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15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学院简介

能源与环境学院是由东南大学原动力工程系和环境工程系发展而来,设置有热能工程系、动力工程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能源信息与自动化系、制冷与人工环境系5个系,下属有电厂热能动力工程、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生产过程自动化、热工基础、环境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7个本科专业。培养对象涵盖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等多个层次。

本学院始终把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放在首位,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带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发展,拥有一个江苏省重点学科——热能工程;独立建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环境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内含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工程热物理、流体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化工过程机械、能源环境工程、能源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环境工程10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另外和兄弟院系合作建有建筑环境与设备、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以及工程力学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拥有洁净煤发电和燃烧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火电机组振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在2002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位列第九。热能工程在2002年全国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评选中名列第5,在2003年省级重点学科中期检查中被评为优秀。热能工程和动力机械及工程两个二级学科分别于1998年和1999年批准设立特聘教授岗。先后出版全国统编教材59部、专著25部,其中五部教材获部级优秀教材一等奖,“工程流体力学教学新模式”和“汽轮机变工况特性”教材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传热学”和“锅炉原理”课程先后评为江苏省一类优秀课程,“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列为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点。

本学院已建成一支以优秀中青年博士为主的学科梯队,现有专职教师150余人,其中跨世纪人才3人;教授48人,副教授46人;博导29人,硕导49人;五分之三以上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历年来,本学院已培养了各类毕业生17000余名,其中本科毕业生15000名,硕士毕业生800余人,博士毕业生200余人,出站博士后39名,毕业的外国留学生(本、硕、博)8名。

本学院与国内外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广泛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关系,先后与美国、俄罗斯、瑞典、韩国、澳大利亚、香港、芬兰和意大利等进行十余个项目的科研合作,邀请国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50余人次,有14位国外著名学者受聘为我校客座教授。本学院教师出国进修、访问讲学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达120多人次,并成功举办第五届国际煤燃烧学术会议、第四届亚大燃烧会议等大型学术会议、中日水处理技术研讨会、中美燃烧污染与温室气体CO2控制研讨会、第五届海峡两岸环保学术研讨会和中国化学学会第六届水处理化学学术研讨会。与国际著名的意大利罗马大学联合培养“能源与环境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并于2004年联合举办了为期六周的“能源与环境管理”研究生课程班,先后有15名意大利专家教授来校讲课。

教授

陈九法 陈晓平陈亚平陈永平陈振乾董 卫

杜 垲 段钰锋 傅行军 葛 斌 顾 璠 归柯庭

郝英立 金保升 冷 杉 林中达 陆颂元 吕剑虹

吕震中 沈 炯 沈来宏 沈湘林 盛昌栋 施明恒

王明春 王培红 王式民 吴浩汀 徐治皋 杨建刚

杨建明 杨林军 杨亚平 虞维平 袁竹林 章名耀

张 辉 张 军 张林生 张小松 张永福 赵长遂

仲兆平 周克毅 朱小良 胥建群 雎 刚 李先宁

副教授

鲍鹤灵 蔡 亮 陈绍炳 程懋华 戴苏健 邓艾东

丁维明 葛仕福 郭宏伟 华永明 黄石红 黄亚继

姜慧娟 冷 伟 李益国 刘振祥 鲁维加

陆 勇 潘 蕾 沈德明 沈剑贤 司风琪 谭 平

田新启 汪 军 王 晓 王 育 王秋颖 王素美

韦红旗 魏家泰 吴 新 向文国 肖 军 肖 睿

熊源泉 姚志彪 于向军 张宝怀 张雨飞 钟 辉

周 斌 朱晓东 朱光灿 吴 磊

讲师

程 力 范红梅 傅剑锋 李舒宏 梁彩华

刘致平 邵 云 沈红梅 宋海亮 王玉敏 王志明

肖 刚 徐啸虎 许传龙 曾 苏 赵伶玲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