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央民族大学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0-2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中央民族大学校徽

【学校名称】学校中文全称为“中央民族大学”,英文名为“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简写为“MUC”。(2008年11月20日正式更改)(原名'The 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简写为'cun')

【民大校训】民大校训为“美美与共,知行合一”。“美美与共”一词出自该校已故名誉校长费孝通教授关于文化自觉的著名论述,意为不同民族间要相互尊重、欣赏和赞美对方文化;“知行合一”一词则源于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认识论命题,现今多用于表达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强调“知”与“行”的辩证统一。“美美与共,知行合一”的核心思想为“人与人和,知与行合”;校训较完整地体现了该校的办学宗旨、定位和特色,突出了该校的大学文化特质和治学理念。

【学校概况】中央民族大学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直属的综合性重点大学,是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最高学府,是全国唯一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民族高等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学校前身是1941年9月成立的延安民族学院。1951年6月,中央民族学院在北京正式成立,乌兰夫任首任院长。1993年11月,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现任党委书记为鄂义太教授,校长为陈理。

党和国家历届领导集体始终关心和重视中央民族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建校初至1966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14次接见学校师生代表。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3次接见师生代表。1993年学校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时,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为学校题写了新校名。2001年6月,学校50周年校庆之际,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同志到校视察,并代表中央政府提出了“把中央民族大学建成世界一流的民族大学”的奋斗目标。同年,胡锦涛、李岚清等国家领导人亲自审批了国家民委、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四部委联合上报的《关于进一步办好中央民族大学的请示》。2002年6月,国家民委、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重点共建中央民族大学的协议》。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学校1979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大学,1999年成为 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4年成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民族成分众多的师资队伍。建校之初,一批学界名流,如潘光旦、吴文藻、费孝通、翁独健、吴泽霖、冯家升、杨成志、林耀华、傅乐焕、于道泉、闻宥、马学良、王锺翰等到校任教。学校现有教职工总数为1,967人,其中专任教师1,003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48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8.6%;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25人,硕士学位30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3.1%。他们当中有王锺翰、戴庆厦、王尧、耿世民、张公瑾、牟钟鉴、胡振华、施正一、刘秉江、马跃、李魁正、杨圣敏、金炳镐、薛达元等著名学者,还有不断涌现的诸多中青年新秀,已渐成学界翘楚。学校目前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学科评议组、全国地方志领导小组、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中央新疆工作协调小组、上海合作组织中方教育咨询机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国家学科规划和评审机构成员18人,双聘院士2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国家教学名师2人、北京市教学名师6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3人,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6人,学校特聘教授2人,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教学带头人82人。他们具有良好的治学精神和学术风范,在教书育人和学术研究上成就卓著。

经过50多年的发展建设,学校围绕国家的民族团结与发展需要,秉承优良的办学传统,已发展成为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主体、民族类学科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重点大学。学校现有18个学院、3个系和1个预科部,有覆盖10个学科门类的55个本科专业、2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6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国家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9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国家“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1个国家民委-教育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学校的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等学科具有雄厚的实力和特色优势,不仅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而且具有较大的国际影响。民族史、宗教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生态学等学科也得到快速发展并具有广阔的前景。

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1,235人,硕士、博士研究生2,741人,少数民族预科生417人,本科生(含预科生)来自55个少数民族的学生占62%。建校50多年来,学校为国家输送了大批各民族毕业生,他们大多数已成为民族地区各条战线的骨干。其中有知名专家学者近千名,少数民族省部级领导干部近百名,地厅级领导干部近千名,县处级领导干部万余名,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国家的民族团结与发展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学校现占地面积为37.8万平方米,另规划新校区占地面积81万平方米。校园建筑面积55.7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20余万平方米,资产总值16.1亿元。拥有各类图书近214万册(含电子图书48万余册),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图书文献资料藏量居国内高校前列。学校出版社是全国民族学科教材和著作的出版基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和《民族教育研究》是面向国内外发行的全国核心期刊。民族博物馆藏有3万余件珍贵的民族文物,已经成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教学实践基地。学校有先进的校园网络系统,满足了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需要。

目前,全校师生员工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要求和民族团结与发展事业的需要,紧紧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创新能力两大主题,强化本科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实施质量立校、学术兴校和人才强校三大战略,全力推进学校的发展建设,为建成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奠定基础。

【学校沿革】中央民族大学坐落于北京高校林立的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南邻国家图书馆,科技信息集中,环境典雅幽美,人文氛围浓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一所培育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优秀和杰出人才的国家重点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有着优良传统和历史,其前身是1941年9月在延安建立的民族学院。延安民族学院以培养

少数民族干部和从事民族工作的汉族干部为主要任务,以毛泽东的题词“团结”为校风,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为中国各民族共同的解放事业输送了大批干部。

新中国成立不久,1949年12月毛泽东根据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国家建设、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共同纲领及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需要,做出了培养大批少数民族干部的指示。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在北京建立一所新型大学——中央民族学院,抽调了一批当年在延安民族学院工作过的同志进行建院筹备工作。同年11月,周恩来总理主持政务院第60次政务会议,批准了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提出的《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和《筹办中央民族学院试行方案》。前一方案提出在北京设立中央民族学院,并在中南、西南、西北设立中央民族学院分院各一处;后一方案则明确规定了中央民族学院的三项主要任务:一是为国内各少数民族实行区域自治以及发展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培养高级和中级的干部;二是研究中国少数民族问题以及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发扬并介绍各民族的优良历史文化;三是组织和领导关于少数民族文字方面的编辑和翻译工作。1951年6月11日,中央民族学院正式开学。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朱德、政务院副总理董必武在开学典礼上做了重要讲话。6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表示祝贺。

建校后,学校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0年6月至1951年底,为初创阶段。当时学校的校址暂设在城内国子监,有教职工280多人,军政干部班、藏语文班两个训练班的学员260多人。

第二阶段:1952年至1966年5月,学校开始正规化办学并逐步发展成为一所文科高等学校。1952年国家进行院、系调整时,把已建设数十年的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大学东语系的部分专业和北京大学的前身燕京大学的社会学系,调整到中央民族学院,中央民族学院由此形成了高起点的学科和专业优势,并云集了一批大师级的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语言学家、人类学家。他们当中有新中国成立之前著名的“南杨(杨成志)北吴(吴文藻)”,还有潘光旦、费孝通、付罗焕、杨堃、翁独健、林耀华、冯家升、于道泉、吴泽霖、马学良、王钟翰、张锡彤等国内外著名专家。校址也从国子监迁到了西郊白石桥附近。之后陆续建立了民语系、历史系、政治系、艺术系、汉语系、研究部、预科部等教学科研单位。中央民委参事室也并到中央民族学院。

第三阶段:1966年6月至1978年8月,“文革”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发展。

第四阶段:1978年9月至1993年10月,学校发展成为以文科专业为主体、以民族学科为特色,文、理、工、艺、管等专业兼备的综合性大学,1978年2月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大学。此后,学校陆续建立了物理、应用数学、生化、计算机科学技术等理工系科,从文科高等学校发展成为一所综合性大学。

第五阶段:1993年11月至今,学校朝着高水平研究型的发展目标迈进。经国家教委批准,1993年11月30日,中央民族学院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为学校题写了新校名。1999年确定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1年6月学校50周年校庆之际,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到校视察,并代表中央政府提出了“把中央民族大学建成世界一流民族大学”的奋斗目标。2002年6月,国家民委、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重点共建中央民族大学的协议》,将学校的发展又推上一个新的台阶。2004年成为“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历任领导】中央民族大学历任校长

姓名 任职时间

陈理 2009年至今

鄂义太 2005-2009年

荣仕星1999年12月 - 2005年1月

学校方位

哈经雄 1992 - 1999年

任世琦 1985 - 1992年

江 云 1982 - 1985年

宗 群

(代理院长) 1977 - 1982年

李 力

(革委会主任) 1971 - 1977年

刘 春1957 - 1966年

刘格平1954 - 1957年

乌兰夫 1950 - 1954年

中央民族大学历任党委书记

姓名 任职时间

王 彦1997年9月 - 2005年1月

哈经雄 1996 - 1997年

周兴健1991 - 1996年

罗炳正 1988 - 1991年

江 云1982 - 1988年

宗 群

(代理院长) 1977 - 1982年

李 力

(革委会主任) 1971 - 1977年

陈 林1963 - 1966年

苏克勤 1954 - 1963年

刘 春 1950 - 1954年

【学术名流】潘光旦(1899-1967),字仲昂

1899年生于江苏省宝山县罗店镇。

1913年至1922年在北京清华学校读书,1922年至1926年留学美国。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潘光旦遂调入中央民族学院,主要从事少数民族历史的研究。

潘光旦先生一生涉及广博,在性心理学、社会思想史、家庭制度、优生学、人才学、家谱学、民族历史、

校园地图

教育思想等众多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

吴文藻(1901-1985),中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

1923年赴美国留学,进入达特默斯学院社会学系,获学士学位后又进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社会学系,获博士学位。

1953年任民族学院教授、研究部国内少数民族情况教研室主任和历史系民族志教研室主任。

中央民族大学从1996年开始设立吴文藻文化人类学奖学金以奖励后进。

吴文藻先生是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和民族学本土化、中国化的最早提倡者和积极实践者。

费孝通

1910年11月出生于江苏吴江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1930年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学习,获学士学位。不久,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成为我国最早在本土获得社会人类学硕士的青年学者。1935年赴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留学,获博士学位。

1952年-1957年任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1957年-1982年任中央民族学院人类学教授,和吴文藻、谢冰心翻译海斯及穆恩的《世界史》和韦尔斯的《世界史纲》,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国家的民族事业和教育事业。

吴泽霖(1898-1990)中国社会学家、民族学家、人类学家。

1898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常熟。

1922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学堂,随即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密苏里大学主修社会学,1927年获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学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西南民族学院教授兼民族文物馆馆长,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兼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南开大学贵州大学兼职教授,中南民族学院教授等职。

冯家升,中国当代民族史学家。字伯平,汉族。山西省孝义市人。

1927年入燕京大学攻读历史,结业后为研究生,得硕士学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历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央民族学院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后兼该所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研究室副主任。

冯家升开创了中国对回鹘文和突厥文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受到重视和好评,冯家升对中国东北、西北史地及民族 史的研究作出了贡献。

杨成志,中国当代民族学家,汉族,广东海丰人。

1923-1927年就学于岭南大学,同时在其附中兼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成志到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工作,后任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兼文物室主任。他曾参加《中国少数民族分布简图》、《中国少数民族文字简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旧有政制概况》及《瑶族简史简志》的编写工作。

杨成志的论著在国外民族学、人类学界有一定影响。几十年来,他对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研究以及对人才的培养作出了贡献。

林耀华男,福建省古田县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教授、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中共党员。

1910年3月生。

1928-1935年就读于北京燕京大学社会学系,1932年获学士学位,1935年获硕士学位,1937年入美国哈佛大学攻读人类学1940年获哲学博士。

1941年回国任教,历任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主任民族学系主任,民族学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法学评议祖成员。

60余年来潜心教学工作,一丝不苟,诲人不倦,培养了一大批教学科研人员为中国民族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传记已被《美国世界名人录》等十多部国际名人传记收录。

傅乐焕(1913-1966),民族史学家,祖籍山东聊城。

1913年生于山东济南。

1932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1936年毕业,获学士学位。1947年得英国文化委员会资助,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留学,1950年获博士学位。

1952年调中央民族学院,先后在研究部、历史系工作,曾任历史系副主任、院工会副主席等职,兼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和学术委员。

长期从事北方民族史的研究与教学,尤重辽金史。与冯家升、陈述二人并称为“辽史三大家”。

于道泉(1901-1992),现代著名藏学家,我国现代藏学的奠基者之一。山东省临淄县人。汉族。

毕业于齐鲁大学,精研世界语。民国12年(1923)入北京大学,师从梵文学家纲和泰学习梵文和藏文,研究佛经。

1952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调入中央民族学院民语系任教。

闻宥即闻在宥(1901-1985),字在宥,号野鹤,江苏娄县(今属上海市松江县)泗泾镇人。

民国2年(1913年)小学毕业后,因家庭困难到上海申报馆工作,同时,先后在中学、私立震旦大学进修。后转入商务印书馆编辑部工作,并兼任私立持志等大学教员。

1955年起调中央民族学院任教授,直到逝世。是法国远东博古学院通讯院士,联邦德国德意志东方文学会会员,土耳其国际东方研究会会员。

在民族语文方面,字喃、彝文和羌语的研究,都是由他开创的。他对于一般所谓的印度支那语或汉藏语有独到见解,认为这个语族是可疑的,必须根据文献重新研究。

马学良(1913-1999),字蜀原。著名语言学家、民族语言文学家、民族教育家、中央民族大学民族语言文学学科奠基人、博士生导师、终身教授、中共党员。汉族。山东省荣成市人。

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和文科研究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北京大学东方语文系副教授、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文系教授和系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副所长。

他长期从事民族语言教学和研究,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调查研究做了许多开创性工作。他长期致力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教育工作,为发展民族语言、文学培养了大批人才。

王锺翰,清史、民族史与满学专家,汉族,中共党员。

1913年出生于湖南东安。

1934年长沙雅礼中学毕业,考入燕京大学历史系。1938年大学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1940年获研究院历史学部文学硕士学位。1946年赴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深造两年。

1952年调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与历史系,历任研究员、教授、系副主任、博士生导师、终身教授。

宋蜀华(1923-2004) 四川成都人。

1946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社会学系,获学士学位。同年考入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研究院,师从A.P.埃尔金攻读人类学专业,获硕士学位。

1952年起在中央民族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1981-1986年任副院长。1985年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988年当选为英国皇家人类学会荣誉会员。1993年受聘为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专家组成员。曾任中国民族学会会长、名誉会长。

多次应邀赴墨西哥、澳大利亚、日本、美国、韩国等国进行学术交流;多次深入偏远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田野工作,撰写调查报告数十万字;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培养出一批批民族学和民族史专业人才。

【科研概况】中央民族大学是党和国家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高级专门人才而创建的高等学校,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有56个民族师生的国家重点大学。进入21世纪以来,中央民族大学确立了建设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定位。在国家民委、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的大力指导和支持下,学校各族师生正抓住机遇、突出特色、强化服务,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一、学科建设和科研队伍

学校创立之初,中央政府即选调了一大批学界名流来校任教。根据中央政府的指示,当时,全国从事历史、语言、文化和社会学专业教学与研究的学者汇聚到中央民族学院。他们当中有潘光旦、吴文藻、杨成志、翦伯赞、翁独健、吴泽霖、冯家升、于道泉、王静如、闻宥、费孝通、林耀华、傅乐焕、马学良、王钟翰、陈振铎、陈述等一批著名学者,使学校成为国内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民族语言学、民族史学等领域学术权威的荟萃之地,确立了学校的民族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民族史学等民族类学科在全国学术界的领先地位。

经过50多年的建设发展,学校围绕国家的民族团结与发展需要,秉承优良的办学传统,已发展成为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主体、民族类学科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重点大学。学校现有18个学院、3个系和1个预科部,有覆盖10个学科门类的55个本科专业、2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6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国家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9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国家“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学校的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等学科具有雄厚的实力和特色优势,不仅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而且具有较大的国际影响。民族史、宗教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生态学等学科也得到快速发展并具有广阔的前景。

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民族成分众多的科研队伍。该队伍组建以来就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民族广泛,现有包括汉、蒙、维吾尔、藏、壮、回、满、苗、朝鲜等40多个民族的科研人才;二是结构合理,在年龄结构上既有硕果累累的老专家,又有大批的后起之秀——中青年学者;三是学科分布多样性,民族学科优势突出。学校现有(2007年)教职工1967人,其中专任教师1003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达到47.5%,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达到63.1%。学校目前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学科评议组、全国地方志领导小组、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中央新疆工作协调小组、上海合作组织中方教育咨询机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国家学科规划和评审机构成员18人,双聘院士2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国家教学名师2人、北京市教学名师6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3人,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6人,学校特聘教授3人,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教学带头人82人。他们具有良好的治学精神和学术风范,在教书育人和学术研究上成就卓著。除老一辈专家教授外,中青年教师刻苦钻研,迅速成长,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一些教师获得了富布赖特基金及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基金等,不少人被评为北京市青年骨干教师、青年学科带头人并进入国家百千人工程和北京市跨世纪社科百人工程。

学校科研团体活跃,学术氛围浓厚,现有各种研究机构50多个。这些研究所科研力量雄厚,学术梯队结构合理,集中了一批国内研究民族学与人类学、民族语言、民族历史、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的著名专家、教授。对于这些研究所,学校采取院系合一的方式予以重点扶持,在政策上给予倾斜,保证了学科研究队伍和研究成果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二、科研成果与科研特色

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始终遵循中央确定的办学宗旨和办学任务,充分发挥民族类学科的优势,不断优化办学结构、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经过几代人的扎实建设和不懈奋斗,逐渐积淀形成了内涵丰富、底蕴深厚的鲜明办学特色——致力于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和中国民族问题研究,为国家的民族团结和发展事业提供高水平服务。学校的这一办学特色凸显了中央民族大学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地位,成为学校创建一流、服务社会的巨大财富和独特优势。学校的科研工作也紧紧围绕这一特色展开。“十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和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52项,社会横向课题138项,自主科研立项625项,出版学术专著1,067余部,发表学术论文4,866篇,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55项。建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围绕国家和民族地区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确定了一批对凝练学科方向,提高学科水平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原创性研究项目,形成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一)科研引领民族理论创新和为国家民族问题决策咨询服务

中央民族大学作为延安民族学院的继承者,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倡导知行合一,追求明智笃行,把国家的民族问题与民族理论、少数民族发展与民族政策、边疆安全与稳定等重大问题作为科学研究和理论创新的主攻方向,创建了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学、民族理论与政策、民族经济等学科,并以其特有的研究成果和理论贡献,成为国家民族问题决策咨询的思想库。

早在建校初期,学校就承担和完成了建国初期的民族识别研究、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和文字改革与创制等国家交给的一系列重大任务。改革开放后,学校专家学者围绕新时期的民族问题和民族地区发展,在民族学基本理论、民族经济、民族宗教、民族政策等领域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创新成果。例如《中国民族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民族学通论》、《西藏历史地位辩》、《中国宗教通史》、《广义民族学》、《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通论》和关于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的建议,关于西沙南沙考古新发现等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处于我国民族和边疆问题研究的最前沿地位,分别获国家、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特等奖,对中央的宏观决策、民族问题的认识与处理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在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中,学校进一步强化国家民族问题决策的实证研究,紧紧围绕中国当代民族问题研究、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与边疆史地研究、中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与公共行政管理研究,开展了全方位、大规模、多学科的田野调查,在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问题、“东突”与恐怖主义问题、边疆跨境民族与边疆稳定问题、宗教与国家安全问题、少数民族地区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受到了中央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成为国家在新形势下确定发展战略、制定民族政策、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依据。学校有多名教授被聘为国家有关部委的咨询专家。戴庆厦教授主持的中国语言国情调查等项目,直接为国家制定少数民族语言政策、发布年度《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杨圣敏教授被聘为中央新疆工作协调小组咨询专家,他的研究报告被中央领导肯定为“对维护新疆稳定具有指导意义”,他还应邀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讲课;牟钟鉴教授被聘为中央统战部和国家宗教局咨询专家,他也应邀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讲课,他的《民族学与宗教学的分途与际遇》等论著,确立了民族宗教学这一新的学科方向;薛达元教授担任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中国首席科学家,他主持编制的《全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规划纲要》,推动了少数民族传统知识在环境领域的主流化;青年学者张咏博士作为上海合作组织中方教育咨询专家,应邀为教育部、外交部作《中亚的民族宗教与地缘政治》的报告,“为研究中亚地区国家教育合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二)科研关注和服务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关注和服务于民族地区的和谐发展,是学校肩负的重要使命,也是学校学者治学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后,为了适应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学校不断拓展学科方向与研究领域,在人才培养的同时,深入民族地区,重点围绕民族地区经济、生态环境、医药卫生、教育、社会公共管理与法制建设等五个方面,进行实证研究,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面,《民族经济学与民族地区的四个现代化》研究成果,奠定了我国民族地区经济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荣获国家民委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三农”问题的研究成果——《农民权利论》,提出了新形势下保证农民权利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变革原则;少数民族传统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及惠益分享政策的研究,提出了少数民族传统知识惠益分享机制,被国家环保总局、知识产权局采用;在青海省海北州建立的高原毒草研究基地,成功地研制出“灭狼毒”和“灭棘豆”两种灭杀毒草药物,获得了国家专利,大面积地改善了该地区草地群落生态结构,大大提高了天然草原生产能力,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对甘肃裕固族聚居区等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调查,建立了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评价模型;通过对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动植物基因研究,从大黄橐吾等植物中分离出15个世界上尚未见报道的新的活性化合物,尤其是对独龙族特有的独龙鸡生物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可初步确定发现了我国第101个鸡品种;对四川大凉山彝族聚居区野外生物资源的调查,提出了彝族社区生物保护及社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在民族医药和公共卫生方面,建成国家民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研究中心,承担了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多项省部级课题;在对少数民族传统医药进行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少数民族传统医学文化遗产数据库;在大、小凉山彝族地区建立了毒品与艾滋病研究基地,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提出利用本土资源开展毒品与艾滋病防治的模式,受到卫生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重视。

在民族地区教育方面,研究者深入考察和解析了凉山彝族社区50年来语言与教育的社会变迁过程,提出了破解少数民族在融入现代主流社会过程中既希望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又力图保存本民族传统语言文化的两难问题的对策与思路,其成果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组织开展了少数民族新创文字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状况及存在问题研究、少数民族地区乡土教材研究与乡土教材资料库建设、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与效益分析等重大项目研究,为民族地政府部门教育决策提供了依据。

在民族地区公共管理与法制建设方面,开展了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应急机制研究、少数民族地区公共安全研究、民族地区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研究、少数民族受教育权利保护研究和鄂伦春族文化权利保护等研究,取得了多项成果,有的被当地政府直接采纳,有的得到中央领导批示而成为国家决策的重要参考。

(三)科研致力于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

学校深入开展少数民族语言、历史、文化、艺术的发掘与研究,积极宣传弘扬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开展国际学术和文化交流,成为传承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阵地和窗口。

建校初期,时任北京市教育局局长、燕京大学代校长的著名元史专家翁独健教授担任学校历史系主任,汇聚了傅乐焕、王锺翰、胡德煌等一批著名历史学家,积极参加了大规模少数民族历史调查与研究,培养了一大批研究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优秀人才。王锺翰教授所著《中国民族史》,详细阐述了汉族的起源、形成及与各少数民族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过程,是一部跨越五千年的通史体中国民族史专著,开创了中国民族史研究的新境界,荣获北京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一等奖、第十届中国图书奖等多项大奖。

50多年来,学校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研究涉及55个少数民族、5大语系、80多种语言,成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领域研究语种最多、领域最广、专业覆盖面最大、高层次人才最集中的优势学科。突厥语言文化与历史研究、藏学研究、汉藏语研究、傣族语言文字和文献古籍研究、柯尔克孜语言文化与历史研究,都代表了相应领域的最高水平,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和历史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尤其是对南方各少数民族尚未深入调查过的20多种语言、方言进行了深入调查,进一步丰富了汉藏语理论的内容,并通过语言关系、濒危语言、跨境语言、双语等领域的研究,揭示出我国民族语言的接触、发展和演变的基本规律,丰富和发展了语言竞争与和谐理论。

学校在收集、整理、研究、创作、保护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方面,为传承弘扬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民族舞蹈、音乐、美术方面,坚持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紧密结合,推出了大批既反映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内涵与精华,又具有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艺术类专业师生共取得创作和研究成果9495项,在各类展演、比赛、评选中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158 项。例如,获得20世纪华人舞蹈经典作品金像奖的蒙古族男子群舞《奔腾》、第五届“荷花杯”舞蹈比赛编导金奖的《红河谷"序》,第十届“五个一工程”歌曲奖排名第一的《吉祥三宝》,被誉为中国壁画经典之作的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大型壁画《创造收获欢乐》、创世界单套发行枚数之最的建国50周年纪念邮票《五十六个民族大团结》等一批优秀作品在社会上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上引领了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的时代新风。

学校的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历史研究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在国家对外交往中发挥了重要窗口作用。目前学校与国外62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每年来学校访问、交流、学习的世界各国政界要员、学术名流、外交人士、青年学子和国际友人1,000多人次;学校的专家学者积极参加国际学术文化交流和项目合作,活跃在国际学术舞台上。这些交流与合作不仅提高了学校的学术水平,而且充分展示了我国民族团结与发展的成就和优秀的民族文化,直接促进了国家对外交流与合作。由学校各民族学生组成的代表团,多次出色地完成了随国家领导人出访、赴雅典迎接奥运会会旗、赴香港参加“庆回归十周年系列活动”等重大政治任务,向世人展示了当代中国各族青年良好的精神风貌。通过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文化交流的窗口,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

三、科研促进教学

学校始终坚持以科研促进教学,依托学科与科研优势,推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注重将科研成果带进课堂、融入教材,转化为教学内容;注重以社会实践、科研项目和创作等方式,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文科类专业以社会实践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研究能力,理工类专业以科研项目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艺术类专业以创作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水平,成效显著。2004年以来,在“985工程”建设中,依托3个创新基地,组建了13个跨学科的重大项目领域研究中心和相应的创新团队,近2000名专家学者、研究生和优秀本科生参加了“985工程”项目建设和大规模的田野调查,有效地推动了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为了促进科研和教学的紧密结合,建构学术创新与人才培养相统一的大平台,学校采取了积极的引导和鼓励措施。一是鼓励科研与教研相结合的项目立项研究。二是鼓励各学科和跨学科的创新团队开展教学研究,使之既是学术创新团队,又是教学创新团队。三是鼓励和组织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与创新活动,在创新实践中培养人才。四是学校各种科研设施包括实验室、资料室等尽可能地向本科生开放。五是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换为教学内容,将学术前沿理论用于教材建设。通过上述措施,较好地推动了教学与科研互动、理论与实践交融,为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拓宽了途径。三年来,全校确立教改研究项目47项,资助本科生研究训练项目97项;举办各种学术讲座674次,参加的学生10万余人次;本科生参与教师的各类课题研究和田野调查有150个队组、1100人次;学生撰写发表的论文和文章1211篇。

四、科研交流及服务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通过学术交流巩固和提高了科研工作的影响力,通过科研人才工程增强了社科研究发展的后劲,通过基地建设和条件改善提升了社科研究工作的水平。学校与美国波士顿大学、纽约州立大学、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法国巴黎第十三大学、里昂第三大学、韩国首尔大学、庆熙大学、蒙古国国立大学、乌兹别克斯坦国民大学等62所著名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并开展了实质性的交流。学校先后发起或参与、组织召开了首次全国(两岸三地)民族学、人类学教学科研机构负责人联席会议、清史/满族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民族学/人类学与中国经验论坛、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民族新学科发展理论研讨会、全国民族院校管理学科研讨会、第三届全国民族院校藏学暨藏语文教学研讨会、东亚文化交流与发展模式的探讨国际学术交流会、中国朝鲜族的人口问题及其对策国际学术讨论会、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阿诗玛》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大型学术会议,对促进相关学科领域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和科研工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2004年以来,学校共聘请外国专家学者196人,教师出国访学研修、进行学术交流365人次,举办国际学术会议17次,学生通过项目出国留学71人、出国交流369人次,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

为了活跃学术氛围,促进科研工作,科研处与相关院系合作举办“民大学术论坛”,2004年至今已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到校举办高水平学术讲座579场次。学校还注意抓紧科学普及的工作,一批专家、教授长期以来,坚持利用假期带领本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深入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深入调研,从事科普教育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以张英、李华明为代表的“中央民族大学暑期三下乡红河博士团队”,在2004年首都高校社会实践工作中表现突出、成绩显著,被评为“2004年度首都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受到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等多家单位的联合表彰。

作为科研工作服务管理职能部门,科研处致力于为学校和教师科研服务。其职责范围包括:负责把握中央民族大学学科的学术发展方向,推动全校学科建设与改革;推进科研机构和研究基地的建设与发展;组织、争取、协调与管理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包括交叉的综合性研究项目;选拔、培养和引进科研人才;组织申报各级各类优秀科研成果奖励;统计全校科研成果;推进全校科学研究工作同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负责管理学校与科学研究工作其它相关业务。科研处现有7名工作人员,其中教授、博士生导师2人,副教授2人,博士4人,多人次曾前往美国、英国、韩国等国家学习和交流。科研处内部设有成果管理科和项目管理科两个科室。成果管理科的职责是:负责组织学校的科研成果参加校内外的评审、报奖、奖励工作;审核教学、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量;做好科研成果的整理及资料工作;建立成果库和博士生导师专家资料库;编印《中央民族大学科研成果目录》、《科学研究动态》等。项目管理科的职责是:负责各种科研基金、项目、科研机构管理;年度社科、科技统计;学术委员会日常事务;科研成果转化;科研经费管理和中期跟踪管理及后期结项归档工作;负责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管理系统”的管理和使用等。

【历史回顾】中央民族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培育少数民族和民族工作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堪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缩影,是展示党的民族政策和国家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窗口。校园坐落于北京高校林立的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南邻国家图书馆,环境典雅幽美,人文氛围浓郁,科技信息集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学校前身是1941年10月成立的延安民族学院。1951年6月,中央民族学院在北京正式成立。1993年11月学校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学校现任校长为鄂义太教授。

中国三代领导集体都十分关心和重视中央民族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建校初期至1966年5月,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先后14次接见学校师生代表;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3次接见师生代表;1993年学校更名时,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为学校题写了新校名。2001年6月学校50周年校庆之际,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到校视察,并代表中央政府提出了“把中央民族大学建成世界一流民族大学”的奋斗目标。2002年6月,国家民委、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重点共建中央民族大学的协议》,将学校的发展又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院系设置】学校目前设置有以下院、系(部):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蒙古语言文学系、朝鲜语言文学系、维吾尔语言文学系、哈萨克语言文学系) 藏学研究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法学院、马列主义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教育学院、外国语学院、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美术学院、 舞蹈学院、 音乐学院、体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预科教育学院

【社团组织】学生社团能够培养大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是一所大学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标志。

民大学生社团有着几乎与学校一样悠久的历史。一直以来,学生社团是民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窗口,在学生中有很大影响。

目前各类社团共有近3000名成员,占民大学生总数的近30%,社团成员逐年增加,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在校内营造出了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围。

民大学生社团具有类型多样、特色鲜明、成员广泛、影响力大等特点。主要包括:

一、理论类

民大有青年民族理论学会、学风社、关注西部民族教育协会、星火社、文化促进交流协会等多家理论社团。在引导民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起到了先锋作用。他们大都创办了独具特色的论坛、思想角,部分社团还创办了自己的刊物、网站。

二、文学艺术类

文学艺术类社团在社团中是最引人注目的一类,此类社团以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为目的,经常举行各类娱乐性活动,因此也最受同学们欢迎。代表性的社团有“同尘文学联盟(包括朱贝骨诗社、紫竹诗社、北辰文学社、鲁迅文学社,其中朱贝骨诗社入选“首届全国大学生人文原创写作大赛暨百强文学社团评选活动全国大学生百强文学社团”)、一个”漫画社、“几点”音乐社、“风暴”话剧社、放大影站、书法协会、唱游社等。其中“一个”漫画社、风暴话剧社在北京市各个高校间也具有良好的声望。

三、实践类

此类社团的活动范围并不局限于大学校园。他们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或者假期到北京郊区或者全国各地进行实地考查,因此在增长同学的社会实践能力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代表性的社团有关注“三农”政策学习研究会、西部实践社、西部协会、前途社、未来企业家协会、民俗学社等。

四、公益类

在民大有一批热心于公益事业的年轻大学生,以他们为主体形成了民族大学的各种公益类社团。绿色希望协会、爱心社、爱知社就是这类社团的优秀代表。2003年绿色协会应国家环保总局之邀参加了“绿色中国”首届论坛,在第一、第二届环保辩论赛中分别获得冠亚军的好成绩。此外还相继举办了“北京市高校环境论坛”等活动,都为民大社团活动赢得了巨大的荣誉。

五、体育类

体育类社团同样也是民大社团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现有篮球协会、乒乓球协会、武术协会、排球协会、“棋魂”社等10家体育类社团。体育类社团的活跃,能够从思想和实践上推广体育运动的意识,并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创造良好的氛围。六、校园刊物类

以《CUN人物》为代表,中央民族大学的校园学生刊物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CUN人物》杂志在北京高校中有很大的知名度及一定影响力。2008年10月举办的学生刊物交流会,使得中央民族大学学生刊物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此外,中央民族大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2007年6月8日,中央民族大学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该校在《2007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2007中国大学社会科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三十三,在2007中国大学满意度排行榜(学校品牌满意度榜)名列第一。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23年上半年GDP全球前十五强
 百态   2023-10-24
美众议院议长启动对拜登的弹劾调查
 百态   2023-09-13
上海、济南、武汉等多地出现不明坠落物
 探索   2023-09-06
印度或要将国名改为“巴拉特”
 百态   2023-09-06
男子为女友送行,买票不登机被捕
 百态   2023-08-20
手机地震预警功能怎么开?
 干货   2023-08-06
女子4年卖2套房花700多万做美容:不但没变美脸,面部还出现变形
 百态   2023-08-04
住户一楼被水淹 还冲来8头猪
 百态   2023-07-31
女子体内爬出大量瓜子状活虫
 百态   2023-07-25
地球连续35年收到神秘规律性信号,网友:不要回答!
 探索   2023-07-21
全球镓价格本周大涨27%
 探索   2023-07-09
钱都流向了那些不缺钱的人,苦都留给了能吃苦的人
 探索   2023-07-02
倩女手游刀客魅者强控制(强混乱强眩晕强睡眠)和对应控制抗性的关系
 百态   2020-08-20
美国5月9日最新疫情:美国确诊人数突破131万
 百态   2020-05-09
荷兰政府宣布将集体辞职
 干货   2020-04-30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逍遥观:鹏程万里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神机营:射石饮羽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昆仑山:拔刀相助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天工阁:鬼斧神工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丝路古道:单枪匹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与虎谋皮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李代桃僵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指鹿为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小鸟依人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千金买邻
 干货   2019-11-12
 
推荐阅读
 
 
 
>>返回首頁<<
 
靜靜地坐在廢墟上,四周的荒凉一望無際,忽然覺得,淒涼也很美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