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兵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15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自古各国的兵家就十分注重利用本地的特有动物冲锋陷阵,这样做也常常收到出人意料的战绩。藉此在某些特殊环境下产生了以「象」为基础的兵种,即「象兵 」。

刀枪不入的「象兵」非洲和东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泰国、缅甸等国家都盛产大象,被称为象的故乡。我国的云南等热带丛林地区也是大象繁衍栖息的胜地。

象的躯体魁伟庞大,是世上现存最大的陆地动物。但象并不笨拙。它生性聪明,通人性。象虽行动缓慢,然而跋山涉水如履平地,45度的陡峭山路视若坦途。所以,盛产大象的亚非地区自古就有利用象做运输工具、当邮差的传统。它那让人望而生畏的体态巨力更是兵家青睐的战斗力。

据传,公元前600余年,印度就开始训练「象兵」。古印度亚柏格皇帝曾驱遣300余只「象兵」向敌8000余名重兵据守的希托安要塞进攻。群象冲来,黑压压的一片,刀枪不入,势不可挡;它那长长的鼻子轻轻地一点就将人卷起,然后将人摔得粉身碎骨:那巨大的象蹄踩到人身上,人便成为肉饼。敌军惊慌失措,丢盔弃甲,抱头鼠窜。亚柏格挥军一举夺占希托安要塞。

在泰国曼谷以北百十米,有个旅游名城素攀府,这里每年都要举行象节游行,纪念象战的伟大胜利。来这里观光旅游的人们,无不对那披红戴绿装饰得威武缤纷的「象兵」队列赞叹不已。那器宇轩昂的古泰王纳黎萱骑象雕塑更让人驻足仰目,遐想泰、缅象战的盛况。

泰缅「象兵」对决历史追溯到1569年。泰国大城王朝被缅甸灭亡。泰王子纳黎萱不甘亡国屈辱,卧薪尝胆,积蓄力量,在爱国遗官志士的拥戴下,于1584年在肯城自立为王。缅甸国王闻讯大怒,但又一时无可奈何,经过八年时间的周密准备,于1592年派遣缅王储帕玛哈乌拔拉率「象兵」讨伐。早有准备的纳黎萱和其弟弟挥师奋起迎战。他们依托热带山岳丛林的有利地形,设下层层伏兵。当缅军进入泰军埋伏圈时,伏兵猛然蹿出。纳黎萱亲率「象兵」冲杀在前。霎时缅军死伤遍野,阵线大乱,四奔逃遁。哈在此时,纳黎萱及其弟所骑之象春情勃发,撒开四蹄没命地追赶奔跑中的缅军「象兵」。泰军乘「象兵」之威奋力追击,不料反陷入缅军阵列圈里。来到一处,泰王纳黎萱抬头环视四周,猛见缅王储帕玛哈乌拔拉骑在象背上,停在不远处的树阴之下,周围簇拥着众卫士,好一派笑傲天下的气势。纳黎萱不禁一愣,但很快便从惊愕中镇定下来,不失王者风范,激将之言脱口而出:“皇兄!为何呆立树下,敢来决一雌雄否?良机莫失啊!”

缅王储帕玛哈乌拔拉听罢此言,刚要发怒,却见纳黎萱身边只有寥寥几名侍卫,心想倘若即令部下上前拿下这落网之徒,岂不有以强欺弱之嫌,便二话没说,挥鞭策象朝纳黎萱的骑象猛冲过去,一下将纳黎萱的坐象撞得横在面前。他就势举刀向纳黎萱猛力劈下去。泰王闪身躲过刀锋,但头盔已被砍破。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纳黎萱临危不惧急忙回过身来;使出全身力气,驱象撞向缅王储的骑象,并挥刀猛砍下去。这一刀从缅王储右肩斜劈下来,伤及中枢神经。缅王储当即毙命。帅亡兵溃。缅军见到这般情景丧魂落魄,惊慌逃遁。泰军大胜。从此,泰王纳黎萱名震四方。他与他的「象兵」以英勇无畏的气概,成为泰国男女老幼赞美的偶像,也使周边蓄意染指这个美丽国家的人望而却步。在这之后的150余年间,再无外敌敢来侵犯,对泰国的政局稳定、经济发展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影响。

「狮兵」退「象兵」纵然,大象是当今地球上最大的陆生动物,体重超群力大无比。对一般的动物它不屑一顾。但是,它却惧怕狮子。聪明的兵家抓住这一点,来制服「象兵」。相传在我国南北朝时期,宋文帝刘义隆任命宗悫为振武将军,讨伐林邑国。林邑国王临危急令王牌军「象兵」部队迎战。这刀枪不入的庞然大物使宋军犹如现今的步兵遇见坦克,无法招架,死伤累累。但是,宗悫并不畏敌避战。他想到大象的劲敌是狮子,可是,又不可能马上驯化出一批「狮兵」与敌抗争,便灵机一动,命令部属连夜赶制了一批狮子模型,运到阵前,威慑敌「象兵」。这一招还真灵。当林邑国的「象兵」冲来时,大象猛见只只雄狮严阵以待,如临天敌,调头就跑,任凭驭手怎么鞭笞也不回头迎战。这时,宗悫一声令下,率兵紧迫不合,一举打败了林邑国。

邓子龙破「象阵」讲起破「象阵」,倒是莫过于明朝骁将邓子龙。那是1583年,邓子龙被任命为云南永昌卫(今保山地区)参将,率兵反击由汉奸木邦部罕虔引入境内的缅甸侵略军。当时,缅军凭借10万重兵,尤其是浩荡的「象兵」、马队,所向披靡,涂炭百姓,危及云南全省。邓子龙临危受命,却不急不躁。不管敌人如何骂阵挑战、部下如何求战心切,他泰然自若。邓子龙到任后,先是遍察战场,筹谋降敌之良策。经过苦思运筹,他决定将敌诱人一狭窄的谷地,以扼制其「象兵」、马队的行动。这时,敌人有些不明底细,便派出说客,试图对邓子龙施以诈降,并查明有关军情和周围地形。邓子龙一眼就识破了敌人的诡计,便将计就计,不仅对说客款待备至,而且还任其在营区中随意走动察看,并指示将士们尽量显得松弛、涣散一些。说客看到,邓子龙的部队不足万人,而且武器不精、士兵厌战不羁,差点笑出声来。夜幕降临时,邓子龙又令部下在营中竖起两个巨大的纸糊怪物,里面点着油灯。说客纳闷地问;“这是什么东西?”邓子龙认真地说:“是怯象灯。敌人的象队见到此物必然后退。”说客把邓子龙的营地看了个够,暗暗窃喜,心想,这样的部队真是不堪一击,便趁夜不辞而别。其实,他的一举一动全在邓子龙的洞察之下。他几乎看透了说客的心理,通知各处哨卡,佯装打瞌睡,疲塌厌战,让说客安然离去。

敌军统领听了说客的禀报后,大喜过望,当即派出「象兵」、马队、步兵浩浩荡荡有恃无恐地直扑邓营。哪知,邓子龙早已在谷口、狭道两旁设下了伏兵。敌军一到,火弩齐发,利箭如雨……霎时,「象兵」大乱。此时,邓子龙的伏兵猛然蹿出,手持利剑长矛,怒吼着冲向敌军,专照长长的象鼻子狠砍。被砍断鼻子的大象惨叫着乱窜,与马队相撞,人仰马翻。跟随在后的敌步兵还没明白过来,就被折返回逃的「象兵」、马队踩得血肉模糊。这时。邓子龙率大部队冲杀过去。入侵缅军一败涂地。后来,邓子龙率兵激战攀枝花,阵斩汉奸木邦部罕虔。这场英勇捍卫祖国边疆的驱敌之战永载史册。

古印度亚柏格皇帝以300只「象兵」战胜依托要塞坚守的8000余名敌兵,得力于充分发挥「象兵」的独特威力。宗悫将军以狮像模型,隐真示假,智退林邑国的「象兵」。邓子龙靠智勇兼备、运筹用兵,而打败凭借「象兵」、马队10倍于己的10万人的入侵大军。这一切都生动地说明:兵家水平的高低就看其扬长抑短的功夫。

我国古代兵法曰:“能夺敌之所恃,则敌屈矣,能出敌之不意,则敌溃矣。总以所长攻所短,不以所短攻所长,勿舍易而图难,勿知己而忘彼。”这段话明白地告诉人们:能夺取敌人所依靠的条件,敌人就会屈服:能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敌人就会溃败。总要以我之所长攻击敌之短处,不要以我之所短攻击敌之长处,不要舍弃容易解决的敌人而谋求难以解决的敌人,不要只考虑自己而忽略对敌人的了解和研究。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