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双星计划”是由空间物理学家刘振兴院士等人于1997年提出的。2001年7月,中国航天局与欧洲空间局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启动该计划。这是第一个由我国提出的空间探测国际合作计划。
双星计划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地球的磁层变化,以及影响地球发生大磁暴的因素等。
双星计划将对人类历史上从未探测过的空间区域进行探测,一颗卫星将绕南极和北极上空运行,另一颗卫星将绕赤道运行。计划发射的赤道卫星最远将达到距地球六万多公里,是目前我国发射的卫星中距离地球最远的一颗。
这两颗卫星将分别于2003年12月和2004年年中发射。届时,它们将与欧洲空间局已经发射升空的“星簇计划2”的4颗卫星紧密配合,在从太阳到地球的空间中形成纵深分布。如果把日地距离比做一条河的话,那么这6颗星就相当于分布在河的上中下游,对地球空间进行全方位探测,形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地球空间的六点立体探测。
中欧合作的双星探测计划的目的就是要探明“地球空间暴”发生的原因河规律。
双星计划的科学目标双星计划的两颗小卫星,运行于目前国际上一些地球空间探测卫星尚未覆盖的两个重要活动区(近地赤道区和近地极区),用高分辨率的仪器探测这两个活动区场和粒子的时空变化规律,系统研究地球空间环境全球变化对太阳活动、行星际扰动及磁层亚暴和磁暴的响应过程。建立地球空间环境的动态模式和物理预报方法,为空间活动的安全、空间军事防御及人类生存环境的维护提供科学依据和对策。
双星计划的应用目标推动我国空间和空间环境探测技术跨越式的发展,缩短与国际上的差距。
通过国际合作,提高我国有效载荷研制技术的发展;推动卫星平台某些技术,如卫星剩磁和卫星表面等电位等技术的发展。
提高我国卫星科学数据系统有关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如科学运行硬件和软件系统,科学运行计划,在轨科学数据校正和数据产品研制等。
获取大量可靠的科学探测数据,提出符合实际的地球环境动态模式和预报方法,为保障航天活动和国家安全提供科学数据、科学依据和防护对策。
通过双星计划,不断提高与欧空局合作的层次和规模,提高和显示我国的科技实力和水平,提高我国在国际空间界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