斧头帮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09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王亚樵1889年2月26日生于安徽合肥北乡(原肥东县磨店乡,现划给瑶海区)王小郢。因在结拜兄弟中排行老九,人称王老九。早年曾投身辛亥革命,积极参加反清活动,但一直受上层人物的排挤,不为当局所容。1912年2月,王亚樵至南京参加社会党,倡言“铲富济贫”,10月,任社会党安徽支部长(总支部设在肥东撮镇夏家祠堂)。先后在巢县、全椒、滁县、安庆等地,广召会员。1913年冬,倪嗣冲夺取皖权,宣布社会党为“乱党”,王亚樵亡命于上海。

后来积极在皖籍上海工人中开展帮派活动,1921年,以柏文蔚、李少川的名义,组织安徽旅沪同乡会,王任评议员。组织了一支腰别厉斧的安徽劳工敢死队,人称“斧头党”---即“斧头帮”,王亚樵成了“斧头帮”的首领。自成一派,常以斧头、手枪、炸弹等武器,专门对付其他帮会和欺压工人的富商,人称“斧头党”、“暗杀团”,一时名震上海。王亚樵由此声名鹊起,成为上海滩上的名人。他所控制的“上海劳工总会”会员有10万之众,连黄金荣、杜月笙这些流氓大亨对他也畏惧几分。

据说在一次码头工人与资本家的对峙中,安徽人王亚樵支持同样以安徽人为多的码头工人。因为没有武器,王亚樵让上海的铁匠铺在一夜之间打出了一百多把斧子,当一百多个手持利斧的码头苦力冲进资本家的大院时,劳资纠纷应声而解。

此一役,“斧头帮”的大名传遍上海滩。从此,上海的安徽会馆成了斧头帮的总坛。

王亚樵在成立了斧头帮之后,才真正开始了他“暗杀大王”的生涯。据说当时上海滩上几乎所有的黄包车夫都是斧头帮的外围成员,因此斧头帮不仅人数众多,而且消息灵通。他成名的第一枪就打在了掌管7000余名警察并兼任“攻浙前敌总司令”的松沪警察厅长徐国梁的身上。1923年11月12日下午,大世界对门的温泉浴室门口,刚刚泡完澡的徐国梁在出门上车之际被两名枪手击中要害,喋血上海最热闹的街头。

除此之外,抗日战争时期王亚樵组建的“铁血除奸团”更是在上海的日军和汉奸们非常害怕听到的名字。他们策划用装在开水瓶里的定时炸弹把出席“淞沪战争胜利庆祝大会”的所谓“日本派遣军司令长官”陆军大将白川义则炸上了西天,让他以另一种方式留在了侵华历史上——在中国被杀的军阶最高的日军军官。此外这一炸还顺便收走了日本驻华公使重光葵和第九师团长植田谦吉中将各一条腿。由此王亚樵得到了一个“远东第一杀手”的名号,不过更多的日本鬼子干脆直接就叫他“支那魔鬼”。

正是“斧头帮”亦正亦邪的传奇故事以及其在抗日战争时期奋力诛杀日本鬼子和汉奸的英雄行为,使得它成为了现代港台黑帮片中最著名的帮派,甚至成了上海滩黑社会的代名词。虽然王亚樵也加入了国民党,他的思想里“拥孙”,却未必信奉“三民主义”。更多受到无政府主义和中国传统侠义思想影响的他,1919年就曾以国民党员的身份上书孙中山,要组织暗杀团体去“锄除民贼“段祺瑞。

虽然那时就被孙中山批驳说:解决革命,应以武装力量彻底推翻其组织,不在于杀死一个人。可是王亚樵在追随孙中山多年之后,依然不舍“暗杀”这种“革命方式”。

身为“杀手之王”的他不仅派人“北站刺宋(宋子文)、庐山刺蒋”,后来还在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上把汪精卫的身上打出了三个窟窿,让这个汉奸头目一直深受由此造成的“压迫性脊髓症”之苦,直至1944年死在日本。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冒险家乐园”本是青帮的天下,发迹前的蒋介石都曾拜过青帮的贴子。可是连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这“青帮三大亨”都不愿去招惹王亚樵的斧头帮。

后来,由于王亚樵发动的“庐山刺蒋案”没有成功。王亚樵随即被蒋介石怀恨在心,于1936年被“间谍王”戴笠派人刺杀于广西。王亚樵死后,斧头帮立刻处于群龙无首状态,最终解散。这个民国时期最大的暗杀集团就这样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周星驰电影《功夫》中就有对斧头帮的大量描写,但在片中,斧头帮是一个黑帮,而非暗杀集团。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