孑遗生物
(Jié Yí)
孑遗生物,是一个并没有太多严格限定意义的名词。在表述孑遗生物前,先要说一下活化石(Living fossil)。
有些动、植物曾繁盛于某一地质历史时期,不仅种类多,分布广,而且还保留有大量的化石,但在某一时期后,几乎绝迹,只有极少数种能生存下来,这些生物种就称为“活化石”。简单地讲,“活化石”是指任何生物其类似种只存在于化石中,而没有其他现存的近似种,这些种类曾经从主要的灭绝事件中存活下来,并保留过去原始的特性。或者说是指起源久远,在新生代第三纪或更早有广泛的分布,而目前大部分已经因为地质、气候的变化而灭绝,只存在很小的范围内,这些生物的形态和在化石中发现的基本相同,保留了其远古祖先的原始形状。且其近缘类群多已灭绝,因此比较孤立,进化缓慢的生物。
而按有些人的看法,活化石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他们认为广义的活化石包括凡在地质历史上所发生过的且至今仍生存着的生物,而狭义的活化石基本上就是指孑遗生物了,并且认为孑遗生物一定是活化石,细微的区别在于,凡属活化石的现生生物未出现灭绝的趋势,而孑遗则在现今已经出现了灭绝趋势,甚至有的已在灭绝的边缘上,如苏铁就可称为活化石,但不能讲是孑遗植物。按照一般的看法,有些生物在地质历史的较古老的时期,曾经非常发育、种类繁多、分布很广,到了第三纪或第四纪晚期以后,这些生物出现大范围的衰退,只有一种或极少几种孤独地生存于极有限的某个地区,并且有日趋灭绝之势,这类生物便是孑遗生物了,如大熊猫、银杏、红杉等。
判断是否为孑遗生物的最主要的根据应该是所发现的化石和现在活体为同一个种,也就是说和它处于同时代的同一类群的相似物种都已经绝灭了,唯有它存活下来,这样才可以称之为“孑遗”。由于同一类群的相似植物都绝灭了,其性状和现存的其它物种显然有极大的差别。以银杏为例,在多数教科书上常将其于苏铁同并列为纲一等级,这预示着两者性状差异极大,具体可从生殖器官的形态,叶子的形态等方面分析。
孑遗植物指的是现存的系统位置非常孤立,几乎在现存植物中找不到其他近缘物种,而在化石记录又显示其在地质历史时期中确实存在的这样一类植物。银杏之所以被称为孑遗植物就是如此。而苏铁则不同,世界上现存苏铁目中5个科,10属60种,因此还不能称其为孑遗植物。
几个例子:
裸子植物水杉,在中生代时广布欧亚与北美,至新生代逐渐南移,极为繁盛。但在冰期中全部灭绝,仅有1种尚存在中国湖北省西部和四川省万县极小区域。直至1948年,才由胡先骕和郑万钧正式命名为“水杉”。
白鳍豚(bái qi tún),在长江里大约生活了2500万年的白鳍豚,是中新世及上新世延存至今的古老孑遗生物。
总鳍鱼类,始见于泥盆纪,很长时间认为它在白垩纪末已绝灭,但1938年在非洲东南部海中,首次发现残存的总鳍鱼类矛尾鱼,是世界闻名的1种活化石。我国现在的裸子植物银杏、水松和哺乳动物大熊猫等,均被世界公认为珍贵的活化石。另一些在地史时期,曾广泛分布而长期生存至今的动物,如腕足类的海豆牙等,也是活化石,但它们不是孑遗生物。总之,孑遗生物一定是 “活化石”,但“活化石”不一定都是孑遗生物。
中华鲟
又称鳇鱼,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属于软骨硬鳞鱼类,身体长梭形,吻部犁状,吻端尖,略向上翘。口下位,成一横列,口的前方长有短须。眼细小,眼后头部两侧,各有一个新月形喷水孔,全身披有棱形骨板五行。
中华鲟有一亿多年的悠久历史,如此古老鱼类已经不多。从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进化的某些痕迹,所以被称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中华鲟是一种大型洄游性鱼类,最大的个体可以达到400-500公斤。平时,中华鲟栖息于北起朝鲜西海岸,南至我国东南沿海的沿海大陆架地带。在海洋里生活了9—18年后,性腺发育接近成熟时,便成群接队向长江洄游,到达长江上游四川宜宾一带和金沙江下段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