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调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1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蒙古民歌分长、短调两种体裁,长调流传于牧区,而短调则流行于半农半牧区。

短调在蒙古语中称之为“宝古尼道”,大凡曲调短小、节奏较快,不同于长调民歌的歌曲,都可归为短调民歌。其音乐特点为曲调简洁,装饰音较少,旋律起伏不大,带有鲜明的宣叙性特征。乐句之间与唱词之间的结构形式与布局较长调民歌协调、对称,节奏规范,多采用单一节拍,曲式多为对称的方整性结构,歌词一般四句一段,形成分节歌形式,在不同音韵步上反复叠唱。由于短调结构规整,简单易学,因此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其表现题材十分广泛,几乎涉及蒙古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有情歌、酒歌、婚礼歌、祝寿歌、叙事歌、摇篮曲等歌种。《嘎达梅林》、《森吉德玛》、《诺文吉娜》、《乌云珊丹》、《龙梅》等都是优秀的短调民歌。

短调民歌流行很广,内蒙古自治区各地都有,但由于地域与部族的不同又各呈风韵。比如,同为短调民歌,鄂尔多斯的《成吉思汗的两匹青马》、《金杯》,和科尔沁的《钢铁州城的九音钟》、《北京喇嘛》等,就各有特点。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