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饷加派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1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三饷加派”指的是明末为了增加朝廷财政收入,在正常的税赋之外增加的辽饷、剿饷和练饷。合成“三饷”。

“辽饷”始征于明神宗显皇帝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明廷因“辽事”紧急,加派“辽饷”,亩加银三厘五毫,第二年再加三厘五毫,第三年又加二厘,前后三加,即每亩加征银九厘,每年“辽饷”银五百二十万两。思宗烈皇帝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又强征“辽饷”,亩加征银三厘。

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明廷又加征“练饷”,每年征银七百三十余万两。

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明廷为镇压农民起义,开征“剿饷”,每年加派银三百三十余万两。

“辽饷”、“剿饷”、“练饷”,合称“三饷”,三项征银高达二千万两,超过正赋数倍。广大农民倾家荡产,饥寒交迫。自万历以来,全国各地小规模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并最终星火燎原。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