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灵璧石灵璧石产于灵璧县[1]及相同地质年代的周边地区。
灵璧石的是远古地层中的碳酸盐岩,形成已七亿多年。灵璧石有几十个品种,其中经磬石最佳,磬石主要产在灵璧县的磬石山。
灵璧石的特点是具备“声、形、质、色、纹、意”六美。“声”是灵璧石的产要特点,它“声如青铜,余音悠长”。早在三千年前人们就用磬石制成“编磬”,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对外播出的“东方红”就是用编磬演奏的。灵璧石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唐代就有赏石的民族记载。宋明两代赏石文化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云林石谱》、《素园石谱》、《灵璧张氏园亭记》、《灵璧石考》等一大批赏石文献,形成了东方爱石文化,并传播到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各国。
八十年代以后,在我国掀起了赏石热,灵璧人也加入了采石、藏石的行列。九九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在昆明举办,在大会举办的奇石展评中灵璧石获奖21块,位居世世界100多个国家之首,灵璧石真正成为“天下第一石”,为此奠定了灵璧石在国际观赏石中的地位,成为世界收藏家的首选。
灵璧石的形成灵璧县境内在晚元古代震旦纪期间(距今约8---4.4亿年),经过吕梁构造运动,海水漫及境内,使灵璧成为一片浅海的海滨。这个时期,原先藻类植物大量繁殖生长,形成礁体,在海相沉积作用下,发育成今各类石矿体。在震旦系构造上沉积并形成了震旦系----奥陶系的碳酸盐岩石。
进入古代(距今约4---2.3亿年),经过加里东构造运动,地壳抬升为陆地。后经过华力西构造运动,又下沉为浅海泻湖。直至中生代(距今约2亿年),经印支构造运动后,这一带才隆起为陆地,海水从此销声匿迹。同时,在印支结构运动期间,境内地层发生了褶皱和断裂。在侏罗纪晚期至白垩纪,又发生了燕山构造运动,伴有火山岩喷发活动,出现了岩浆岩地质。
进入新生代(距今1.2万千年),在石灰岩溶蚀地区沉积了第三纪地层。近100万年,形成了第四纪冲击平原地层。上述地层多数隐伏于第四系之下,少数零星出露在低山丘陵的剥蚀残丘处。经过复杂漫长的地理变化,形成了特殊地质和造型的灵璧石。
“天下第一石”灵璧石,曾被清朝乾隆皇帝御封为“天下第一石”。“灵璧一石天下奇,声如青铜色碧玉”是宋朝诗人方岩对灵璧石的赞美。产于安徽省灵璧县境内的灵璧石,其妙造天成的诱人魅力在于它集声、形、质、色、纹诸美于一体,有着无比丰富的美学内涵和极高的观赏收藏价值。
灵璧石种类灵璧石大体可分为6大类:
(一) 磬石类 有墨玉磬石、灰玉磬石、三花磬石等。此类石种也统称八音石。
(二) 龙鳞石类(又称碗螺石),有红碗螺、灰碗螺、黄碗螺等。此石种的原始石身均有凹凸形鳞状,直观感觉强。
(三) 五彩灵璧石类 该石色彩缤纷灿烂,黄、绛、褐、红、青色花纹调嵌,纹理特别,曲折有致,如山川、河流、清泉、小溪、日出、朝霞。
(四) 花山青霜玉类 石质较硬,7度以上,手感润滑,天然光洁。以红黑两色组成,深嵌体中,形美以山丘象形居多,独成一体。
(五) 绣花石类 此石多位圆、椭圆状。黑灰底色展现出化合物、植物、山川、清溪。沙丘、脸谱、文字等,古相典雅,栩栩如生。
(六)白灵璧石类 有红白灵璧石、黄白灵璧石、灰白灵璧石、五彩白灵璧石、褐白灵璧石数种,各底色呈现斑斑点点的白玉,质地坚硬
。
灵璧石的独特之美1 独特的坚贞美 石的坚贞石我国崇石和玩石的精神境界,也是我国石玩的精髓。灵璧石之坚更优于它石,这是灵璧石最具有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
2 独特的造型美 灵璧石在造型方面又可分为象形石和奇形石两类:①象形类:灵璧石有的肖形状物,惟妙惟肖,使观者进入奇中见美的玄妙境地。②奇形石:奇形石不具象形,美在自然天成,美在似与不似之间,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3 独特的石肤美 灵璧石肤,巉岩嶙峋,沟壑交错,具有历史沧桑之风霜美。表皮常见的又胡桃纹、蜜枣纹、鸡抓纹、宝剑痕、弹子窝、蘑菇头、树皮裂、等等,以及通孔、半穴 ,有的圆润细腻,温润而雅,意味十足。
4 独特的音响美 灵璧石质细腻,坚如贞玉,扣之拂之有“玉振金声”之美称。
灵璧石的成因 灵璧石是中厚层状灰岩,黑色泥精结构,中厚层次状构造主要矿物质成分为方解石,其次为白云石。灵璧石矿形成于震旦纪四顶山晚期,约有九亿年历史,其硬度在莫氏5度以上,乃至7度。进入晚元古代,即震旦纪,随着时代的变迁,气候的变化,浮游生物死亡之后与海水的碳酸盐一起沉淀下来,形成了一层层的碳酸盐沉淀,在地球内部温度、压力作用下固结成岩。在多次地壳运动的作用下,岩层发生褶皱、断裂,加之亿万年的雨水冲刷,就形成了灵璧石。
灵璧石的保养1.灵璧石在保养过程中,首先要特别注意保持其完整度,勿伤其体。在赏石中有“伤一分,不值一文”之说。
2.灵璧石的突出特点是致密声亮,质声来源于生它养它的水土。为此,进行水养,已经常保持温润而有生气,勿使其干枯。残色、失去灵气。
3.要经常用手抚摩、交流,使人气、体润经石肤、石体,久之,石表即可泛出包浆,石肤色泽更加凝重古朴。俗称“养石即养心”。
灵璧石产区分布灵璧石产区遍及灵璧县境内及同一地质年代具有相同地质地貌的周边地区。不同地区出产的灵璧石各具特色,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灵璧石家族。
灵璧石的产区可分三大块:
其一:经渔沟镇、朝阳镇为中心划出一个产石圈。总面积约为190平方公里,为磬石产地和灵璧石其品种的主产区。
其二:经夏楼镇的灵山为起点向西至张楼,向南至张山,向东至罗蛛山,再向北至灵山,划出一个产石区约90平方公里。此范围内东部为灵璧县,西半部分为埇桥区。这一产区内产磬石、莲花石、黄色木纹石、乐石等。
其三:经灵城为中心,北部凤凰山,馍馍山。向东8公里有三注山,西南20公里有大山。产大中型园林石及青灰石灰岩,菜玉石等。
灵璧石的辨别方法《中国灵璧石谱》(王文正著),把灵璧石划分为52大类400多个品种,最大方便了广大初涉者辨别灵璧石提供了参照样本,也不可否信,初涉者难免有“眼花缭乱”、无法深入具体的困惑。尤其灵璧石的当家品种,即传统意义上的专指的磬石类灵璧石,如何辨别、从哪里入手、第一点看什么、接着看什么、当即定论是不是灵璧石,然后再鉴赏分析确定它的艺术、经济和收藏价值,这是极为重要而又必须掌握的简单的方法。
以上所谈的灵璧石特点多指灵璧磬石,因为它是第一石的所指。其他石种如花白灵、蛐蟮、木纹、碗螺、条带、莲花等应该说比较容易鉴别,只是多从它的形态、完整性、神似、意境等方面考虑其品位就行了,最难的是磬石类的辨别鉴赏。
灵璧石依据《尚书•禹贡》中论述,泗水之滨多产美石,称为泗滨浮磬,以及米芾所谈的鉴赏标准,也是指灵璧磬石,它产于灵璧县北45公里的渔沟镇东2公里的磬云山。本人多次到此考察过,有石摩、石人、篆刻记载,从古到今始终被认为灵璧石最具收藏价值的石种。因此,不少石农进行人为加工,钻洞、涂刷、上色来冒充的,也多是此类。下面就谈谈具体辨别的方法顺序。
第一、先看该石的背面即石根或叫底。石根有没有红黄色的砂浆附着上面,而且硬化,而不是胶粘的。个别小块奇石可能砂浆基本清掉,但留下的石根仍清晰可见,有之,再看以下两条,如没有就可判定可能是冒充的。
第二、看石肤、石纹。磬石的石肤:光华温润,滑如凝脂,极具手感(瘦、皱、透、漏的特点不影响石肤)。石肌中有着特殊的白灰色石纹,其纹理自然清晰流畅。原始的纹沟呈“V”型,人为机械加工的石纹呈“U”型,纹色也不自然,如用水洗,人为的石纹即刻显现,水干的慢,原始的石纹干得快。
渔沟街西4公里的白马山所产的纹石,石肤石肌除看与磬石一样,实际优于磬石、更具美感。常见的石纹有胡桃纹、龟回纹、蝴蝶纹、鸡爪纹、水纹,自然流畅,加上石肌、色彩表现出的原始风霜味和音乐韵律感,充分体现了苍古厚重、自然含蓄的鬼斧神工的造化之美。
第三、弹敲听音。由于灵璧石属于石灰岩岩石,磨氏硬度在4—7度,磬石在6度左右,所以用手指弹敲或用木棒敲打,可听到悦耳清脆的声音,古代制磬和所谓的“八音石”,就是这磬云山产的灵璧磬石,如没有声音发出,就要考虑其真伪了。
以上三条标准,就是辨别灵璧石真伪的首要标准。广大石友在实践中可多向专家请教,多与当地石农交流,便会很快掌握这些辨别方法的,但是随着市场需要,灵璧石热的兴起,不少石农“加工”技术的改进变化,又为我们辨别真伪不断提出新的挑战,因此,辨别真伪的研究,也需要不断加强和提高。
如何鉴赏灵璧石的品位等次
灵璧石以其质、形、色、润的独奇特征和瘦、皱、透、漏、丑、悬等千奇百态的丰富变化,而倍受古今中外赏石界的喜爱。那么如何掌握鉴赏灵璧石的品位等次的方法呢?在考察以上特点的基础上,更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评判。
(一)象形类的鉴赏评判方法
第一、形象逼真。灵璧石中尤以象形石居多,又以狮、虎、马、龙、凤、鸡、麒麟、树松等动植物、瑞兽类居多。在观察“象”的基础上,开始考察其结构完整、比例恰当、厚薄合理、肢体齐全等方面如何,然后再考察其动感、神韵即神态如何,以上几点基本上达到即可定为上品。
第二、是不是原石。所谓原石,就是天然形成,哪怕个别部分多余或残缺也不要紧,尤其要看关键部分,如头、嘴、脖、眼,越是“象”得很的地方越要特别注意,要十分仔细观察验证,无人为加工或粘制。其他部分主要考察伤残、截底等,总之,不能有一点人为动手。
第三、石肤、石肌。温润、细腻、手感好,这对灵璧石品位高低优劣也极为重要。
第四、配座与题名。一方好的灵璧石无论是山峰景观类,还是象形类,必须有稳定感、底平、起座容易,要考察配什么样式的石座,以更能烘托突出灵璧石的品位等次来。
石文化作为一种高雅、健康、文明、时尚的象征,起一个什么样的名字,对于提升灵璧石的观赏价值也极为重要。一般地讲:要有文化氛围、文化背景、艺术联想、赋予人间风情、为世原则、育人哲理、赋予时代感,切忌直呼其名,平白无味,又忌过于隐晦,百思不得其解。如江苏的中普先生珍藏的《雄风》灵璧石(见《中国石文化》画册2003年9月版),把东方雄狮的威猛、驱邪、向上等意义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个题名十分恰当。这里确实有反复思考比较、探讨、实践积累的过程。
(二)山水景观类灵璧石的鉴赏方法
第一、首先考察整体效果,再考察变化是否有序,符合人们追求和想象的胜境,或相似现实中名山名水,以及吉祥的植物类等等。
第二、找出主体部分,研究表达表现的主题是什么,是否符合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欣赏标准、主题健康向上的美德要求。因此,最能说明意义、最能突出特点的在哪里,一定要找出来。
第三、要看走势、起伏变化,所能代表的意境要多思考、多看、多比较再作评判。凡属精品,都应该具有深刻意境和丰厚的文化内涵。如安徽任树文先生珍藏《灵璧秀峰》、《小黄山》,安徽孙淮滨教授珍藏的《洞天福地》,当数灵璧石山水景观类的神品。
第四、也是配座和命名的问题,必须强调配座更要稳实、稳重。命名一定要积极安详、追求美好生活和人间胜境,给人以小见大、如临其境、享受自然、放松心情的美妙,使其具有鉴赏价值。
以上所谈灵璧石的鉴赏评判方法,指导思想上是追求自然,放松心情,享受美好生活。所以从整体性、变化性、烘托配座、点睛命名诸方面考虑的,突破了传统的就石论石、针对个别的方法,这也为发现、理解、联想灵璧石的意义、内涵和神韵,提出了思考,也为如何提升灵璧石的收藏价值和鉴赏水平提出了要求与希望。
灵璧石的收藏原则灵璧石收藏,应该是广大灵璧石爱好者、石友主要成果的体现,这里要谈的是灵璧石收藏的原则和保养方法。
(一)灵璧石的收藏原则
第一、精品原则。这是广大石友必须追求的,特别是初涉石友,不要受在哪里的石馆看过,或在书上、画册中见过类似的,模样相近,或者成交出售过类似奇石,甚至卖过多少钱等等因素的影响或干扰。一定要确定:只有精品灵璧石才具有收藏价值和经济价值。所以,在选择或购买时要多比较多选择,最好多听听资深专家和有过丰富收藏经验人士的意见,这种请教和学习十分必要。
第二、个别原则。灵璧石种类繁多,如何根据资源稀有情况和个人爱好,明确选择自己所要收藏的方向和灵璧石种。力求无论在数量上,还是精品档次品位上,要有独立独特的风格,要力争在这个品类中或一个地区范围内有一定影响面,甚至追求“收藏大家”,或独占鳌头。如有人主攻象形磬石,有人主攻山水景观,有人主攻白马龟纹石,有人主攻白灵石等。
第三、展示交流原则。自己收藏的灵璧石是否属于精品,如何界定,一定要克服“肯定自己、否认他人”的不良心态。要多展示交流,具体地说就是:一要多与资深收藏者交流看法,多请他们来认定。二要多看石馆、石展,所谓的标价很高、谈论最多的精品,分析对照自己的藏品可以界定。三要多参加大中型石展,参展参评,要相信专家们在理论上、综合评定方面还是比较准确的,找出自己藏品的品位,不好的可作“商品石”处理,这样既可收回成本,也可集中财力购买更多精品。
展示的另一层含义是,精品在家里摆放,如位置、几架、灯光等,亦要考虑最能表现藏品的观赏性,以达到收藏、观赏的双层效果。
第四、与时俱进原则。主要是多了解外界包括本地区、其他省份、全国直至国际,对灵璧石收藏的认识、观点、变化趋势,即了解目前各方面的行情,调整自己收藏中的不合时宜的方面,不断提高收藏的准确率和收藏价值。
(二)关于灵璧石的保养方法
第一、收藏时,应将藏品处理好。即刷净、上腊(一般以地板腊为准)盘润,这与打磨、修饰是两码事,这是收藏精品所必需的。
第二、保持清洁。包括藏品和几座,不得有灰尘附着,用干布“天天打扫”,个别用布盖、玻璃罩着也是必要的。
第三、安全稳定。一般地说,精品的灵璧石不仅有很好的收藏价值,更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稳定安全不受碰撞,不受损坏,在收藏保养过程中要“警钟长鸣、安全终生”。
第四、干湿保养。灵璧石如果长期处于干热干燥的环境中,原有的石肌、石肤可能出现干皴,光线变暗现象,可以用湿布轻轻沾石,背面多湿水,给石“补水”,始终保持温润、饱满状态。严重者可找专业人员重新处理:刷洗、上腊、上光等方法。
以上是本人依据实践中学习灵璧石研究专家和收藏大家以及石农中的一些成功做法,简单谈谈个人的认知和体会,难免以偏概全、不够恰当,敬请广大石友参考时注意。
漫话灵璧石灵璧石历史悠久,名冠古今中外,早在北宋时就被列为贡品,它英石、太湖石、昆石同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石;,并居首位。其可贵这处在于瘦、皱、透、漏、奇、清、坚、响诸美俱备,璀璨瑰玮,奇绝天下,堪称华夏瑰宝; 灵璧石就产在安徽省灵璧县。据说古人以;灵璧;二字名县,是取其;山川灵秀,石皆如璧;之义,使得物与地同名,石与璧并驾,可以想见人们对灵璧石何等珍爱了。灵璧县东北部绵延十几座山脉中都产有灵璧石,其中又以磬云山之灵璧石最为著名,远在三千年前的殷代就被人们发掘并用于制作当时重要的乐器特磬,因此又被称为磬石和八音石。此石黑亮如漆,石质细腻润滑,且叩之有声,音韵悦耳动听,为灵璧石中华之珍品。灵璧石不但声美(玉振金声,清越悠扬)、色美(五彩纷呈,光亮润泽),其形更美,天上飞禽,地下走兽,人类精灵世上万物,无不包罗。均是不假雕琢,浑然天成,令人叹为观止。而且石质坚贞,硬度在6-7度之间,是石之堪作玩者(明 王守谦《灵璧石考》)。宋代诗人方岩还专门写了首长诗《灵璧磬石歌》,赞曰:灵璧一石天下奇,声如青铜如玉》灵璧石不仅开发早,而且盛名久享,在奇石家族中历来占据着显赫的地位。宋代杜绾所著的《云林石谱》汇载石品116种,灵璧石被放在首位介绍,且评述文字最多;明人文震亨撰写的《长物志 水石章》中称:石以灵璧为上,英石次之;清代赵希鹄在其所著《洞天清禄集 怪石辨》中也把灵璧石排在第一位,并说辩灵璧石的特点和真伪:色如漆,间有白纹如玉,叩之声清越如金玉,以利刀刮之略不动。伪者多以太湖石染色为之,盖太湖石亦微有声,亦有白脉,然以利刀刮之则成屑。另外,明代林有麟的《素园石谱》、张应文的《论异石》、清代谢的《金玉琐碎》等专著中都对灵璧石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并将其放在重要的地位。明代的王守谦还著有《灵璧石考》,专门研究和探考灵璧石。
历代的一些文人雅士也与灵璧石结下了不解这缘。据《苏子瞻集》载:宋元丰八年,东坡离黄州去金陵、扬州等地,道经灵璧,访张氏兰皋园,见一块作麋鹿宛颈状的灵璧石,甚爱,意欲得之,乃作《丑石风竹图》于张氏临华阁璧上,主人喜,以此石相赠。嗣后,东坡先生还专门作《灵璧张氏园亭记》一文以表纪念。石痴米芾更与灵璧石结下奇缘,以至每见灵璧石必拜,并口称石兄。据《灵璧志略》载:米上司杨杰曾攫得他一块心爱的灵璧石,米以杨夺其所最,罔然自失者累月,屡以书请之,竞不复得。留下了一段两贤相争的佳话。乾隆皇帝受灵璧石之美所染,御赐其天下第一石的美号。薄松龄也是灵璧石的藏家,至今在其纪念馆仍陈列着他当年收藏的数件灵璧石珍品。
灵璧古石,尤其是其中的名石,称利举步之宝,然沧海桑田,历遭百劫,现存世者寥寥。今灵璧县城西关电影院西侧,为北宋兰皋遗址,有灵璧石一座,瑰伟异常,是故园遗址,北京的一些公园亦多处存有灵璧古石,如社稷坛西门外小土山之南的一座灵璧石,上面刻有乾隆御书青莲朵三字,原是南宋杭州德寿宫的陈列物,乾隆南巡时运往北京的,琼花鸟上普安殿、正觉殿、见春亭、峦影亭一带的假山,其中有不少灵璧石,嵯峨峭峙。故宫御花园钦安殿左右的假山,亦有很多灵璧石散叠其中。另外,苏州网狮园看松读画轩和冷泉亭内各有灵璧石一座,特别是冷泉亭中的一座,状如苍鹰殿翅,玲珑剔透,色极清润,摩挲声响,是灵璧石中难得的珍品。广州南方戏院内有一座灵璧石,高丈余,立于药洲水上,黛色荧荧。气貌岸然,当时命名九曜石,上有熙宁诸公题铭,其中以北宋书法大家米芾所书药洲题刻最为著称。河南开封相国寺内尚存灵璧石一座,座下镌刻艮岳遗石四字,据考为北宋遗石,弥足珍贵。
灵璧石历史上曾有三次较大规模的开掘。一次是北宋中后期,先是当地人士采石筑园,或为清供,经苏轼、米芾等称扬,名声愈噪,直到徽宗修筑艮岳石,达到高潮。此后即少有人问津,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明万历年间。王守谦称:国朝垂二百六十余年,寥寥无闻,即问之士著者,亦竟不知灵璧石为何物。万历己酉年(1609),有一个叫张鸿的御史决心来灵璧觅石,乘雨后在山涧沟壑中采得几方,以此为端,又一轮发坑取石的势潮开始了,贩石者接踵而至,王守谦甚至担心在过量的采掘中,当地的灵璧石将成广陵散。第三次采掘热近几提的事,随首奇石势兴起,海内外来灵璧求石者日人,于是当地农民视采石为致富途径,日夕奔走于山间觅石。一些当地人惊呼:灵璧石资源已濒临枯竭!并建议政府部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禁止滥采乱挖和盲目流失,尽快建立一座灵璧石藏馆,收集与保护灵璧石精品,以食后人。
灵璧磬石史话在安徽省北陲,有一个字义优美,字音琮的县名——灵璧。这里珠藏川媚,璧蕴山辉,钟灵秀毓,有石皆珍,是举世闻名的“磬石之乡”。古代以“灵璧”二字名县,是取“山川灵秀之钟,石皆璀璨如璧”之义。
灵璧美石繁多,光怪陆离,各色纷呈,美不胜收。这就是享誉国际,并卓有历史价值的“泗滨浮磬”诞生地,华夏律动,球煌激韵,古〈〈韶〉〉乐章曾回荡在三千年前的音乐圣光蛋殿。
灵璧磬石历史悠久,古籍经史多有记载,洋洋于经籍梓版,津津于人众耳口,为灵璧磬石留下了翰墨隽永的芳磬。
《尚书•禹贡》(原文]
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蒙、羽其艺,大野既猪,东原 厎 平。厥土赤埴坟,草木渐包。厥田惟上中,厥赋中中。厥贡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峄阳孤桐,泗滨浮磬,淮夷 嫔 珠暨鱼。厥篚玄纤缟。浮于淮、泗,达于河。
(译文)
黄海、泰山以及淮河之间是徐州:淮河、沂水都已经治理好了,蒙山、羽山一带可以种植庄稼了,巨野泽已经停聚着大水,东原一带也获得治理变成一片平地。这里的土质是红色的,而且又粘又肥,草木滋生而丰茂。这里的田是第二等,田赋是第五等。进贡物品是五色土,羽山山谷产的五色山鸡羽毛,峄山南面的特别好的桐木,泗水边上可以用来做磬的石头,淮夷之间的蚌珠和鱼。还有用竹筐装的黑白条纹的丝绸和白绢。运送贡品的船只经过淮河、泗水,到达黄河。
《尚书》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历史文献。《禹贡》是《尚书》中的一篇,著作时代约在战国。用自然分区的方法记述我国当时的地理情况,把全国分为九州,假托为禹以后的政区制度,对黄河流域的山林、河流、薮泽、土壤、物产、贡赋、交通等记述详尽。“泗滨浮磬”的入载,足见灵璧磬石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灵璧磬石即《尚书。禹贡》所称“泗滨浮磬”。其山名磬石山,在徐州东南方70公里,灵璧县城北35公里的渔沟镇东2公里处。北临泗水,山周多沼泽,古代洪水环绕,磬石山如浮水面,故有“泗滨浮磬”之称。《玉海注》和《文献通考》均记载甚详。“泗滨浮磬”又称“泗滨浮石”和“徐州贡浮磬”(当时灵璧磬石山属徐州管辖)的记载。可见在三千年前的战国时代灵璧磬石就广泛用于制磬了。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的虎纹磬为磬石所打造,它石质细腻灰黑.“间有白脉如玉”等为灵璧磬石特有的标志,
《诗经•商颂》中有描述殷人祭祀乐舞的诗句:"鞉鼓渊渊,嚖嚖管声。既和且平,依我磬声。"可知磬在当时是一种主要乐器。奴隶主们祭祀和享乐时的专用之物。
磬在后世主要用于统治者宗庙祭祀和朝聘、宴享等仪礼活动。磬和钟作为乐器和礼器,是统治者权力和身份地位的象征。
《词源》记载:“磬石,山名,在安徽省灵璧县北,泗水之南。《尚书》云:“泗滨浮磬”即此。其山出石,可以为磬,其声清亮,多供乐府之用。此后历代均有采灵璧磬石制磬的记载。
《汉书•地理志》载“泗滨浮磬”,颜师古注:“泗滨之涯浮出好石,可为磬也”。即灵璧磬石-也“泗滨浮磬”-又“泗滨浮石”也。
灵璧磬石,肌理细腻,石质坚韧,色墨姿妍,玉振金声,是兼有声色之美的制磬佳石。当时它与编钟前身的“钲”相辅相并,开辟了我国古代“金石之乐”的先声。以后,灵璧石磬被历代视为珍宝,或看作“神物”,受到尊崇。据《晋书》载:为了“以备大乐江左”镇西将军谢尚亲诣灵璧,监督“乐人制石磬”,
《后周书》:高琳母,尝祓禊泗滨,见一石,光彩朗润,持以归,夜梦一人,衣冠有若仙者,谓曰:“夫人向所得石,是浮磬之精,若能保持,必生令子。”母惊悟,俄而有妊。及生,因名琳。初仕魏,封巨野县子。后从周太祖破齐,累立战功,进位柱国。
《后周书》为正史。史评家认为“用广异闻,重加润色”。语虽典雅,却难免失实。《后周书》所载之高琳史传,荒诞不经,但却看出灵璧石在古人的心目中有一层神秘的色彩。
司马迁的《史记》却明确的记载“少昊制浮磬”。这是史载“泗滨浮磬”最早为帝王御用的史料。
《淮南子》记载夏禹王“五音听政”的故事。孔子在未推尊为“圣人”之前,有人造谣孔子家里私藏石磬,曾遭到诋欺,并指控为僭越行为。后来在《汉书》里却记载着与此相反的故事:鲁恭王想扩建宫室,把孔子故宅也规划在扩建之内,尊孔的人便编造出孔子旧宅隐约传出钟磬之声,扬言孔子在“显圣”。孔子被尊为“圣人”后说家里有钟磬声,便是天经地义的事了。鲁恭王听了心里害怕,遂改变了扩建的念头。灵璧磬石在历代帝王中被视为“神器”,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传说我国历代王朝把泗滨浮磬的出土视为国家兴旺的吉兆,给以极大的重视。当年唐太宗李世民就曾命人击磬问卜朝政,甚至遇有泗滨浮磬出土都要举国欢庆。又如唐玄宗为帝时的唐天宝年间朝政混乱,他看到唐宫廷乐师以陕西耀县之华原磬充当灵璧之泗滨浮滨,由于制磬的原料变了,其音色音量,以及敲击时对人的震撼已远不能和泗滨浮磬相比,精通音律对灵璧磬石鉴赏亦颇精到的大诗人白居易立时赋诗《华原磬》以发感慨.讽刺当时的乐工糊涂无知,使天子聆听靡靡之音,乱了心智,宠幸杨贵妃,忘了封赏驻 边疆的战士,造成安史之乱。
《华原磬歌》
唐•白居易
华原磬,华原磬,古人不听今人听;
泗滨石,泗滨石,今人不击古人击。
今人古人何不同?用之舍之由乐工。
乐工虽在耳如璧,石分清浊即为聋。
梨园弟子调律吕,知有新声不知古。
古称浮磬出泗滨,立辩致命声感人。
宫悬一听华原石。君心遂志封疆臣。
果然胡寇从芜起,武臣少肯封疆死。
始知乐与时政通,岂听铿锵而已矣。
磬襄入海去不归。长安市人为乐师。
华原磬与泗滨磬,清浊两声谁得知。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其于德宗建中三年十一岁时随父迁居符离,居住在今宿州市东北20里的毓村〈灵璧西北五十五公里〉,居宅名东林草堂。其居与灵璧西境诸山相邻〈今遗址犹存〉,常与友人和诗往来于符离、灵璧山水之间,于灵璧石感情颇深,对灵璧石鉴赏亦颇巨精到。“古称浮磬出泗滨,立辩致命声感人”。
宋代米蒂,东坡等一生最爱玩石更以灵璧奇石为最。从古至今,历朝历代玩石人都首爱灵璧石。米蒂酷爱灵璧石,见之拜称其为兄长。名冠古今的灵璧石,她独尊群石之中以其瘦、皱、透、漏、奇、清、坚、响奇绝天下。有诗赞“试观烟云三山外,都在灵峰一掌中”。
《宋史》曾多次记载皇帝敕令专人来灵璧采磬事:“乾德四年,和岘议令采泗滨石为编磬”。“景 中,采泗滨浮石千余,以为垂磬”。“皇 三年,诏徐、宿、泗、江、郑、淮、扬七州军采石磬”。据这些史载可以确知,宋代皇家在灵璧伐石制磬是不胜其繁的。宋代的一些文人墨客也对灵璧磬石引吭高歌。诗人方岩就曾写了一首长诗《灵璧磬石歌》。
《灵璧磬石歌》
灵璧一石天下奇, 体势雄伟何巍巍,
巨灵怒坳天柱掷,平地苍龙骧首尾。
两片黑云腰夹之,声如青铜色碧玉。
秀润四时岚翠湿,乾坤所宝落世间,
鬼神上诉天公泣,谓有非常人致此。
非常物可磨砍贼剑,可作击奸芴;
可祝不老年,可比至刚德。
自从突兀在眼前,溪山日夜君不见。
杭州风流白使君,雅爱天竺双雪根。
又不见奇章公家,太湖高下分甲乙。
二公名与石不磨,公到方岩有灵璧。
我来欲作灵璧歌,击石一唱三摩挲。
秋风萧萧淮水波,中分南北横干戈。
胡尘埋没汉山河,泗滨灵璧今如何?
安得此石来岩阿。郁然盘礴中原气,
对此令人慷慨歌。
开头就赞美“灵璧一石天下奇。。。。。声如青铜色碧玉。。。。”。对灵璧磬石的声色之美作了概括。
传说宋政和年间,御苑藏有一块高二十余尺的“花石纲”系灵璧贡品。宋时有人聚磬石作砚,玲珑秀润,并雕有“灵璧小峰”献于微宗,微宗十分顺喜,在峰旁亲笔写了苏东坡的《后赤壁赋》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刻在上面,以作御砚。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章最欣喜磬石:曾凿之为器随身携带。由此可见灵璧磬石盛名久矣。
宋代苏轼所撰《张氏园亭记》:取道京都东行,河中浊水流淌,陆上黄沙飞扬,两岸陂田,一望无际,对此,行人深感厌倦。
约行八百里,才于汴水北岸见到灵璧张氏之园。园外修竹翠绿而密集,乔木枝叶茂盛而无际,其中因汴水长期冲刷而行成池塘,采磬石山的怪石堆垒成小山。.......
我任彭城县令两年,以此地风土为乐,欲离去而不忍,而此地的父老亲乡与我相处的融洽无间,因此,我打算在泗水边购田造宅,以终老天年。自此南望灵璧,鸡鸣犬吠之声可闻于耳, 以巾束发,手持拐杖,每年来往于张园于其子孙交往,是定有机会的。苏轼在此文中详尽的阐述了他任彭城(徐洲)县令时,对灵璧山水人情的情感与了解,阐明了《尚书》中灵璧位于泗水之滨的地理位置。
附《张氏园亭记》原文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凡八百里,始得灵璧张氏园亭于卞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目蓊然⑴以深,其中因汴之馀⑵浸,为以陂⑶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埠。蒲苇莲茨⑷,有江湖之思,椅桐⑸桧柏⑹,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菇,可以馈四方之宾客。
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肩舆⑺扣门,见张氏之子硕,硕求余文以记之。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州府君,始家灵璧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馀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⑻于利而忘返,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朝市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璧,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履,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
注释:
⑴ 蓊然(w ng):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
⑵馀(y ):同“余”。
⑶陂(b i):池塘。
⑷蒲苇莲茨:蒲:香蒲。茨:用茅或苇盖屋子。
⑸椅(y )桐:山桐子。落叶乔目,叶子卵形,圆锥归花序,花黄绿色,有香气,浆果球形,红色或褐色。
⑹桧(gui)柏:常绿乔木,幼树的叶子象针,大树的叶子象鳞片。雌雄异株,雄花鲜黄色,果实球形,种子三棱形。也叫刺柏。
⑺舆:轿。
⑻狃(ni ):因袭,拘泥。
从史载看来,宋代来灵璧伐石作磬,较为频繁。
《云林石谱》宋•杜绾著
宿州灵璧县,地名磬山,石产土中,岁久穴深数丈。其质为赤泥渍满,土人多以铁刃遍刮凡三两次,既露石色,即以黄蓓帚或竹帚兼磁末刷治清润,扣之铿然有声。石底多有渍土不能尽去者,度其顿放,即为向背。石在土中,随其大小,具体而生,或成物状,或成峰峦,岩透空,其状妙有宛转之势,或多空塞,或质匾朴,或成云气、日月、佛像,或状四时之景,须借斧凿修治磨砻,以全其美。或一面,或三四面,若三四面全者,即是从土中生起,凡数百之中无一二有得四面者,多是石尖择其奇巧处镌治,取其底平。顷岁,灵璧张氏兰皋亭列巧石颇多,各高一二丈许,峰峦岩窦,嵌空具美,大抵亦三两面,背亦著土。又有一种,石理磷酸,若胡桃壳纹,其色稍黑。大者高二三尺,小者尺余,或如拳大,坡拖拽脚,如大山势,鲜有高峰岩窦。又有一种,产新坑黄泥沟,峰峦嵌穴奇巧,亦须刮治,扣之稍有声,但石色青淡,稍燥软,易于人为,不若磬山青润而坚。此石宜避风日,若露处日久,即色转白,声亦随减。《书》所谓“泗滨浮磬”是也。
《云林石谱》共三卷,宋人杜绾撰。绾字季扬,号云林居士。其中《序》中称绾为杜甫之裔,宰相衍之孙。是书汇载石品一百一十有六,各具产地、采取之法,详其形状、色泽,并第其名次高下。是书列载奇石一百一十六种,灵璧石冠以第一。据清《钦定四库全书提要》中云:传世论石著作颇多,“悉削而不载”、“唯录绾书”。足见《云林石谱》权威性之高。绾将灵璧石排名在全国一百一十六种名石之首,至今已经数百年的流传,仍奉为典则。
《磬颂》并《序》元•赵祖荣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太常奏宗庙宫悬宜复古,用泗滨浮磬,按《禹贡》蔡氏书传,磬石山在下邳,今隶归德府之宿州。乃命大乐正赵祖荣乘传,诣在所措制。审谤音律,计磬二百单八悬,臣祖荣百拜嵇首而献颂曰:
大圣天子,诞修文德。孝治天下,罔不述职。
金声玉振,韶获功极。亿万斯年,君临万国。
至元为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年号。忽必烈为蒙古族统治者,宗庙宫悬仍遵循汉人古制,特敕令大乐正赵祖荣诣灵璧措制石磬。统治者改朝换代,对灵璧磬石同样的尊崇。
明代,灵璧石磬由皇帝的宫殿宗庙走向民间,走进骚人墨客斋馆。明人屠隆在《文房器具笺》一书写道:得古铜汉钟声清韵远者,佐以石磬,悬之斋堂,是非外一个闲人天地间事也。“有旧玉者股三寸,长尺余,古之编磬也。有灵璧石色墨性坚者妙,悬之斋中,客有谈及人间事,击之以待清耳”。灵璧石磬受到文人雅士中一些清修好古之客的雅爱,求之日多,销之日广,一些文人雅士也以求得灵璧石磬为幸。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瘿瓢老人,在其画作《击磬图》题曰:“气化雷,大声吼,惊醒尼父周公梦。隶衣冠,神拉搂,考石有音惟灵璧,舍此而求更无有,神哉符节奏。”由是可见,历代文人墨客对灵璧磬石都是推崇备至的。
明代御史李俣,奉敕督储灵璧,因念及“泗滨浮磬”。主簿李琮随即以石磬为献,李俣拒而不受,并写下《却璧铭》
《却璧铭》
明•李俣
嘉靖癸巳九月既望,余奉敕督储按灵璧。公余闲适,偶有“泗滨浮磬”之感。已而,主簿李总琮以其家为献。余取而扣之,其声清越。乃作而叹曰:“今之乐由古子乐也,今民其古之民乎。且璧之在古也,为朝廷郊庙之用;其在紧业,兼仕庶清玩之资,用之不穷,取之不竭,民乌得而不劳也,乃却而还之。因作俚句一章。俾县令初子芳刻而置之县厅,庶几览者取予少知所慎,而民财可以少纡也。
铭曰: “维兹灵璧,产于泗滨。
爰伐作磬,克谐八音。
用者不一,取着益频。
顾予小子,观风载临。
偶有所同,县尉即陈。
贪璧宝丧,爱石愚增。
乃却斯璧,乃作斯铭。
缅维孝肃,一砚不擎”
以儆效尤。其文曰:“嘉靖癸巳九月既望,余奉敕督储按灵璧,公余闲适,偶有‘泗滨浮磬’之感。已而,主簿李琮以其家藏为献。余取而扣之,其声清越,乃作而叹曰:今之乐由古之乐,今之民其古之民乎?且璧之在古也,为朝廷郊庙之用,兼士清玩之资,用之不穷,取之不竭,民乌得而不劳也,乃却而还之。因作俚句,俾县令初子芳刻而置之县厅,庶几览者取余之所慎,而民财可以少纾也。铭曰:维兹灵璧,产于泗滨。爰伐作磬,克谐八音。用者不一,取者亦频。顾予小子,观风载临。偶有所问,县尉即陈。贪璧宝丧,爱石愚增。乃却斯璧,乃作斯铭。缅维孝肃,一砚不擎。千载而下,袭其芳磬”。灵璧石质细腻,坚如贞玉,扣之拂之,声音(王争)琮,余韵悠长,有“玉振金声”之美称。克谐八音,古人称灵璧石为“八音石”。盖“八音”之涵义是取佛典上的“八音”名数。
佛经称如来佛祖佛法广大,他以特有的八种极美之音去感化芸芸众生活。古人用“八音”命名,是赞美灵璧石具有佛性的美好灵石。历代的论石专著以及评鉴灵璧石的专家学者也都把灵璧石“声音清越”作为突出特征,并大加赞赏。宋、明以来,已把灵璧磬石称曰“灵璧”。李俣在这篇《却璧铭》中亦多处把灵璧磬石称“璧”及“灵璧”。这样把“石”与“璧”并驾,物与地同名,巧妙地把特产与产地联姻并称,由是可以回味古人以“灵璧”二字名县的遣字之工,真如天造地设,恰得其妙。这将会使世人对灵璧“磬石之乡”更加深概念 。
《灵璧志略》(卷四)论物产乾隆十二年皇帝乾隆御赐灵璧石为“天下第一石”美号。
。
《灵璧志略》云:诸书所载,灵璧石品类非一,所产亦非一山。
磬石:出石磬山,其色清润,其声清越,历代所采以供郊庙之乐者。西有辉山。其石迹可为磬,质性稍松,攻治较易,近来工匠多于此采之,虽形色相似,而声则不如磬山数产多矣。
巧石:出石磬山北。平地旧坑数亩,产石最佳,所谓磬云万态。奇峰者比也,小者高广数尺,大者可一二丈。色清润,备五声,清越有余韵。
文石:产周家山,高广不过数一寸,且峰峦洞或鸟兽形者,浑然天成,不假雕琢,朱元璋袖中所藏者是此石也。亦清色,极细润。摩挲之则黝,声清而无余韵,质小故也。夏秋大雨后,涧水冲击而出。
黑白石:产土龙山,大小不等,黑白相同,成文不起峰,扣之无声,所谓如卧牛者,然聚烟之语,耍不可信。
透花石:产红鸟山。琢为屏风,壶等器玉,具草木鸟兽之文,与大理石相似。
菜玉石:产齐眉山西,玉石山,石之在土中乾,色如绿玉,极细润。康熙民间曾取又为器。
清代各地来灵璧采石制磬者极频繁,多为皇家祭祀或祭孔之用。现在北京故宫和山东孔府陈列的编磬,皆有案可查:“石产灵璧”或“灵璧贡”。
民国年间,“上海大同乐会”,参照历史资料,用灵璧磬石成功地制成一套仿古编磬,其音质、音色与孔府保存的灵璧磬石制作的编磬无多逊色。
近期,日本、瑞典等国一些研究中国古代乐器的专家称:中国的古代“编磬”,可称为古代的钢琴,比喻未必不当。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和地方一些音乐院校和团体不断来灵璧采石制磬。1985年南京市文工团,用灵璧石制作的“编磬”演奏一曲《静夜曲》,惊震四座。南京市文工团在灵璧石雕工艺厂的帮助下,把“条磬”、“鱼磬”搬上舞台,受专家和听众的关注和好评。
“泗滨浮磬”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曾对神州律吕作过卓越的贡献。闪耀着中华古老文化的熠熠光华。解放以后,为了挖掘传统艺术,弘扬民族文化,先后建立了灵璧县磬石厂,灵璧县磬石开采厂和灵璧县磬石工艺厂,对得天独厚的灵璧磬石进行开发利用。40多年来曾吸引不少中外著名学者、音乐专家和博物馆(院)的考古学家,他们长途跋涉,不辞劳苦地对“泗滨浮磬”进行考察和研究。灵璧县的一些磬石工艺生产厂家,也积极地生产了各种高质量的石磬和精美的磬石工艺品,为中外专家、学者们在研究、收藏、教学、演奏、陈列等方面提供了优质产品,为振兴民族音乐作出重大贡献。灵璧县磬石工艺厂曾为南京歌舞团生产了三套不同型制的编磬,有云磬、鱼磬和条磬。该团曾参加了1985年在古城西安举行的七首市打击乐演奏家金石之声音乐会和全国首届艺术节。在演奏期间,这三套新制的仿古编磬,以其独特的音响效果,赢得了中外音乐家的极大赞赏。新制的鱼磬和条磬,音质纯正,音色华美。演奏时,鱼磬声于中高音区徘徊,柔和悦耳,条磬声置高音区回 旋,清脆洪亮。更为奇特的是,条磬不但能敲奏,而且还可以刮奏,实为民族打击乐器中之所罕见,因之受到中外音乐专家的高度重视。
1970年首次发射的,我国第一颗“东方红”号人造地球卫星遨游太空时,向全世界人民播放的那清脆悠扬的《东方红》乐曲,就是用灵璧磬石制作的编磬演奏的。
灵璧石磬,音质纯正,清亮悠扬,泛音列宽,气势宏博。演奏起来,洪厚清亮的泛音满堂萦绕,漫罩其它乐 器,并与其它乐器搭配得默契、协调,融为一体,极富于 表现力,为世界他国所无。“泗滨浮磬”是我国音乐文化的瑰宝,它那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今天,在这块“磬石之乡”的沃土里,这里的制磬工人,用他们勤劳智慧的双手,将会生产出更加精美绝伦的编磬,将会继续为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磬与中国古代音乐
号称“礼乐之邦”的古代中国,有着灿烂的音乐文化,而最早的原始乐器磬的出现,和原始音乐同样,起源于劳动。伴随着乐律的不断完善,磬由单一的“特磬”发展为成组的“编磬”,在商周时期编磬与编钟开辟了我国古代“金石之乐”的先声,磬在古代音乐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关于磬,甲骨文中已有此字,磬字甲骨文作 ,左半象悬石,即磬,右半象手持槌击磬。又声字从殸从耳,是个会意字,郭沫若认为“其意若曰以手击磬,耳得之而成声声”。声字既借磬以会意,可见磬必有悠久的历史。《吕氏春秋•古乐篇》载:“击石拊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就具有暗示磬的发明过程的一些意味。
关于磬的发展程序,可以试作推测如下:先民们在长期的劳动实践和音乐实践中,发现某种片状石制工具可以用为无固定音高的磬;再后,进而发展为具有几个乃至一系列固定音高的编磬。与此同时,磬的形制也逐渐由不定型而定型,形成一定规格。
据《尚书•皋陶谟》载:曰:“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所谓“石”即指石磬。
1974年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出土的大石磬,是迄今发现时代最早的石磬之一,系用岩石打制而成,未经磨制,仍带有较多的原始性。年代相当于夏末商初,距今约4000年,测音结果为#1C1,新石器时代磬的形制多不规则,以打制为主,少有琢磨,有的干脆就是一块天然的石头稍事修整钻有悬孔而生。1950年河南安阳武官村殷墟大墓出土的虎纹大石磬,是现知保存完好,制作精美,形体最大的石磬。底长82.6厘米,测音结果为略高于#C1,以上两件都是单悬的特磬。
从先商和商代特磬的出土域及音乐性能的各不相同反映出。在这一时期,如果以特磬作为标准器,其音高反映出较大的差异性。这种乐器其初始阶段虽有节奏乐器的功能,但更多的以其特有而固定的音响成为某氏族,部落,方国的象征,是以信号乐器的身份出现。
在晚商时期出现了成组的编磬,如安阳殷墟出土有5件一组,其中3件绘有白色鱼纹、虎纹、或鸟纹。成组石磬的出土,表明在殷商时期,石磬就已可以演奏旋律了。
商代中晚期,磬在与青铜钟类乐器的组合使用中不断完善,从打制向磨制,从不规则到规则,从单一向成组成编过渡,乐器的实用功能逐渐增强,从而成为配合礼制的“金石之乐”中的不可或缺者。
周代占主导地位的金石之乐,可以从山西出土文物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反映。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出土的钟磬乐器有六百多件套。显示出中原文化主导地位的山西在礼乐时代的雄风。我们知道,在西周和春秋时期,晋国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作为春秋一霸,必然要维护周礼,挟天子以令诸侯。而“礼”的重要组成部分“乐”也必然受到极大的重视。
我们还可以从磬上来看一下作为明器陪葬的转化过程,西周时期出土的编磬,无一例外均为实用器,而且从磬的器型到磬体之上的锉磨调音的痕迹来看,说明磬制作的技术越来越趋于成熟,然而,到了东周时期出现了分化;一方面在实用器磬的制作上继续精细,另一方则是在观念转化之时,作为明器的磬开始出现。从制作材料来看,选料不讲究,有的石质并不适合作磬,但作为明器,只要有形便可。这些与“非乐”、“礼崩乐坏”的现象相辅相成,亦显示出时人的一种心态,即有维护周礼之心,却无经济之力的无奈。
湖北随县春秋战国之际的曾侯乙墓里,与编钟密切配合的旋律乐器是编磬。从曾侯墓磐体上镂刻的编号与乐律铭文来看,全架编磬应有四十一枚,分上下两层悬挂。每磬发一声,其阶名与音名均按浊姑洗均(B调)记写。就是说,它的宫音位置比编钟(C)低一个小二度。各磬按西周编钟的传统音列,从最低音大羽(大、指低八度)至最高音宫反(反,即半,指高八度),构成在三个入八度以上按浊姑洗均顺序奏出的十二个连续半音排列。由于十二律具全,可以与编钟在同一调高(如姑洗均)上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的乐曲;也可用原调或转调演奏。
关于钟磬的音响效应,古人早有“近之则钟声亮,远之则磬音彰”(《淮南子》)的话,因此两者确有相得益彰之妙。
秦的统一,标志着青铜文化的终结。伴随辉煌的青铜文化崛起的,一度达到了登峰造极地步的先秦钟磬之乐,也趋向沉寂。
秦汉时期,也是中国音乐文化的大变革时期。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创建了一系列制度。在音乐方面,首次设置音乐机构“乐府”,将“六国之乐”集中于咸阳宫中。并收集各国民间音乐,
汉代统治者改组和扩大了音乐机构“乐府”,使其更大规模地收集、整理民间音乐,这一时期,民族乐器在考古发掘中时有出现。
丝绸之路的开通,使汉朝开始接受西域音乐、歌舞、杂技,采用外来的乐器,甚至还将混有西域音乐因素的鼓吹乐施与朝廷,用于宗庙,成为典礼音乐。魏晋时期,西域乐舞大量传入中原。
唐代封建的一统局面和奉行开明的广泛吸收各国文化的方针,为促进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创造了空前的条件。唐以后的宋,随着中外交通和贸易事业的开展,这种文化交流活动又得到了新的发展。这一时期,外来轻巧型乐器占主流地位。
经过唐末和五代的割据,混乱之后,宋朝统治者为巩固政权,建立严格的纲常伦理,大力奖励经学,试图恢复礼制,于是朝廷士大夫均热衷于古代礼乐器物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即“金石学”的研究。这一时期,皇家曾大量采集磬石以作编磬,仿制古代的乐器来壮庙堂的观瞻。
明清时代,皇朝继续仿制古代乐器,另外大修孔庙,庙内购置成套祭礼乐器。四川德阳孔庙,是西南地区保存完好的孔庙之一,该孔庙旧藏祭礼乐器34件,其中编磬12件。磬在这一时期成为祭礼的乐器。
虽然金石之乐在秦汉以后趋于沉寂,但是作为一种象征,佳磬历来都是封建王朝的圣物,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今改革开放,国泰民安,“依我磬声,天地祥瑞”,寻觅佳磬,恢复礼乐,乃是音乐界的一件盛世!
关于灵璧石灵璧位于安徽北陲,地处黄,淮二水之间,沃野无垠,山势蜿蜒。这里珠藏川媚,璧蕴山辉,钟灵秀毓,有石皆珍,是闻名遐迩的磬石之乡。古代以“灵璧”名县,是取“山川灵秀之钟,石皆璀璨如璧”之意,由是可以想见灵璧石之绚灿瑰丽了。灵璧确实石类繁多,而且各有特色,俱臻名贵,堪称“地灵”、“天宝”。说起灵璧石类,很自然地会使人首先想到磬石。因为磬石历史悠久,名冠古今。远在3000年前的殷代就取灵璧磐石作特磬,当时它与编钟的前身——“钲”同为古代主要乐器,在我国古代文化史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所以《禹贡》里就有“泗滨浮磬”的记载。灵璧磬石山在城北70里,北近泅水,古代地多沼泽,洪水横溢,磬石山如浮水面,故古谓“泗滨浮磬”。灵璧石磬以它清润悦耳的音色,完美的音律和精巧的工艺,被古代视为奇珍异宝,受到历代的珍重。据《晋书》记载,皇帝曾敕令镇西将军谢尚来灵璧采制石磬,“以备大乐江左”。《宋史》曾多次记载历代皇家来灵璧采磬事;‘乾德四年,和岘议令采泗滨石为编磬”,“景枯中,采泗滨浮石千余,以为垂磬。”皇枯三年,诏徐、宿、泗、江、郑、淮、扬七州军采磬石。”据此可知,宋代来灵璧伐石制磬是非常频繁的,这也说明灵璧磬石对古代音乐曾作过很大的贡献。由于磬石玉质金声,清润悦耳,世间罕有,引起了历代诗人的瞩目,并为灵璧磐石引亢高歌。宋代诗人方岩曾写了一首长诗《灵璧磬石歌》,开头就赞美“灵璧一石天下奇”,“声如青铜色如玉”。元朝大乐正赵祖荣于至元二十六年奉旨来灵璧采制编磬,任务完成后大为高兴,随作铭颂之。铭云:至元二十六年,太常奏宗庙宫悬宜复古,用泗滨浮磬。按《禹贡》蔡氏书传,磬石山在下邳,今隶归德府之宿州。乃命大乐正赵祖荣乘传,诣在所措制。审谛音律,计磬二百单八悬。臣祖荣百拜稽首而献颂曰;“大圣天子,诞修文德。孝治天下,罔不述职。金声玉振,韶获功极。亿万斯年,君临万国。”其内容虽然为皇帝歌功颂德,但其另一方面也给灵璧磬石以极高的评价。磬石在古代不但皇家用来制作乐器,一些文人墨客也以收藏灵璧磬石以示风骚。如《文房器具笺》第三十章《述磬》一节里写道:“有旧玉者股三寸,长尺余,古之编磬也。有灵璧石色黑性坚者妙,悬之斋中,客有谈及人间事,击之以待清耳。”可见古人把在斋馆中悬挂灵璧磬石作为雅事。明清以来,灵璧制磬工人在石磬制作工艺上又有新的发展,不再只是单一地生产专作乐器用的编磬了,而在编磬的制作基础上发展了多种多样的镂空雕花磬,可以用来挂在宫阙、寺院等高大建筑物上作装饰,或作客厅、书斋的摆设。这些雕花磬品种多样,有“斗升三戟”(陡升三级)、“福寿双全”、“吉庆有余”、“吉祥如意”,“连年有余”等等.这些艺术品构思巧妙,图案优美,刀法精湛,剔透玲珑,使人望之生爱,扣之有声,并取材于谐音古语,构成形式完美的独特艺术精品,博得当时社会的喜爱。一些达官贵人,社会名流均来灵璧搜求,传下很多人文故事。《灵璧志略》曾记载这样一件事;明代有个御史李俣,奉命来灵璧督察工作,当时灵璧县主簿李综以磬石奉献,李俣拒而不受,并写下《却璧铭》,命县令初子芳刻置县厅,以儆效尤。铭曰,“维兹灵璧,产于泗滨。爰伐作磬,克谐八音。用者不一,取者亦频。顾予小子,观风载临。偶有所问,县尉即陈。贪璧宝丧,爱石愚增。乃却斯璧,乃作斯铭。缅维孝肃,一砚不擎。千载而下,袭其芳磬。”我们从李俣的《却璧铭》中可以看到,在明代已把磬石称之为“灵璧”了。这样把石与璧并驾,物与地同名,巧妙地把特产与产地联系在一起,可知古人以“灵璧”名县确是颇具匠心的。民国年间,磬石艺人沿袭明清以来的传统工艺,没有发展和创新。值得一提的是,南京中山陵落成后,当时安徽省政府在灵璧制作了一件别具风格的圆形雕花磬,周围镂空雕饰花簇垂绶,中央镌刻着《总理遗嘱》全文。它代表着全体安徽民众对孙中山先生的虔诚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