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意解释【词语】:怨女
【注音】:yuàn nǚ/rǔ
【释义】:1.指已到婚龄而无合适配偶的女子。
【词组】:痴男怨女; 旷夫怨女;旷男怨女等
怨 女

怨女控(怨女情结),指的是男性(少有指女性)对怨女有着深厚兴趣的一种性向,或是指有着这种性向的人。怨女控与LOLI控、正太控、御姐控、大叔控、制服控等皆隶属于次文化的范畴。
在现今的怨女情结中,”怨女“已不在是已到婚龄而无合适配偶的半老徐娘,而往往是年轻丽质的花季少女。此时,”怨女“中的”怨“,已是仅仅作为一个性向元素存在,可以简单的理解成怨怅、伤愁,然而更是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气质凝华的表现。怨女所经之处,无不充溢着典雅高贵的气质,流淌着学识修养的深度底蕴,有无意中冻结周遭闲聊的话语,截断所有路人的目光,却不予理会的淡淡孤芳。
在通俗的世界里,以日本动漫作品和国语小说为主,怨女的元素大体可以总结几点如下: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绝不轻易言笑而略带凄惘的花容。不是不笑,而是不屑予你笑。在日本动漫作品中,往往怨女的不笑取决于性格定义的取向。比如没有情感的克隆体、人造人,多因天生环境造就着无形的冷漠,这些怨女往往有着高人一等的本领,可以在一脸冷峻的魅影中取夺敌人项上头颅。她们的”怨“,绝对不是无由来的矫揉。或是无法抑止的惨痛回忆,或是只身孤影的轻轻喘息,或是不满世事的情感舒展,或是看透红尘、文华绝顶无人理解的红颜寂寞。
注意,再重申一遍,说怨女不会笑是完全错误的定义,而是没有让她笑的理由。如果有能够让她颜笑的逆天理由,你完全可以看见千金万黛在你无法自拔得震撼中华丽的绽放。虽然,昙花一现的绮丽,也往往是香消玉殒的凄厉。纵然如此,英雄角色往往还是不惜一切、赴汤蹈火地去争拔那有缘赏见孔雀首屏的最高头筹。(这里不得不提及的是,很多人把绫波丽定义为怨女中的突出代表。诚然,千金一哂的女神定位、克隆人的惨淡背景的确是怨女元素的表现,但是由于缺少常人的内里,妨碍了愁情的输出。太过神话的女性描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控的感官联络。反倒是一些动漫里的女配角,把”怨“字发挥的淋漓尽致,也使他们拥有着强大的人气。)
第二,内敛的气质。可以说这一点是判断怨女与否的很大元素。不是每个女子皱着眉头都可以被称作怨女,也不是每个女子穿着淡黑色的哥特式礼服都可以缔造出一身高雅不可玷染的结界。正与基本定义的萝莉的天真可爱和熟女的妖艳妩媚格格不入,怨是一种长期积累的在周围萦绕的气,不是每个性格每种背景环境都能够塑造出的,也不是每种底蕴的看官所能够读得出,毋庸特意强求,东施效颦对此作解再好不过。这种无形但有迹的气,是长期性格积累的结晶。从不耳濡俗女的喋喋不休,更不目染凡女的矫情造作。数年不苟言笑对常人而言确实难以企及,也正因此怨女才弥足珍贵。漫卷书香的内养之气,加上孤芳不群的绝丽之质,才是怨女真真正正迷人的魅力所在。
第三,其它元素。这点可以很笼统的揭过,因为相对于以上两点,其余的元素可以说是无足轻重。何况大多元素的喜好判定因人而异。比如上文说过的黑色哥特式女礼服,低压的声音都可以作为怨女的萌点存在。这里其实要说的是,有人会把自己所崇拜的怨女爱捧如仙,就会有些人喜欢把自己的所爱破坏来看。叹为观止的是,有些含H元素动漫所塑造的怨女形象还异常出色。譬如很有特色的岳画杀。不得不佩服设计者把怨女的H定义都对应的很到位:能在整个过程咬紧下唇不轻易吱声的骨子里的高贵幽怨,依然清澈的决绝眼眸,事前事后毫无赘余动作与表情的褪衣着衣,甚至微颦的睡相都刻画得细腻如斯。然而有些设计者却宁在番外篇里拿破坏怨女的形象来做卖点, 如高部绘里,不同于上,这是真·怨女控们永远所无法接受的。
幽怨的眼神,孤独的体温,冷艳的气质,落英的萧索。她已然从你身边掠过,而你依然迷失在那颦蹙叆叇的眉间。男儿膝下有千金,而千金只为伊一笑。刀山火海,缘仅一面,我的怨女你在等我了吗。
同名电影
【基本信息】

电影片名
怨女
英文片名
RougeoftheNorth
影片类型
剧情
片长
USA:106 min / Taiwan:106 min
国家/地区
中国台湾
对白语言
汉语普通话
色彩
彩色
混音
单声道
摄制格式
35 mm
洗印格式
35 mm
制作公司
中央电影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Central Motion Pictures Corporation [台湾]
发行公司
Greycat Films [美国] ..... (1991) (USA) (subtitled)
年份
1988年
【演职员表】导演 Director
但汉章 Fred Tan
编剧 Writer
张爱玲Ailing Zhang .....novel
但汉章 Fred Tan
演员 Actor
夏文汐Pat Ha
高捷Jack Kao
张盈真 Ying-Chan Chang
【剧情介绍】故事发生在清朝末年,麻油铺老板的妹妹银娣钟情于对面药店的伙计小刘,但在当时那个年代,婚姻是由长辈来决定的。银娣没有父母,她的终身大事自然由兄嫂来张罗。尽管外婆看重小刘的人品,相信银娣和小刘结婚后生活会很安稳,但兄嫂却为她选择了当地乡绅姚家二公子。虽然银娣很希望和小刘一起生活,但考虑到姚家的实力,最终还是同意了这门亲事。
然而在新婚当天,银娣才发现自己要嫁给的这个男人患有软骨病,同时伴有哮喘和眼疾,生活几乎无法自理。兄嫂对此事也颇感内疚,但木已成舟,只得劝慰银娣好好伺候丈夫孝敬公婆。
银娣瞬间从乡野村姑转变为姚家二少奶奶,无论是衣着、环境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很珍惜这个“脱离苦海”的机会,尽管婆婆和妯娌都对自己不太友好,但她还是尽量避免和别人发生冲突,做好分内的事情。
姚家三少爷(听歌)风流成性,他一直垂涎于银娣的美貌,经常与银娣调情。对于银娣来说,每天对着连下床都困难的丈夫,自然心情苦闷。有三少爷时常解解忧愁也不失为一件快乐的事情。尽管三少奶奶早已发现了三少爷和银娣之间不可告人的秘密,却始终是敢怒不敢言。
几年后银娣为姚家生下了一个男孩,取名玉熹,婆婆转变了对银娣的态度,这使银娣在姚家有机会挺直了腰板。孩子过满月时,按照习俗娘家要送满月礼,但银娣的兄嫂却无法像姚家那样出手阔绰,于是伸手向银娣借钱。对于早年将自己嫁入姚家一事银娣始终耿耿于怀,这一次更是和自己的亲哥哥(听歌)吵得不可开交,大家不欢而散。
二少爷因病重去世,很快婆婆也撒手人寰。正值兵荒马乱的年代,姚家上下吵着要分家。银娣和儿子玉熹被分得部分家产一处房产,她对这样的分配结果很是不满,于是带着孩子忿忿而去。
这一年的春节三少爷到家中探访,本以为他来此的目的是想和自己再续旧情,但银娣没想到三少爷竟然演了一场戏只为向自己借钱。银娣将三少爷赶出家门,三少爷为此十分恼怒,从此不再登门,却在暗地里带着玉熹花天酒地,只为了报复银娣。
银娣决定给儿子娶个媳妇,以此收收他的心。经过媒人介绍,银娣为儿子挑选了一家大户人家的女儿寿芝。但在掀开盖头的一刻,银娣和玉熹才看到寿芝的真实面容比照片差了很多。银娣仿佛体会到自己出嫁时的沮丧和懊恼,于是经常对寿芝冷言冷语甚至破口大骂。婚后不久寿芝便患上了痨病,银娣更是找到了为儿子娶二房的借口,于是把贴身丫鬟冬梅嫁给了玉熹。
经不住丈夫的冷漠和婆婆的虐待,寿芝终于含恨而亡。冬梅为玉熹生下了一儿一女,银娣很是开心。但连年的战乱不知让这个家还能再支撑多久,银娣和玉熹每日也只能靠鸦片来消磨时间麻痹自己,等待命运的安排。
【影片评价】影片改编自张爱玲的小说,描述的是清末上海的宅门戏,以女性的视角陈述旧时期在封建家族中的女性故事,刻画出了在挫折、羞辱中求生的银娣这个典型的形象,并通过她的大半生生涯以及她所经历的遭遇,对旧时妇女的悲情生活给予同情。影片叙事委婉,不烈不躁,有着浓郁的文艺韵味。出演本片女主人公的演员是香港著名文艺片女星夏文汐,同时影片的出品方也是与香港制作公司联合挂名。
同名小说作品简介:
张爱玲这部作品被誉为“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麻油西施”银娣嫁了个软骨病的富家子,忍受着妯娌的冷嘲热讽,哥嫂的阿谀奉承,等到丈夫死了儿子大了,她终于拿起“主宰”这把剑,却日复一日地麻木和肆意着。女主人公的变态心理,被张爱玲描绘得入木三分,苍凉无比。
作者:张爱玲(1920年9月——1995年9月)
内容简介:
PART 1
上回那件事,都是她嫂嫂捣的鬼。是她嫂嫂认识的一个吴家婶婶来做媒,说给一个做官人家做姨太太。说得好听,明知他们柴家的女儿不肯给人做小,不过这家的少爷是个瞎子,没法子配亲,所以娶这姨太太就跟太太一样。银娣又哭又闹,哭她的爹娘,闹着要寻死,这才不提了。这吴家婶婶是女佣出身,常到老东家与他们那些亲戚人家走动,卖翠花,卖镶边,带着做媒,接生,向女佣们推销花会。她跟炳发老婆是邀会认识的。有一次替柴家兜来一票生意,有个太太替生病的孩子许愿,许下一个月二十斤灯油,炳发至今还每个月挑油送到庙里去。
PART 2
她哥哥的难处不用说她也知道,她就是不懂,听他们说姚家怎样了不起,讲起来外面谁不知道,难道姚家少奶奶的娘家会借不到钱?她哥哥虽然是老实人,到底在上海土生土长的,这些年也混过来了。这回想必是夫妻商量好了,看准了她非要这笔礼不行,要她自己拿出来。
PART 3
她不由得想起从前拿油灯烧一个男人的手,忽然从前的事都回来了,蓬蓬蓬的打门声,她站在排门背后,心跳得比打门的声音还更响,油灯热烘烘薰着睑,额上前刘海热烘烘罩下来,浑身微微刺痛的汗珠,在黑暗中戳出一个个小孔,划出个苗条的轮廓。她引以自慰的一切突然都没有了,根本没有这些事,她这辈子还没经过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