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经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15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中国穆斯林用阿拉伯文字母拼记经堂语和汉语的一种表音文字。俗称“消经”、“小儿锦”。因穆斯林称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的伊斯兰教经籍为大经,故将此种拼记文字称为“小经”。所谓“消经”,系取“消化经文”之意。此种拼记文字,最早有实物可证的是元、明碑石。明代后期清真寺经堂教育兴起后,才被实际加以使用。已发现最早用“小经”写成的经籍有两本:(1)清初一位佚名阿訇写的《塔志尼》。(2)法国东方学者布洛歇(F·Blochet)自甘肃收集到的约18世纪时期的《米尔萨德》手抄本,内有用阿文字母拼音的汉文注解。“小经”的拼音方法有:(1)用阿拉伯文辅音字母拼写与之相应或相近的汉语声母,如用阿语的、、、、、、分别拼写汉语声母t、s、f、k、1、m、n等。阿语的、、等,发音部位虽与汉语声母g、j、h不尽相同,但习惯上亦对应使用,其他近似的字母,如用阿语的、、、分别拼写汉语声母X、zh、sh、r等。(2)用增加标音符号或字母合并的方法拼写汉语韵母。如将“他们”(tamen)拼作,将“因为”(yinwei)拼作等。此种方法拼音是否准确,取决于拼写者本人阿、汉语水平的高低以及是否带有方言和土语之音。

“小经”作为一种拼写文字形成之后,在经堂中曾出现过“阿文小经文字对照表”,不仅经堂学员用“小经”来注释经文或作笔记,一些阿訇更以之翻译某些经文或进行著述。在部分回族穆斯林中,它也曾被用作写书信、记日记或记事的应用文字。因有些汉语语词极难拼准,故行文中常夹杂一些阿文或波斯文的原词,也有夹杂个别汉字的。小经发展到近代,出现了正式的出版物,如1935年在上海出版的《清真教条切实问答》,上面是汉字,下面即逐字用小经加以对照。1954年甘肃临夏印行的《信仰问答》,上面印有阿文,下面则是整段的小经译文。20世纪30和50年代,上海和西安也分别出版过小经工具书《照赫勒》(Jawhar,即珠宝)和《中阿双解谐韵字典》。小经的使用者多以各地的方言拼写,缺乏统一的标准音作为拼写的依据,也缺乏适合于汉语的声调和隔音符号。由于阿、汉两种语言音位系统不同,加之拼写者各自为主,故往往造成字母对应、借代的混乱。但是,小经在中、阿文化交流史上仍有着它的学术价值。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