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介】
在距离秭归县城约一公里处,有个屈原沱,岸上有屈原庙。传说屈原投汩罗江死后,她的姐姐梦见屈原驾龙舟而归,第二天便在江边等候弟弟。只见一条头似艨艟、背鳍如帆的大红鱼溯江而上,游到这个沱湾里,向姐姐点头三下,巨口一张,将屈原的尸体吐出浮在江面上,容貌如生。屈原的姐姐就和乡亲们一起把屈原埋在沱湾岸边,筑坟建庙,以供祭祀,并把这个沱湾取名“屈原沱”。
【相关介绍】
传说屈原于农历五月初五投江,人们闻讯后争相驾舟飞驰去救,并用糯米包成粽子投入江中,让蛟龙鱼虾吃了粽子不去吃屈原的身体。此习俗流传至今,就有了五月初五龙舟竞渡及包粽子的风俗习惯。
不过传说也略有不同之处。有的说包粽子的习俗起源于祭祀屈原后,把祭祀过的糖食供品用蓼叶包扎成三角形的包儿丢下江去,是犒赏那条运送屈原尸体的大红鱼的。也有说驾龙舟是为了打捞屈原的尸体。
但不管传说如何,总是从怀念屈原而起。民心总是向着那些爱国爱民的民族英雄。屈原是一个怀才不遇的忠君爱国爱民的楚国忠臣,又是一个受屈遭贬流放南方的大诗人。他那悲愤填膺的诗歌《离骚》、《九歌》唱出了他心中的郁闷,他以自己宁赴清流葬身鱼腹而不愿与世皆浊地苟且偷生的悲壮之举,获得了人民的同情和赞美。他的自投汩罗江本是悲剧,但普通百姓最同情这样的悲剧性英雄,那些关于屈原的美好传说和习俗,就反映了中华民族普通老百姓抑恶扬善的美好愿望。