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乡约:我国西南地区的麻乡约,业主陈洪义,又名陈鸿仁,外号陈跑通、陈麻乡,是四川省綦江县(现属重庆市)号坊乡陈家坝人。十一二岁为人牧牛割草,穷得没有裤子穿,十六七岁在煤窑捡炭花卖,生活仍苦,二十左右,先在綦江、重庆抬过街轿子,后在川黔道上当夫子。因为肯卖力,常为夫头义务挑东西,便作了小夫头,给大夫头当“二把夫头”(管理夫子的小职,位居大夫头之下)。相传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时,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有大批农民被迫迁至四川,由于思念家乡,每年都要推选人员回故乡探望,往返带送土特产和信件。时年,民间流传明朝永乐年间的麻乡约(当时的“麻”,指湖北麻城;“乡约”,相当于后来的保、甲长等职务),办事秉公,讲究信义,深受民众信赖。而陈洪义这“二把夫头”也爱为人排解纠纷,甚至解囊调解至纠纷双方平息为止。人们感其热心为民,如昔日的“麻乡约”再现。说来事巧,陈洪义本人面生麻子,人们有意称其为麻乡约。
来源太平天国革命时期,川、黔、滇境内,时有农民起义响应太平军。有一位姓唐的清廷官僚因其卖力镇压农民起义有功,被调至云南升官[1]。在由川经黔赴滇途中,路过綦江,陈洪义充为轿夫,抬得唐母所乘坐轿,一路四平八稳,侍候周到,其母甚喜。行至贵州郎岱县,该官僚为纪念本人生日和迁升之喜,设宴以庆,并许以少量酒肉款待脚夫。是日晚,陈洪义则多备酒肉,大宴脚夫同行。唐惊问其故,陈则戚容满面,道出今乃母难之期,孝道未尽,尚在为人下力,今宴同行,以示祷念;更乃今是吾生日,安有不宴!唐视其忠厚朴实,与自己同日所生,于迁升途中遇此人视为“吉兆”,遂生提携之意,至云南后,询其欲作官否,陈推说未读诗书,不敢作官;又问欲作何事,陈说本人乃下力出身,只欲设一信轿行;再询欲以何名招牌,陈答:众人有意称我“麻乡约”,愿以此为名。于是,唐当即帮助他在昆明建立了一信轿行,除将部分公文函件交其递送外,同时函告四川、贵州、云南各有关衙署,予以支持和保护。
就这样,由于得到封建官僚的青睐和大力支持,大约在清代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陈洪义就以“麻乡约”为招牌,在昆明设立了大帮信轿行。
所经营的客运,不仅往返于川、黔、滇三省境内各重要城镇,而且一度担任过滇越、滇缅道上的国际客运。麻乡约所设立的民信局,遍及川、黔、滇三省境内各主要州县,凡托交的函件,虽穷乡僻壤,亦可送到。麻乡约所办理的货运业务,其路线之长,运量之大,为他以前及其同时期的同业者望尘莫及,在滇越、滇缅道上的国际货运上,则更是享有盛名,对我国西南三省的物资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麻乡约大帮信轿行”能够声誉卓著,延续近百年之久,其主要原因在于:1、办理负责运输,坚持实行客货损失赔偿制度;2、一贯认真注意货物包装质量,避免和减少客货毁损;3、尽量便利客商,货物无论零星或整批,设法集中或分散,从托运到交货,一竿子插到底;4、内部管理,严格实行层层负责制度等等。这种经营作风和管理方法,不仅是企业发展的基础,而且有些规章制度在西南民间运输业中起到了良好的影响,或者形成了风气。
“麻乡约大帮信轿行”是一个封建性的企业组织。这种封建性,使它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其经营管理中的落后成分;使它不能适应交通建设的发展而改进其保守的运输组织和落后的运输工具;更由于它将积累起来的大量资金,投入城市房产和农村土地,扩大封建剥削,坐享其成,致其“后继无人”,而终于在1949年自行停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