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乐舞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1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中国唐代乐舞继承前代传统,融入外来新风,获得了长足发展,成为燕乐舞文化的高峰,创造了在中国艺术史上享有盛誉的乐舞艺术 ,概括可分3类 :①继承前代的传统乐舞,并加以发展的。如《九部乐》、《十部乐》中的《清商乐》;《立部伎》中的《安乐》、《太平乐》;软舞类的《乌夜啼》(起于南朝宋代);歌舞大曲中的《玉树后庭花》(起于南朝陈代);歌舞戏中的《踏摇娘》、《兰陵王入阵曲》(皆起于北齐)。②以国名、地名、族名为乐部或舞名的乐舞 。如《十部乐》中的《西凉乐》、《高丽乐》、《龟兹乐》等。不少乐舞是吸收西域各地的民族乐舞加以改编或直接移植的。③唐代新创的乐舞。如吸收传统武舞的《破阵乐》、《大定乐》,以及有名的《圣寿乐》等。唐代新创的大曲,是音乐、舞蹈 、 诗歌三者结合的大型多段体乐舞套曲 。 唐人崔令钦《教坊记》列有唐大曲46种。盛唐乐舞熔南北技艺于一炉 ,集中外文化于一体。《十部乐》以中原乐舞为主体,其他大多带有外国和少数民族的异域文化特征。据《新唐书·礼乐志》,这十部乐为燕乐、清商 、西凉 、天竺 、龟兹 、疏勒、康国、安国、高丽、高昌等。十部乐舞中,除了燕乐、清商为中原乐舞,西凉为这种结合的产物,其他七部都是外来乐舞,南至印度支那,北到撒马尔罕。唐代还不断从四方选择异域乐舞,有献来的,如剑南节度使韦皋献来的《南韶奉圣乐》,骠国献来的《骠国乐》等;有率兵出征的将军或执节通好的使臣带回的,天宝年间封常清西征就带回一种《轮台舞》,后又传入日本。唐代乐舞作为吸收异域优秀文化和传播中华文明的载体,为中外人民友好交流作出了贡献。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