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男,1948年5月出生于西安,汉族,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1年西北农业大学毕业, 1982年赴日本北海道大学研究生院农畜产加工专业攻读学位,1988年2月获日本北海道大学博士学位。1988年底归国在原北京农业工程大学食品工程系加工工艺教研室任教。主讲过《食品加工工艺学》、《食品物性学》等课程。曾任教研室主任、食品工程系主任等职,1994年升任教授和原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副校长、副书记、学术委员会主任;1995~2003年任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副书记。学术兼职主要有:中国农学会副会长、中国农业专家咨询团副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食品科技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大豆加工和利用学术大会常务理事等。在农产品贮藏加工和食品工程领域的科研方面主持完成了多项重大研究。“利用自然冷源果蔬保鲜技术研究”,1993年在河北省建成世界首座贮量1200吨的大型利用自然冷源果蔬贮藏库。该研究把当时世界关注的利用自然冷源果蔬贮藏技术研究推到新的高峰。鉴定认为:“本项目的技术研究…填补了国内外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是国内外利用自然节能技术和果蔬保鲜技术的重大突破”。目前主持的研究主要有十五国家863项目:“极耐高温木聚糖酶和海藻糖磷酸化酶的研究和应用”;十五攻关课题:“寡糖新产品开发应用中木寡糖新产品开发”等。1993年获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同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在工程技术领域研究获得一系列成果,1995年获联合国大学UNUWA大奖。2001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2等奖。2002年获山东省科学技术2等奖。另外还获有北京发明协会优秀发明奖等。作为第一发明人取得6项国家专利。在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2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20余篇,在国外发表学术讲演十数次。著作有:《食品物性学》(被教育部审定为研究生教学用书,农业出版社)、《焙烤食品工艺学》(大学教材,轻工出版社)、《食品原料学》(面向21世纪大学课程教材,农业出版社)、《粮油贮藏加工工艺学》(面向21世纪大学课程教材,农业出版社)等,主编著作有《粮食加工新技术》(2000轻工出版社)、《功能性大豆食品》(2002轻工出版社)、《大豆加工与利用》(2003化工出版社)等
主要学术论著
自然发酵对大米理化性质的影响及其米粉凝胶机理研究
嗜热真菌耐热木聚糖酶对面包品质的改善
粮食加工业的出路在于重视传统主食品工业化
高压静电场和亚精胺处理对冬枣颜色变化的影响
高压静电场对蒸馏水蒸发的影响
节水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以色列节水农业发展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