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志,男,中共党员,1932年11月17日出生于辽宁省昌图县。高中就读于东北实验学校(现辽宁省实验中学)。1952年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1955年至1961年留学前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学习飞机设计,1957年服从祖国的安排改学火箭与导弹设计专业。1987年成为“863”计划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成员,1992年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1994年5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现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工作。
王永志1961年回国以来一直从事航天技术工作,先后担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总体设计室主任、总体设计部副主任、主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院长。曾任洲际火箭副总设计师、第二代液体战略火箭总设计师、固体战略火箭和地地战术火箭总设计师和研制总指挥,长征二号E捆绑式运载火箭等型号总指挥,航空航天部科技委副主任、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地地火箭系列总设计师,1992年11月至今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王永志是航天技术专家,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之一和学术技术带头人。40多年来在中国战略火箭、地地战术火箭以及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特别是在载人航天工程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在科学技术上的突出贡献主要有:
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他作为重要的技术骨干,参加了中国第一代战略火箭的研制工作,在中近程、中程和洲际火箭的研制工作中为增大射程,提高实用性能,解决了大量的技术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他是第二代战略火箭研制的主要技术带头人,为中国实现火箭技术更新换代做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80年代,他主持完成了长征二号E大推力捆绑火箭研制任务。研制时间仅为18个月,首次发射取得成功,使中国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实现了巨大突破。
1992年以来,他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研制工作呕心沥血,为2003年10月16日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实现载人航天的历史性突破,做出了巨大贡献。
1987年起,他作为“863”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成员,参与制定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蓝图。1992年1月,他被任命为载人航天工程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组组长,主持拟制了该工程七大系统的技术途径和主要技术方案。1992年8、9月,他代表论证组先后向中央汇报了工程主要技术方案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均被肯定。工程立项后,他即被任命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他主持了工程方案设计、初样研制、试(正)样研制和无人飞行试验,以及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技术工作,在总体技术方案制定、提出对各系统技术要求、关键技术攻关、重大问题处理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
他是工程的技术总负责人,既能充分发扬技术民主,又较好地把握了大局,将一大批热爱祖国、技术过硬的科技人才团结在一起,继承和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形成了一支优秀的航天科技群体。他是这一群体的杰出代表。王永志院士热爱祖国,将祖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老一辈专家的悉心培养下,成长为国际知名的航天技术专家。40多年来,始终奋斗在研制试验的第一线,树立了较高的威信,为祖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和航天科技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2003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画家王永志(1960.1—)北京人。擅长油画、版画、设计。1985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1989年调入北京工艺美术学校任讲师。连环画《陈赓》获第三届全国连环画评选二等奖,并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油画《丝路回忆》入选中日丝路画展并获铜奖。
3、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医师博士学位,一直从事中西医结合骨科临床与科研工作,参加国家“973”课题“针刀疗法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等重点课题。参加编写中华人民共和国05年版药典《临床用药须知》骨伤科部分编写,主编《老年骨作科疾病》(人民军医出版社,08年),国内发表学术论文5篇,国外1篇。
4、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主任医师
王永志,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
擅长高血压、冠心病的临床治疗及危重病人的抢救,尤其在经皮穿冠状动脉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术,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等方面技术娴熟。对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检查治疗,永久性起搏器植入、选择性心血管造影、血液动力学监测、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体内埋藏式除颤器的植入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主持的三项大型科研项目获得厅局级科研奖。在《中华心血管病》等多家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52余篇,其中2篇被美国柯尔比文化信息中心评为优秀论文,1篇载入美国生物学文摘。专著《中老年常见病的家庭诊断与治疗》获得铁路局企业管理优秀著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