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朝李文忠(1339~1384) 中国明朝开国著名将领,字思本,汉族,江苏盱眙人。朱元璋甥,后收为养子。喜爱读书,作战骁勇,治军严明。19岁率亲军,从朱元璋增援池州(今安徽池州市),初建战功。继又率部连挫元军,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攻占浙江昌化(今临安西)、淳安等地,因功授帐前左副都指挥兼领元帅府事。后与邓愈会师,再克浙西重镇建德。不久,元水陆军数万突然反击,他先破其陆军,取部分首级置于木筏,顺流而下,水路元军见之惊慌逃遁。二十五年春,张士诚派兵20万攻新城(今浙江诸暨南)。李文忠率军驰援,因敌众己寡,将士有疑惧,他激励将士说:兵在谋不在众。次日,乘雾进攻,冲其中坚,果获大胜,歼张军数万,俘将校600 人。二十六年秋,率军进克杭州,迫守军3万投降,升浙江行省平章。明洪武二年(1369),以偏将军从常遇春攻占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常遇春病逝后,他代其职继续远征漠北,俘斩元兵万余。次年,与徐达分道北征,俘获元主之孙及大臣数百人,升大都督府左都督。封曹国公,同知军国事。十年,负责大都督府,十二年与西平侯沐英进兵洮州(今甘肃临潭东),平定起事番民。兼领国子监事。李文忠好学问,通韬略,交儒士,严治军,临阵奋勇,战功卓著。十七年病卒。今李文忠的后代生活在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苗圃村,其后人遗传了他的谋略。智慧过人!

李文忠(1339~1384),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字思本,江苏盱眙人。朱元璋甥,后收为养子。喜爱读书,作战骁勇,治军严明,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朱元璋第一次大封功臣的时候,统共只封了六名公爵,李文忠为曹国公。李文忠死后,被追封岐阳王,配享太庙。19岁率亲军,从朱元璋增援池州(今安徽池州市),初建战功。继又率部连挫元军,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攻占浙江昌化(今临安西)、淳安等地,因功授帐前左副都指挥兼领元帅府事。后与邓愈会师,再克浙西重镇建德。不久,元水陆军数万突然反击,他先破其陆军,取部分首级置于木筏,顺流而下,水路元军见之惊慌逃遁。二十五年春,张士诚派兵20万攻新城(今浙江诸暨南)。李文忠率军驰援,因敌众己寡,将士有疑惧,他激励将士说:兵在谋不在众。次日,乘雾进攻,冲其中坚,果获大胜,歼张军数万,俘将校600人。
二十六年秋,率军进克杭州,迫守军3万投降,升浙江行省平章。明洪武二年(1369),以偏将军从常遇春攻占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常遇春病逝后,他代其职继续远征漠北,俘斩元兵万余。次年,与徐达分道北征,俘获元主之孙及大臣数百人,升大都督府左都督。封曹国公,同知军国事。十年,负责大都督府,十二年与西平侯沐英进兵洮州(今甘肃临潭东),平定起事番民。兼领国子监事。李文忠好学问,通韬略,交儒士,严治军,临阵奋勇,战功卓著。十七年病卒。十二岁丧母,由朱元璋抚养长大。读书颖敏。十九岁为将,骁勇善战,屡立战功。朱元璋为吴王时,累官浙东行省左丞。洪武时,封曹国公,曾有攻取严衢等州、屡破张士诚军、从克开平、多次北征、重创元军等功。他器量深沉,变化莫测,临战意气风发,遇大敌胆气益壮。颇好学习、通晓经义、能诗善歌,家居如同儒生。甚被太祖器重。后因违帝意被责。洪武十七年卒,追封岐阳王,谥“武靖”,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次第三。
李文忠-出身
明史有《李文忠传》:“李文忠,字思本,小字保儿,盱眙人,太祖姊子也。年十二而母死,父贞携之转侧乱军中,濒死者数矣。逾二年乃谒太祖于滁阳。太祖见保儿,喜甚,抚以为子,令从己姓。”这就是说,李文忠是朱元璋姐姐的孩子,外甥也。后被朱元璋收为养子。据说,当年李文忠在战乱之中浪迹两年,终于在滁阳见到了舅舅,悲喜交加,曾痛哭一场。从此之后,李文忠随朱元璋征战南北,屡立战功。其地位,恐怕只在徐达、常遇春之下。
元至正十七年(1357),率亲兵增援池州(今安徽贵池),破长江中游汉政权首领陈友谅部。继引兵东向,连挫元军,于十八年克旌德(今属安徽)、淳安(今浙江淳安西北)等地,升帐前左副都指挥兼领元帅府事。继与广兴翼元帅邓愈会师,克浙西重镇建德。不久,击败元陆军,取部分首级置于木筏,顺流而下,使元水军惊慌逃遁。二十五年春,率军救援新城(今诸暨南),乘雾进攻,俘斩江浙周政权首领张士诚军数万。次年秋,克杭州,获张军降兵3万,升浙江行省平章。明洪武二年(1369),以偏将军从征虏副将军常遇春克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回师途中常遇春卒,李文忠率部援大同,屡败北元军。三年,以征虏左副将军率步骑10万,与大将军徐达分道北征,至应昌(在今达来诺尔湖西岸)获元兵5万,升左都督,封曹国公,同知军国事。后又数次北征,屡胜。十二年,与西平侯沐英进兵洮州(今甘肃临潭东),平定起事番民。还军掌大都督府兼领国子监事。李文忠好学问,通韬略,交儒士,严治军,临阵奋勇,战功卓著。后因劝朱元璋少诛戮而受责。不久病卒。
李文忠-史评
关于李文忠其人,史书口碑极好。称其好学问、通韬略、交儒士、严治军、临阵奋勇,战功卓著。明史说:“文忠器量沉宏,人莫测其际”。还说其“临阵踔厉历风发,遇大敌益壮”。最为突出的是,李文忠可能是朱元璋手下大将中唯一读过书的人。“颇好学问,常师事金华范祖干、胡翰,通晓经义,为诗歌雄骏可观”。说他文武双全,恐不为过。李文忠还是一位忠厚儒雅之人。也许,他是朱元璋外甥兼养子,身份特殊,因此是敢于向皇帝老爸直言的。史书说,他曾劝过朱元璋几件事。比如,朱元璋功占应天(南京)之后,曾以“军兴不给,增民田租”,李文忠曾“请之”,最后“得减额”。
李文忠-家乡
李文忠应为哪里人?李文忠的留守支---李芳英的后代现居住在安徽省明光市区南,李文忠的出生地应在此。现在资料大都认为李文忠现在属江苏盱眙人,我看不妥。现在的明光市原为嘉山县,汉代始置县,为盱眙、淮陵二县地,属临淮郡。南朝时,宋侨置睢陵县。北魏改睢陵为济阳,北齐改为池南县,南陈复名睢陵县,北周初改为招义县,后又改为化明县,属钟离郡。唐朝时复名招义,属濠州,宋朝改为招信县,元朝并招信县入盱眙,明朝属凤阳府,清朝直隶泗州。可见,出生于元末的李文忠,当时是盱眙招信县人,今天应属安徽省明光市。
李文忠-子嗣
李文忠死后,被追封岐阳王,配享太庙。他的大儿子李景隆继承爵位。不过,这个儿子,显然是个不成器的家伙。对李景隆其人,明史有一段话,甚有意思:“长身,眉目疏秀,顾盼伟然。每朝会,进止雍容甚都,太祖数目属之”。显然,这是一个白面书生,外表甚为英俊潇洒,连朱元璋见了,都不免要多看上几眼。李景隆于洪武十九年(1386年)正式袭爵,官至左军都督府事、太子太傅。然而,此人实际是一个大草包。李文忠二儿子李增枝,约生于1370-1448年前后,前军左都督,永乐初,往荆州整肃兵备,抚安军民。他“于各处多立庄田,每庄蓄佃仆无虑千百户”。1404年12月,周藩以前隙劾告图谋不轨,与兄李景隆禁锢私第,计43年。后迁居现合肥肥东县白龙镇李大户(原合肥梁北乡金城村),更名李焕,生子三,即李宪、李睿、李旭,配郝氏。夫妇合葬墓在肥东县白龙镇沈塘埂村南,2008年被列为肥东县文物保护单位。后世子孙繁衍至今,大都居于肥东县周边。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等功臣一级英雄李家发是李增枝的22世裔孙。明万历帝于万历20年7月13日钦赐20字辈为:宗邦弘祖德、延世承天泽、大国永亨嘉、公辅懋伟绩。
李文忠-横枪立马
明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至十一月,明太祖朱元璋对故元的第二次大规模作战。就在中路徐达军失败的同时,李文忠的军事行动也充分体现了祸不单行这句俗语的准确性,六月二十九日,李文忠率领军队抵达口温(今内蒙古查干诺尔南),元军败退,李文忠似乎是受了徐达的传染,也开始轻敌冒进,他将辎重留在后方,亲自率领大军轻装追击元军。李文忠并不是毫无战略考虑的,他的用兵特点就在一个快字,如果把徐达比作谋略周详的长跑选手,李文忠就是百米赛跑的能手,在应昌,他创造了一日破城的纪录,这次, 他认准了元军没有防备,所以大胆追击,以图一举歼灭元军。当他追击到阿鲁浑河(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北)时,终于找到了败退的元军,只不过似乎和他想象中有点不同。这支部队并没有逃跑的狼狈和疲态,相反个个都龙精虎猛,跃跃欲试。
统率这支军队的是元将蛮子哈刺章,这是一个很有才干的将领,他采取了和王保保相同的战略,吸引明军主力进攻,然后寻找时机决战。此时的李文忠军已经连续追记了数日,十分疲劳, 而元军利用小股兵力引诱,大部队却得到了充分的休息。他们已经在此等待李文忠很久了。到这份上了,啥也别说了,开打吧。李文忠确实厉害,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他亲自率领部队与元军交锋,激战数日,居然打垮了元军,歼敌上万人,但明军死伤也不少。按说打到这个地步,面子也有了,就该回去了。可李文忠实在不是好惹的。他力排众议,以惊人的意志力和指挥才能率军队追到了称海(今蒙古哈腊乌斯湖),一定要把元兵赶尽杀绝,元将蛮子哈刺章自知惹了大麻烦,招惹了这个煞星,他已经命令军队后撤,以躲避李文忠,打不起还躲不起吗?没有想到,李文忠欺人太甚,一点面子也不给,一路追过来,不要自己老命誓不罢休。俗话说狗急还跳墙,何况是人!元军随即以决战架势布阵,意欲与明军决一死战。李文忠虽然勇猛,却并不笨,看见元军要拼老命了,便收兵修建营垒,据险自守与元军对抗,元军十分惊讶,不明白这个追了他们几百里地的家伙为什么突然不打了,但这个人太可怕,他们畏惧明军设有诡计,也不敢轻举妄动。双方就此僵持下来。不久之后,李文中发现粮食不够了,便如同游行一般,大摇大摆的把部队撤走,元军看他如此嚣张,认定必有伏兵,不敢追击,李文忠就此班师而还。
李文忠-经历
朱元璋是他的舅舅,见到他很喜欢,说:“外甥见舅,如见母也。”说罢,便收他为子,改姓朱,请老师教他读书。五年以后,他十九岁,充任朱元璋的亲军指挥,一出马就立了功,击败在池州的赵普胜的兵,又攻下青阳、石埭、太平、旌德四个县。次年,至正十八年,会同邓愈、胡大海由徽州进入浙江,从元军手中夺得建德,升为亲军都指挥,坐镇建德,收降苗帅杨完者的旧部三万多人。不久,邓愈移军江西,李文忠便帮助胡大海拿下诸暨与金华,诸暨改称诸全,由谢再兴守,金华由胡大海守。李文忠的官职升为“同佥行枢密院事”。(这仍是因袭自元朝的制度,元朝在中央有枢密院,在地方上于必要时设“行枢密院”,有“知院”、“同知”、“佥院”、“同佥”等官。朱元璋是韩林儿的江南行省平章政事,可能也兼了所谓行枢密院的知院。)苗兵在至正二十二年叛朱,杀了守金华的胡大海。李文忠转危为安,夺回金华。朱元璋“拜”他为“浙东行省左丞,总制严衢信处诸州军事”。严是建德,衢是金华,信是信州,今天的江西上饶,处是处州,今天的浙江丽水。次年,守诸全的谢再兴叛朱,投降张士诚,带了张士诚的兵来打东阳,李文忠在义乌迎战,大胜,但收复不了诸全,在离开诸全五十里的地方另筑一个“诸全新城”。张士诚派他的司徒李伯升.以十六万人来攻,李文忠守这个新城,守得很好。至正二十五年,李伯升带了二十万人再来,被李文忠少数兵力杀得大败,俘虏了敌方将校六百,甲士三千。次年,李文忠进攻杭州,杭州的张士诚守将谢五与潘元明不战而降。
朱元璋升李文忠为“浙江行省平章政事”,加衔“荣禄大夫”,叫他不必再姓朱,复姓李氏。这一年,他的年龄仅有二十八岁。
洪武二年,他奉命随同常遇春出塞,打到上都(多伦),回军之时,常遇春暴卒,由他代作主帅,率军西向,帮徐达攻庆阳,走到太原,听说大同危急,而且庆阳已被徐达攻下,便当机立断转军北向,解了大同之围,活捉元军的将领脱列伯。洪武三年,李文忠实授征虏左副将军,与征虏大将军徐达分途北进。他带了十万人,再度到达开平,听说元朝的新皇帝爱猷识理达腊驻跸应昌,他就兼程突袭,几乎把爱猷识理达腊捉住。爱的儿子买的立八剌和几个后妃、宫人、王公、武将、文臣,都成了他的俘虏。宋元两朝的玉玺金印,也被他拿到了十五颗之多。回军经过兴州与红罗山,收降了元军五万以上。朱元璋封他为曹国公,任命他为“大都督府左都督”,“同知军国事”。洪武五年,朱元璋大举征讨北元,出兵三路,李文忠与徐达冯胜各任一路。他这一路由居庸关深入蒙古,到达和林,追击元军渡过土拉河与阿鲁浑河,大战获胜,但也损失了不少将士,继续向东追.追到骋海(呼伦池)回军。在洪武六年与洪武七年,他奉命巡边,在长城外沿着长城巡逻,和元军发生了若干次的小接触,都获得胜利。洪武十年以后,他与李善长二人受任“总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议军国重事”,作了实际上的宰相,但是作了不到两年,胡惟庸谋反伏诛,中书省被取消,大都督分为中左右前后五个都督府,御史台也在十三年五月被取消,他和李善长失去了所“总”的对象。在此以前,他曾经在十二年上半年督率沐英等人,削平洮州十八个番族的叛乱,在七月间回京,掌理大都督府的事。(最早的一任大都督,是朱元璋的侄儿朱文正。)掌理到十三年正月大都督府被分为五个都督府,也就算了。国子监,从十二年七月起,也是由他兼领的,兼领到什么时候,史无明文,好在那是一个闲差,又是一个文职,领不领均无多大关系。他在十六年冬得病,十七年三月去世。病中,朱元璋自己来看过他,又吩咐华云龙的儿子淮安侯华中负责料理他的医药。他死了以后,朱元璋怀疑华中料理得不周到,把华中的侯爵贬了,把华中的家属流放到建昌(酉昌),而且也怀疑医生用了毒药,把所有的诊视过李文忠的医生一齐砍头,连他们的妻与子也砍。朱元璋如此作为,可能是由于一时气愤,即也容易引起当时与后代的批评家认为这是“欲盖弥彰”。事实上,朱元璋确无毒杀李文忠的必要。李文忠是朱一生所最亲最信的人,而且罢兵家居之时“恂恂若儒者”,与世无争。虽则他有时也因为劝朱元璋不必杀人太多,不必派船出海征倭,不必多蓄宦官,而受过朱的呵斥。他死的时候,年纪才有四十六岁,朱追封他为岐阳王,谥以“武靖”二字,亲自写了一篇祭文祭他。
李文忠-注释
李文忠十九岁领军,平浙江、福建,战功卓着。史称器量沉宏,人莫测其际。临阵踔厉历风发,遇大敌益壮。师事金华范祖乾、胡翰,通晓经义,恂恂若儒者,帝雅爱重之,治军严整,下令擅入民居者死,一卒借民釜,斩以徇,城中帖然。洪武二年(1369年),俘获元顺帝孙及后妃公主,缴获宋,元、玉玺、金宝、珊、锁圭等。封曹国公。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初三日随征虏大将军徐达远征漠北,攻克兴和,兵至察罕脑儿,五月,攻克应昌(今内蒙自治区克什克腾旗),生擒元帝之子买的-(里)-八剌。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下令第二次北征沙漠之战,分三路北征,李文忠掌东路军,率师追至称海(今蒙古哈腊乌斯湖南,哈腊湖西),洪武七年(1374年),率军攻克大宁、高州(今赤峰市东南部地区),斩故元宗壬朵朵失里等,至毡帽山斩鲁王,获其妃蒙哥秃,八月,率军至丰州,生擒元大臣12人。李文忠为人忠直,尝命军中收养道上弃儿,所全活无算。又劝朱元璋少杀人,家故多客,尝以客言,劝帝少诛戮,又谏帝征日本,及言宦者过盛,非天子不近刑人之义。以是积忤旨,不免谴责。。洪武十六年(1383年)冬遂得疾,帝亲临视,使淮安侯华中护医药。
李文忠-李文忠(明岐阳王)陵
岐阳王陵园,是明代开国第三功臣岐阳王李文忠的陵寝,位于钟山之阴蒋王庙街6号。洪武十七年病故,追封岐阳王,谥武靖,赐葬钟山之阴,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三。
岐阳王陵园坐西面东,正对钟山。茔冢位于一山包之巅,封土高耸,风景殊异。茔冢前列神道石刻,有神道碑一、石望柱、石马、石羊、石虎、石刻武将、文臣各二,其中一件石马尚为半成品,宛然成趣。该墓石刻是目前南京地区保存最完整的一组明代早期开国功臣墓神道雕刻艺术品,造型健硕,形神凝重逼真,是研究明代初年石刻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中山王陵园、岐阳王陵园和明孝陵一起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是南京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对南京文化、文博界工作和能力的认同。
编辑/发表
2 烈士李文忠(1942—1967) 山东潍县(今坊子区)沟西乡韩尔庄李家村人。1960年应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六0一一部队某部六连历任班长、排长等职。1967年8月,他随部队介入地方“文化大革命”,去江西“支左”。19日带领某部四排奉命护送江西省蒋港公社群众和“红卫兵”,途中横渡赣江,从南昌市叶楼渡口过江。当船行至江心时,突然遇险下沉,群众和“红卫兵”落入水中。他带领战士奋不顾身抢救,先后救出群众和“红卫兵” 50余人。在抢救过程中,他一马当先,只身救出落水群众5名。在他精疲力尽,面色苍白,站立不稳时,突然发现江中还有一人在挣扎,他挣脱了战友的阻拦,跃入激流中继续抢救,遇险群众得救了,他却被激流卷走,光荣地献出了年轻的生命。1967年10月20日, 经毛泽东主席批准, 中央军委发布命令,授予李文忠烈士“支左爱民模范”称号,授予某部四排“支左爱民模范排”称号。1967年11月25日,中央军委在南昌市举行隆重命名大会。后在李文忠的家乡修建烈士墓和纪念馆。
3.政治人物李文忠

李文忠(1958年6月20日-),台湾地区政治人物,早年是台湾学运的积极参与者,激进“台独”思想的鼓吹者;如今是民进党内超强派系“新潮流系”重点培养的政治明星、废除“台独党纲”的倡导者,曾经代表民主进步党任职“立法委员”。2006年11月13日,与同党“立委”林浊水同时宣布辞去“立委”一职。一般预测李文忠此举在于打击2006年12月份民进党的北高市长选情,进而逼迫陈水扁下台,以谋取新潮流在民进党的主导权(高达宏〈林浊水辞“立委”——正视绿豆(斗)仔的动作 〉),唯此时民进党内早已解散派系,故并不可信。由于时有批判党内的言论,被深绿媒体和地下电台点名扭曲为“十一寇”。
主要经历
一、出身贫寒
李文忠1958年出生于台湾南投的一个贫苦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歌仔戏团乐师,母亲则靠给别人洗衣为生。9岁那年,李文忠的父亲去世,弟妹们因家庭经济拮据而送人抚养,只剩下李文忠与母亲相依为命。上小学后,当别的小孩放学回家后可以痛快的玩乐时,李文忠却要去田里做杂工。后来李文忠以半工半读的方式完成高中学业。因为家里实在没有能力再供他读书,因此李文忠又出外打了一年工,赚取学费后才考入大学,成为台湾大学外文系的佼佼者。
1980年发生的“林义雄灭门血案”,是李文忠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他在目睹了当时的政治状况后,决定从外文系转到政治系,从此开始积极参与学生运动。李文忠在1986年就读台湾大学政治系期间,发行地下学生刊物《自由之爱》,极力鼓吹学生会主席普选,进而发动学生在校园绝食抗议,最后因此遭台大退学,此即台湾学运史上著名之“李文忠事件”、“五一一事件”。李文忠遭退学之后即到军队服役,退伍之后仍对政治十分狂热,又投入劳工运动,先后任“台湾劳工运动支援会”执行干事、“台湾自主劳工联盟”主任,游行、示威、绝食、抗议等,成为李文忠这段时间最主要的生活内容。后来他又到民进党已故“立委”卢修一的服务处工作,与赖劲麟、陈景俊等几位台北县议员,成为卢修一系统的人马。
1992年,凭借从事“劳工运动”创出的名号及卢修一的支持,李文忠顺利当选第二届“国大代表”。1996至1999年,李文忠又任第三届“国大代表”。李文忠在任第二、三届“国民大会代表”时,曾提出“废除国民大会”、“总统直选”、“制定新宪法”等的提案,还曾发起过“废省推动联盟”。
经过两届“国大”7年的训练,李文忠的政治手腕更趋成熟,知名度逐渐增长。1997年7月底,李文忠投入苏贞昌竞选台北县长的团队中。苏贞昌当选台北县长后,李文忠先后担任过苏贞昌的机要秘书、台北县政府县政顾问等职。李、苏关系极为密切。
二、民进党的“国防立委”
1999年,李文忠在苏贞昌的支持下,参加了第四届“立委”竞选,并顺利当选。2001年12月、2004年12月,又两度连任“立委”。“三连霸”充分显示了李文忠在台北县基层的雄厚势力。
从陈水扁之后,民进党很久没有耀眼的专攻“国防”的“立委”了,不过李文忠却有继承陈水扁衣钵的企图。他当选“立委”后,认为民进党需要一个需要深入了解“国防事务”的人,因此选择进入“国防委员会”。他曾出任民进党“立法院”党团副召集人,并曾结合泛绿“立委”成立“国防论坛”。“国防论坛”成立时,台“国安会咨询委员”林佳龙、“国防部副部长”康宁祥均亲自与会,因为涉及军事机密,这个“国防论坛”运作的很神秘。当许多“立委”认为不懂经济作不好“立委”,而热衷报考EMBA时,李文忠却独钟岛内唯一标举军事研究的淡江大学战略研究所。目前李文忠已是民进党在“国防委员会”内最资深积分最高的“立委”。2004年10月,为了让陈水扁提出的6108亿“军购案”过关,李文忠还曾出马与泛蓝“立委”辩论,竭力用其所学为“军购案”宣传辩护。
由于出生在山区,李文忠非常喜欢登山、打篮球。妻子杨淑惠则是他从政后和他结婚的。2001年5月,李文忠与结婚10年的妻子离婚,目前有两个小孩。
三、“新潮流系”中生代代表人物,主张废除“台独党纲”
早在“党外时代”,李文忠便以学生身份参与民进党“新潮流系”的前身――“党外编联会”的运作。1991年,李文忠当选“国代”后,正式加入“新潮流系”。他与邱太三、赖清德等人同为“新潮流系”中生代的重要成员。
李文忠过去“台独”思想浓厚,认为大陆非常落后,没有同台湾统一的条件,但随着大陆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快速发展,其思想出现一定变化,逐渐成为民进党中生代“新文化论述”的核心人物。李文忠认为“统”和“独”哪一种对台湾有利,就选择哪一种;主张民进党的“台独党纲”应予以修正或废除。2000年6月,李文忠曾呼吁民进党扩大解释定义“台独党纲”,未来中常会、中执会及党代表大会做成的竞选纲领或政策决议,都可视为民进党的政策主张,为“台独党纲”是否废除难题提供解套的机制。2002年7月,在民进党召开党代表大会前夕,李文忠同陈其迈、罗文嘉、卓荣泰、邱太三、郭正亮、萧美琴等20多位民进党“立委”一道,提出“党纲柔性化”的党章修正案,主张让“竞选纲领”的提案的效力等同“党纲”,而“党纲”也确定朝“柔性化”发展,淡化“台独”色彩。2002年,李文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民进党许多中青年成员当初从政追求的“台独”理念现在已经有了改变,“两岸长期善意的互动,对寻求统一的人是有利的”。2004年5月,李文忠与罗文嘉、陈其迈、卓荣泰、蔡煌琅等民进党青壮派“立委”密集讨论,发起“新文化论述”,提出“二、三十年内恐怕没有改变国号的环境”,主张“中华民国是台湾”。2005年1月8日,再度当选“立委”的李文忠提出,民进党与亲民党如要合作,民进党应该取消“台独党纲”,亲民党应拿掉“一中屋顶”,让两党支持者都能接受。
由于李文忠是民进党内超强派系“新潮流系”重点培养的政治明星,随着“新潮流系”的不断膨胀,李文忠政治后势将被普遍看好。
镇人大代表李文忠,男,1963年6月出生,邳州市陈楼镇李家村人,1983年7月邳州市官湖中学高中毕业,邳州市中鑫木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该同志一贯坚持科学发展观,自1996年创办邳州中鑫木业有限公司以来,他始终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谋发展,凭着自己的艰苦奋斗和不懈追求,走出了一条艰辛曲折的创业之路,经过十多年的摸爬滚打,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现已拥有10条高档胶合板生产线,生产各种规格的胶合板、细木工板、高档贴面板、建筑混凝土模板,产品先后通过CEL中国环境标志认证,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和欧盟CE专项认证,主要出口欧美、中东及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同外商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关系。公司以精湛的技术、优质的产品、一流的先进设备和科学完美的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深受广大用户的青睐,现有固定资产5000万元,拥有高标准生产厂房2 万平方米,办公用房2000平方米,员工600人,年产各类规格板材6万立方。本企业连续多年被评为“邳州市私营企业排头兵”、邳州市“企业标兵”、“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等荣誉称号。
1983年7月,李文忠高中毕业后,便到北京建筑公司做了一名木工,通过10多年摸爬滚打,他终于淘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1996年,回乡创办了邳州永盛木制品厂,通过2、3年的努力,企业由小到大,实现了跨越式发展,98年转产深加工,当年就实现产值1000多万元,利税100多万元,安置社会劳动力300人,为社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0余年来,公司有了长足发展,目前公司拥有固定资产8000多万元,流动资金1000余万元,有8条异型板生产线,2条覆膜板生产线,年产值可达1.5亿元,利税1000多万元,为社会提供近800多个就业岗位,安置本村劳动力800多人,创造社会经济效益500多万元。今年为了扩大再生产,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李文忠瞄准市场行情,在现有的基础上又扩大厂房,添置设备,增招员工,投资800多万元,又新上4条生产线,目前正抓紧施工,近期可竣工投产。李文忠的事业成功了,企业壮大了,但他并没被成绩和荣誉所陶醉,他深知事业的成功应归功于党的富民政策,是父老乡亲支持哺育的结果,他铭记“自己富了不为富,大家富了才光荣”的信念,他致富不忘乡亲,为改善办学条件,他捐款10000多元,为解决群众出行难,他又捐款8万多元,修建了村里几条主要道路,除多次为村里公益事业捐款捐物外,他还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家庭,按其体力不同,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凡是本厂职工生病住院的,他都主动买来礼品去医院看望,对有困难的职工主动垫付医药费。李文忠待工人胜似自己兄弟姐妹,时刻把工人的冷暖放在心上,对工人工资发放更是把得严,把得紧,每月25号准时发放,不赊不欠,遇到资金周转不开时,宁可停收原料,也不拖欠工人一天工资。良好的信誉和热情待人的品质,使本厂事业蒸蒸日上。
由于李文忠质朴勤奋,待人热情诚恳,工人们视厂如家,使中鑫木业红红火火,板材生意越做越大,每年仅工人工资就发放800多万元,给社会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他每年都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贡献,修桥铺路,捐资助学,在今年农村道路建设中,他又拿出资金5万多元,为农路打了路肩,加宽了农村道路。每年还对5到10户困难群众定点帮扶,确保他们在三年内脱贫致富,据统计,通过几年的努力,已有20多户贫困户在他的帮助下走上了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