的开采价值。盛产镇安大板栗、香菇、木耳、核桃、蚕茧、魔芋等土特产品和天麻、猪苓、二花、杜仲等名贵中药材。这里层峦叠嶂,水秀林茂,多奇花异草,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十里杜鹃、龙头山、鹰咀山、四海坪原始森林等自然景区具有诱人的开发前景。
经济发展近年来,木王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县的高度重视和关怀、支持下,镇党委、政府带领全镇八千人民,认真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艰苦奋斗,公园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机遇,紧紧围绕建设产业大镇、生态强镇、旅游名镇、文明新镇四大目标,坚持一手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优势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一手抓小集镇建设,增加集镇容量,促进第二产业发展,努力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经济社会事业实现了快速协调发展。到2005年,全镇国民经济总收入达到3078万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6.5万元,人均保有粮食449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93元。全镇进入了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历史时期。
特色农业果、桑、芋、畜、药五大优势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干果之王”——板栗面积达到2.8万亩,年产量达到530多吨;优质田坎桑88万株,年养蚕1000张,产鲜茧36吨;3000亩魔芋基地顺利通过省级无公害绿色农产品认证;“木王腊肉”享誉省内外:天麻、猪苓、柴胡、二花、五味子、杜仲等中药材从野生走向人工培育,生产面积达到3000余亩,年收入达300余万元。
小集镇建设加快发展。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园林镇目标,融汇了生态、田园、人文三个理念,建成了一河两路二街的林在镇中,田溶其内,水绕其旁的山水园林型小城镇。集镇面积达到0.35平方公里,比过去扩大了两倍。集镇功能进一步完善,街道实现了硬化美化,供水、供电设施配套齐全,微波电视、移动通讯业务的开通、高标准通县油路加强了山区小镇与外界的沟通,缩短了木王与外界的距离。
基础设施全镇实现了组组通公路、村村通电话、村村通电、通广播电视,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教育、卫生事业长足发展,教育质量逐年提高,教学设施全面改善,基本实现了“普九”目标。中心卫生院医疗设施、服务水平明显改善,全面推行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了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全镇实施退耕还林6800亩,天然林保护24万一亩,生态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流域综合治理、扶贫重点村建设、工赈移民搬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木王人民的生存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历史沿革1949年11月设镇坪乡,1958年设镇坪管理区,1961年8月为镇坪人民公社,1984年更名为镇坪乡。1996年底,全乡面积80平方千米,全乡人口3588人,辖京建、坪胜、长坪、金盆、泗龙、关键6个村、28个组。1997年5月,撤销镇坪乡与朝阳乡、栗扎乡,合并设立木王镇。镇政府驻木王坪(传说西周穆王牧马,得名穆王坪,后改名木王)。
原朝阳乡1949年11月建月坪乡,1953年7月更名朝阳乡,1958年为朝阳管理区,1961年为朝阳人民公社,1984年更名为朝阳乡。位于镇安县西南部。面积83.7平方千米。1996年底,全乡人口3742人,辖月坪、双坪、玉泉、晋安、青华5个村、35个组。乡政府驻瓮沟口,距县城79千米。1997年5月,其辖区并入木王镇。
原栗扎乡1949年11月设栗扎乡,1958年设为栗扎管理区,1961年为栗扎人民公社,1984年更名为栗扎乡。位于镇安县西南部,西南与宁陕县新矿乡、安康市相邻。面积71平方千米。1996年底,全乡人口1584人,辖长春、关坪、新桥、银台、栗扎5个村、18个组。乡政府驻栗扎坪,距县城106千米。1997年5月,其辖区并入木王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