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铁炉乡

铁炉乡地处零河畔,位于临潼东25公里处,是临潼区、蓝田县、渭南市临渭区汇接之地,广播电视、通讯、电力设施齐全,交通方便。辖10个行政村,72个村民小组,16076人。土地面积21.3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722亩。
铁炉乡历史源远流长,早在6000-7000年前,这里就有了人类生活的足迹,铁炉乡邓家庄遗址出土了众多的仰绍文明时期的文物,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铁炉人民艰苦创业,革故鼎新,经济社会发展日异月新,土门河水利工程顺利完工,实现了大面积良田的无电力灌溉,保证了粮食生产和居民用水,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基本现实了小康水平。以种植、水果、渔业和畜牧业为主的农业产业呈强劲发展势头,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人均收入不断翻番。
2002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4521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079.12万元,工业产值2450万元,林、牧、渔等其他产值991.80万元;乡镇企业产值8633万元,粮食总产5819吨,财政收入53万元。
近年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斐然。全乡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3200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9.5%,湿地面积达到27平方公里,常年空气质量和居住环境世界一流。
铁炉乡属山地重丘地貌,山环水绕,依山傍水,奇山异石,峻山飞瀑,浓缩险、奇、幽、秀、峻为一体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积淀厚重,古迹庙宇、人文历史同现代思潮碰撞出历史和现代的美,禀赋了天成的旅游资源,真是小家碧玉藏深闺,有待识士。
2、湖北省鹤峰县铁炉乡一、自然概况及面积
铁炉乡位于鄂西东南边陲,地处武陵山脉,与著名的武陵源风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和索溪峪,天子山奇峰相依,山水相连,东邻湖南石门,南毗湖南慈利,西接湖南桑植,北靠本县走马。该乡水陆交通方便,距湖南桑植县城96公里,张家界火车站132公里,离县城126公里,如果走水路,到慈利江垭大坝只有60公里。该乡境内山大人稀,河谷低平,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江口是全县最低的地方,海拔只有195米,最高处(万寺坪)只有1250米,平均气温17.5℃,年平均降雨量1500毫米,全乡国土面积为34.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达13680.5亩,人均占有耕地近一亩。2004年人平纯收入达1596元。
二、行政区域及人口
铁炉乡有铁炉、碉堡、泉峪、七里、鱼山、唐家渡、江口、千户、马家、细杉、犀牛坪、三望12个行政村,100个村民小组,4406户,14669口人(其中:农业户口3981户,13949人),在全乡总人口中有土家族、白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兄弟在这里繁衍生息,和睦互处。其中,白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2.7以上。
三、经济发展现状
该乡由于海拔低、气温暖、雨量足、土地肥,适宜水果、楠竹、茶叶等多种经济作物的生长。2004年,乡党委、政府提出了“狠抓特色产业,兴建‘三万工程’(万亩水果、万亩楠竹、万亩茶叶),为建设小康铁炉打基础”的发展思路。全乡上下以“农民增收、富民强乡”为目标,调优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已经初见成效。目前,该乡建有万亩水果基地、万亩楠竹基地、万亩茶叶基地、千亩药材基地和千亩优质大米基地,已基本形成规模,成为铁炉乡的特色产业“亮点”。
3、四川省德昌县铁炉乡位于四川德昌县西北部,东靠烂黄箐梁子与前山乡交界,南与马安乡接壤,西临砻江现源盐为邻,北接西昌荞地乡,乡政府驻付家坪,距县城45公里。辖区面积117平方公里,以乡境有铁炉岗得名。辖大沟、中梁、菠萝、铁岗、烂坝、春光6村47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5656人。彝汉杂居区。
该乡地势东高西低,烂黄箐东南海拔3012米,扬铁河沟海拔1190米,除雅砻江狭谷气候较高外,大部分地区气温较低,易积霜。森林覆盖率为57.37%。有农用沟堰12条,85公里。农业主产玉米、洋芋、荞麦和少量水稻,土产花椒、木耳、香菇,年产松脂5万公斤左右。草场较多,牧业兴旺。现有公路到达雅砻江边。
近年来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烤烟种植,是德昌县的第一烤烟种植大乡。
4、四川省犍为县铁炉乡区位概况
铁炉乡位于犍为县城东南37公里,与沐川县炭库乡接壤,面积35平方公里,

地貌多为丘陵,沐溪河流经乡内文池、高峰、兴隆、安南四个村进入岷江。东与新民镇相连,南与沐川县炭库乡为邻,西与榨鼓乡连界,北与孝姑镇接壤。该乡以农业为主,截止2004年底有小二型水库1个,山塘42口,石河堰11道,耕地面积为9292亩。
辖8个行政村69个村民小组,1个社区。全乡人口3015户,9538人。耕地面积9992亩。有12个党支部、249名党员。2006年社会总产值达275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48元。[1]
自然条件
该乡属于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为17.5℃,无霜期长达333天,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141.3毫米,光照充足,年平均日照957.9小时。县境内地形地貌多样,坝、丘、山皆具,以丘陵为主。地势东北、西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1047米,最低海拔308米。[1]
行政区划
铁炉乡下辖村:
兴隆村
文池村
高峰村
安南村
农宁村
朝阳村
桂花村
宏农村
基础建设
截止2006年底 该乡至县城道路已全部硬化,宏农、桂花2个村村道路将于今年内完成硬化,其余6个村村道硬化工程计划在3-5年内逐步完成,该乡69个村民小组仅3个组未通公路,拟在2年内全面修通,各组道公路基本能保持晴雨通车。新建了乡卫生院、乡客运站和4个村支部活动室。大力开展囤水田整修和“红层找水”工程。全面落实各项惠民政策,确保了农村和城镇低保、退耕还林补贴以及粮食直补等各项惠民资金足额按时发放。
农业发展
该乡属纯农业乡,2005年乡镇府突出抓好“林、竹、姜、畜”四大特色农业和劳务输出支柱产业。
截止2006年底该乡在原有5000亩林竹的基础上,实施退耕还林2340亩,与川南林业局合作造林6769亩,嘉阳集团在该乡文池村、高峰村建工业林基地3000亩,该乡林竹总面积已超过3万亩,其中已投产林竹面积在1万亩以上,年收入超过万元的农户达60户以上。黄白姜是铁炉乡传统种植产业,该乡黄白姜种植面积达7000余亩,产值超过400万元。该乡常年在外务工人员近2500人,创收近2000万元。畜牧业也是铁炉乡的一项传统产业,该乡每年出栏生猪均在7000头以上,小家禽20多万只,有畜禽养殖专重户10余户。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红薯。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乡大力发展“林、竹、姜”三大支柱产业,尤其以黄白姜特产农业为龙头,白姜种植2000亩,黄姜种植6000亩,还盛产佛手、黄柏等中药材,畜敬业蓬勃发展。
截止2006年底全乡国民生产总值达2320万元,农业总产值204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649元,粮食产量达4600吨,财政收入107万元,计划生育率达95%,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社会更加稳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出了壁实的步伐。[1]
旅游资源
该乡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铁炉古镇凉厅街已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天洞题刻已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境内的“朝阳春晓、枇杷印月、古洞观瀑、鲨鱼鼓浪、渔村唱晚、高峰耸翠、凉亭幽谷、圣岭莲花”(铁炉八景)极具开发价值。
人口数据
2002年底铁炉乡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8241
男
4313
女
3928
家庭户户数
2746
家庭户总人口(总)
8241
家庭户男
4313
家庭户女
3928
0-14岁(总)
2073
0-14岁男
1065
0-14岁女
1008
15-64岁(总)
5439
15-64岁男
2873
15-64岁女
2566
65岁及以上(总)
729
65岁及以上男
375
65岁及以上女
354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7934
[3]
5、安徽省东至县铁炉乡铁炉乡也是皖赣交界的一个边沿乡,东与龙泉镇相连,南与江西波阳县石门街接壤,西邻江西省彭泽县杨梓乡,北依青山乡。乡政府因驻铁炉港而得名。相传古时此地是通鄱阳湖的港口港岸有几炉铁匠铺,所以得名。2007年2月1日,已将铁炉乡整建制并入龙泉镇。调整后的龙泉镇辖15个村(居)委会,面积187平方千米,人口27097人。镇政府驻龙泉湾。
铁炉乡,1949年为铁炉村、英林村,1953年为铁炉、林平乡,1956年铁炉、林平合并为铁炉乡,1958年并入青山公社,1960年河溪、青山、昭潭三个公社合并,成立昭潭公社,1961年昭潭公社改为昭潭区,始建铁炉公社,1969年铁炉再次并入青山公社,1972年从青山划出,复建铁炉公社,1982年改为铁炉乡至今。
铁炉乡属低山岳陵区,境内山势不高,均为南北走向,杨梅尖、杨家岭、黄中岭三条主要山脉把乡的北部五个村分隔成大片坂地,铁炉河、林平河从此向南流入江西省鄱阳湖,乡的南部是个小平原,这里以农业生产为主,粮食作物生产水稻,近年来林业和多种经济发展很快,新增了棉花、烟叶生产。
从县城到铁炉,相距74公里,每日有客车来回往返,而今交通方便,城镇建设和各项事业都有很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